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杂粮加工副产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主要介绍了苦荞麦壳黄酮、燕麦麸皮多糖、绿豆抗性糊精、杂粮花色苷类物质、白芸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及其他杂粮加工副产物活性物质的制备与分离技术。 《杂粮加工副产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适合从事杂粮副产物深加工及再利用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一直从事模拟移动床色谱装置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模拟移动床色谱装置研制方面:自主研制了多种SMB装置与分离技术,在国内多家实验室应用。2011年开始攻关研制SSMB,并成功制造出实验室型、中试型SSMB,目前已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工业化放大SSMB装置,并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作者已经掌握了SMB分离小麦麸皮低聚木糖、甜叶菊甙技术,SSMB回收木糖母液中木糖及阿拉伯糖的分离技术,SSMB回收葡萄糖母液中葡萄糖的分离技术,SSMB纯化猪小肠肝素钠技术,SSMB纯化果葡糖浆制备高纯果糖技术,SSMB纯化低聚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海藻糖、甘露糖技术,SMB纯化杂粮花色苷技术等,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甚至是国际先进的水平。曾主持和参加与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相关的国家、省部及厅局级课题达10余项,其中获奖7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的国家专利技术4项,在国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 收录3篇,转化技术成果6项。
|
內容試閱:
|
杂粮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具有细粮不可替代的地位。杂粮对慢性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杂粮种类繁多,是世界上重要的杂粮主产国之一,杂粮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杂粮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秸秆、米糠、谷壳、麸皮、废渣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常被以废弃物的形式利用,未能对其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使这些副产物的经济价值降低,同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对杂粮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可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产品附加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书主要论述了杂粮副产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关注杂粮加工副产物中的活性物质,了解杂粮副产物活性物质的功能特性及其分离技术发展现状,继而通过进一步的科研与生产的研究,提高我国杂粮副产物的利用效率,促使杂粮行业的优化升级,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 本书的研究成果得益于本课题组主持和参与的各级科研项目资助以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术专著资金的支持。本书是作者在积累了近年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著录而成。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主要对杂粮加工副产物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分离技术进行了概述;第二章论述了苦荞麦壳黄酮的分离技术;第三章论述了燕麦麸皮多糖的制备与活性研究;第四章论述了绿豆抗性糊精的制备与分离技术;第五章论述了杂粮花色苷类物质的分离技术;第六章论述了白芸豆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技术;第七章论述了梨小豆粗多糖、小米油不饱和脂肪酸、小米糠多酚等的分离技术;第八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全书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良玉、李朝阳、姜彩霞合著而成,李良玉负责撰写第二、第五、第七、第八章;李朝阳负责撰写第三、第四章;姜彩霞负责撰写第一、第六章。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得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郑喜群、张丽萍、曹龙奎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参与研究项目实施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刁静静、张桂芳、贾鹏禹、李洪飞、赵慧霞、梁茜茜等科研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著者学术视野和能力有限,研究方法和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书中难免会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愿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衷心地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高等院校的师生和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最后,再次感谢在本书编辑与出版过程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倾情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