新書推薦: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手机摄影已成为绝大多数当代人的日常行为,如何透过纷繁意象捕捉到瞬间之美,在日常行为中进行艺术创造,本书作者给出了天花板级别的答案。
翻开这本微摄影作品集,无论是森然耸立的城市高楼,还是小院围墙边的旧毛巾,在被纳入徐明松的手机镜头后,统一展现出一种意蕴悠长的美。徐明松擅长捕捉图像的情感与意义,让手机微摄影成为他的“画笔”,将眼见之物作为自己“画布上的作品”,提炼出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美。
线条,黑白,质感,肌理,构成……徐明松用虚拟的方式表达实像,不经意间显现东方美学的特质,得象外之意,却难以言传。
这本书不仅在表达作者自己的审美意趣,同时也在提醒读者,每一个人的诗意生活都可以在此刻通过光影记录和构建。
书中附有二维码,扫码可观看更多徐明松摄影作品短视频,并欣赏虞山派琴人朱晞、筝独奏家罗小慈的独奏音乐。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徐明松的微摄影作品集,辅以艺术评论精选,构成一部精心编排的图文集。徐明松是上海著名艺术评论家,对手机微摄影有多年拍摄实践,已形成有突出个人特色的手机摄影风格,其作品在艺术圈内颇有名气,曾经举办过《微影海上》摄影展,广受好评。本书分为五辑,主题包括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光影、静物、当代绘画等,彰显了作者捕捉瞬间之美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趣,及其对摄影思潮的演进与现代艺术现象之关联的思考与阐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既具当下性、个人性,又具艺术性的观看世界的路径。
|
關於作者: |
徐明松,1963年生于上海,现居上海,沪上知名艺术评论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艺术管理》杂志执行主编、《艺术当代》《创意设计源》《公共艺术》杂志编委。已出版《纸上风景》《建筑乌托邦:明天我们住在哪里》(合著)等图书多部,业余兼事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
|
目錄:
|
第一辑 时间的风景
第二辑 看不见的城市
第三辑 静观万物
第四辑 生活的漫歌
第五辑 画里画外
1. 娴静蕴藉的浪漫:鲍莺的画小读2. 在静穆的城市意象背后:洪健的上海故事3. 一个现代寓言的画语者:关于何曦及他的绘画4. 何其冷厉的生命呓语,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5. 丁蓓莉:赤裸的心象与掩隐的影像6. 身体思想与水墨表达的决定性瞬间:白璎水墨人物小读都市的乡愁与生命欢歌:季平的绘画小读坐对风帷,卧见云月生命原乡的遥望:诗文的田园绘画10. 文笺舒卷处 诗意有回文:写在周晨《植物记忆与制书乐》作品展之前11. 孤独的流云:钟鸣其人其画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手机摄影的灵境与禅意
林路
徐明松的手机摄影,在方寸之间让人心生欢喜。忘了镜头的大小,摆脱了像素的羁绊,手机全然成为视觉的延伸,眼到、心到、手到。轻触屏幕的刹那,于平凡进入灵境,将日常化为禅意,如菩提叶落,发人警醒。
其实徐明松的手机摄影,就是一个纯粹、天然的拍摄和传播过程。那一片叶子,那一缕光影,时而碎裂成一声叹息,时而蒸发出一点欣喜,看上去随意,但是却证明了任何拍摄和传播方式总是有立场、有选择的。真正的境界,则如摄影家文德斯所说,在于“展现事物的自然状态”。他“希望拍摄到睁开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只是观看,而不想证明什么”。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徐明松的“碎片”,就应该能体验到最自然的结果了。因为这样一种随时随地可以观看世界的模式,即便是在手机性能赶上单反或微单相机之时,仅仅因其便利性,就足以成为徐明松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
或者说,手机摄影何时可以成为视觉艺术的一种似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讲到视觉艺术,人们就会想到世界名画或其他什么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经典艺术作品。但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观看图像的场所都是正式的、固定的:到美术馆去看油画,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是,如今人们在百货公司看广告,在家里面看网络影视,或者通过徐明松的手机摄影领略大千世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视觉文化的魅力所在。
徐明松的手机摄影也许只有一些散落的碎片,是一些斑驳的光影或者随处可见的生活景观,但是他却非常自然地释放了手机摄影的魅力,让你体验到在游移不定的心境下,世界会成为或闲适或焦虑或欣喜或无所适从的视觉折射,一种生活的本真自然漂移在小小的屏幕上,带来意想不到的快感——灵境与禅意始终游动其中。
艾伦·希什金德认为:“物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进入图像中,它直接被拍摄,但常常无法辨认;它从正常的环境被移除,脱离了惯常的邻近之物,被迫进入到一种新的关系体系中。当我拍摄一张照片时,我期望它是一个全新的、完整而独立的被摄对象,其中的首要条件是秩序。”所以,当有人怀疑徐明松的手机摄影究竟有什么独到的价值,或者还能不能算视觉艺术的时候,希什金德的这段话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进入“迷宫”——徐明松带给人们的就是一种新的关系体系,是一种被打破又重建的“秩序”!
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当年法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所说的,“以前我的照相机曾是一个图像的陷阱,那时,我的照片……是完全封闭的,给予一种标识好的开始和结束的观看方式。现在我的照片是开放的,它们试图唤起美好的幻想而不再是对物体的描述。我不再在一张照片中强加什么,而是提供暗示,留下一段路让人们去走。图像是组装的套件,由观众自己来安装”。这就是徐明松选择手机摄影,试图充分发挥接受美学的力量和观众对话的理由。
当然,这需要通过应有的文化底蕴,凭感觉去触摸手机屏幕的空间—尽管恍惚,尽管魔幻,或者有时候真实得让你产生超现实主义的幻觉!这样的幻觉中有迷人的生命 气息,有质感,有力度,光和影的氛围也许不一定是唯美的,却是鲜活的。一旦定格,随即就可以用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与大众分享,完美地实现了自媒体范畴里艺术视觉传达的功能。这让我想到了捷克摄影家约瑟夫·苏德克曾以一个公式,清楚地阐明艺术与摄影的处境:用无生命的物体讲述故事,暗示着一个谜团—骰子的第七面。
灵境与禅意,就是徐明松手机摄影让我们试图面对的骰子的第七面!
微摄影: 一种洞察事物的艺术态度
徐明松
毫无疑问,手机之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介和智能工具。它诚然是整个数字生活圈的投射,从早先的微博到今天的微信,手机摄影的分享已然成了数字微生活的一大部分。这种现实迫使越来越多人的视觉焦点离开了传统媒介,例如纸质的报纸、刊物和书籍。这样的画面司空见惯、令人神伤又层出不穷:在地铁里,在家庭或朋友的聚会上,甚而在飞机起飞前不得不关闭手机的那一刻,在无所不在的旮旯,浩浩荡荡的手机族忙不迭地刷屏、拍照。当这些行为成为我们日常形态表现之际,或许我们已迷失于这个城市。
于是,我们试图在这种被剥夺的自由空间和与海量垃圾资讯伴生的困扰之中,寻求新的精神滋养和解放。其实,几乎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和科技发明,对于当时的社会意识都是一种冲击,甚至形成了一种悖论,因为它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与此同时,又不断异化着人们的思维。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显示,摄影思潮的演进与现代艺术现象之间存在着不可割离的互动互渗。然而,即使到了摄影技术诞生一百多年之后的世纪之交、数码相机问世之前,复杂的照相技术及其一脱拉库的拍摄方法、手段、技巧,仍然是摄影家和精英分子谈论和炫技的专利,乃至发展到美学取向的维度。
伴随着数码技术的蓬勃发展,一切都改变了。“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博伊斯的名言在当下成为现实。尤其是当智能手机旋风般占据市场,进而占据人们心灵之际,手机照相的直抵人心的魔力,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和深刻地改变了摄影生态。因为,如果说照相机是视觉的延伸,是人们观察与表现事物的工具,那么手机则可看作身体机能的智能延伸。手机摄影从此成为“微”生活圈的构成部分,这些作品通过微信和微博之类自媒体发布与分享,故称之为微摄影。这昭示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艺术态度的改变:每一个摄影主体都是画面瞬间的主宰者。
诚然,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手机镜头至今仍然无法与传统相机相比,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其被诟病的理由。摄影的宏大叙事还得精英摄影家们去完成,人们所在空间的日常和细节,则是微摄影可堪表现的领域。它原生态地呈现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林林总总,从一早醒来到晚上入眠,从办公桌到餐桌,从菜市场到高端酒店,从行走到静止,每一处、每一刻,我们的生活具体而微,见微知著。因为这是大众的生活,手机是随时可操之在手、操作也易如反掌的大众玩具,更因为“微”生活已经是人们实体生活的一部分。这不由让 我想起波普艺术的发端—那张名画《究竟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里的情景。当下,消费主义依旧猖獗,与此同时,人文关切正在获得一种全新的契机。或许又到了这样的时机,以波普文化为主导的后摄影时代是否会到来不得而知,微摄影变得轰轰烈烈却是看得见的未来——它已风生水起。
近日,在“朋友圈”被广泛转发的一段视频宣告:Cicret—一种带有投影仪的智能手环即将面世。它能把你的手臂变成屏幕,你可以用手直接去控制操作。如此酷炫的事有点耸人听闻,若果真如此,手机就不仅仅是一个智能工具,或许可成为你身体机能的一部分,并且,与你的思维共生,成为你生命的共同体。
现在,一切刚刚开始。
辑四 生活的漫歌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流云。
——华兹华斯
手机摄影是艺术向大众回溯的又一种方式。记录生活的日常,发现平凡转角处稍纵即逝的美丽。透过微妙的镜头,每一个人将成为自己的艺术家。
是的!“人不必去到遥远的地方才能发现美。”索尔·雷特如是说。
于是乎,早晨起床,弥满雾气的玻璃窗就成了我拍摄的兴趣所在;于是乎,上班时走入车库看见墙壁上宛如水墨的雨漏痕就是我的标的物;当然,阳光和灯影下的摇曳生姿的花影和叶影也让我觉得十分妩媚;甚至雨中透过玻璃看见的变形的晾衣架和电线杆也充满韵律。又譬如,一汪雨后倒影婆娑的水潭、一方有着揭痕的海报、一处脚手架或空调隔板、一扇满是锈迹的铁窗,等等。
打开生活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就是用你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触摸乃至融合周遭的事物,别造一种灵奇。人类挚爱自然万物,才会得到回馈。
我看着摇曳的树枝,想念万物的伟大。
I?Look?at?the?swaying?branches?and?ponder
over?the?greatness?of?all?things.
泰戈尔对大自然的神性充满着敬畏。中国人说,天地变化,草木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日月盈仄,世事蝶变,今天的影像是不变的佐证。尽精微,致广大。在生活的漫歌里,我们冥想。无所不包,无远弗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