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为“四书”,位居“四书”之首。是古代贵族子弟的启蒙书。宋元时期进入科举考试,对中国人的精神形成巨大影响至今。宋代朱熹认为,应先读《大学》,次读《论语》。
★ 《大学》中藏着中华文化的密码。为人、做事、处世,两千年的古老思想与智慧,至今鲜活实用。“君子慎独”“毋自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心不在焉”等耳熟能详的名句都出自《大学》。
★《大学》中藏着解答当下现实问题的钥匙。当代生活纷繁复杂,如何才能内心笃定、不被裹挟,找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周遭现实飞速更迭,如何才能看得明白,明辨是非?我们所思考过的问题,无不为前贤思考过无数次。这些问题,在《大学》中能找到答案。
★哈佛学者杨鹏研究国学经典多年,他以现代的眼光,打通古今,东西比较,激活《大学》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教我们将《大学》的思想应用于当下,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
★《大学》原文不足3000字,简明扼要,历代学者注释却汗牛充栋。若只读原文,容易囫囵吞枣。杨鹏先逐字逐句解读翻译,梳理文意,再结合相关历史与现实,提炼归纳思想脉络,可以说一本书带你读透《大学》。
|
內容簡介: |
《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位于“四书”之首。《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深刻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特征。
《杨鹏解读<大学>》是学者杨鹏对中华传统经典进行现代阐释的系列作品之一。他认为,《大学》具有现代价值和未来价值。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人生秩序?怎样才能过有德性的生活?统治或管理的合理性应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的深入解读,他逐一回答了上述问题,带领我们重回传统经典,并以经典的目光洞察当下。学习《大学》,是打磨出我们内在的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杨鹏
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2014—2016年),北京掌上国学院创办人。杨鹏从事中国国学与犹太教、基督教比较研究,既思辨深刻,又深入浅出。曾出版《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为公益而共和》《上帝在中国源流考》《杨鹏解读〈道德经〉》《杨鹏解读〈论语〉》、Dao De Jing(《道德经》英译本,2016,美国Wapner & Brent Books出版)、《道德经(汉英对照)》等专著。
不论是个体还是族群,要提升自身的命运,必得相信人内在的天命:明德之光。 ——杨鹏
|
目錄:
|
前言?《大学》中四个秩序的统一 第一讲 总纲 明德,亲民,至善 第三讲 修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第五讲 知止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第二讲 诚意 诚其意,毋自欺 第四讲 日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六讲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七讲 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第八讲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第九讲 得众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第十讲 举贤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第十一讲 不聚敛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第十二讲 总结 大学之道是什么? 附录? 《礼记·大学》原文
|
內容試閱:
|
《大学》中四个秩序的统一
《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唐代韩愈、李翱发现《大学》的重要性。北宋时司马光、程颢、程颐推崇《大学》。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这是《大学》独立成书的开始。南宋思想家朱熹撰《大学章句》,将《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从此进入朱熹儒学新经典序列。
《大学》的作者是谁,尚无定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礼记》自孔氏。”即《礼记》的内容来自孔门。班固《汉书》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发现了《礼记》《古文尚书》《论语》《孝经》等典籍。班固认为,这些典籍由孔子门生所撰,“七十子之徒所论”。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文字分为“经”与“传”两部分,认为“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可惜朱熹没有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出处证据。我们现在读到的《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在公元80年前后重新编注的版本。
1315年,元仁宗恢复科举,开科取士,指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唯一的考试教材,明清两朝延续这一传统。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在近600年的时间中,《大学》作为官方科举考试规定教材之一,深刻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特征。
《大学》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它有现代价值吗?如果有,是什么?《大学》有未来的价值吗?如果有,又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大学》,我发现了贯穿《大学》始终的一个思维方法,我把这个思维方法概括“四个秩序的统一”。这种“四个秩序的统一”的思维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
第一个秩序是“天理秩序”。《大学》中虽然没有用到“天理”这个概念,但讲的是天理的内容。《大学》用“道”“大道”“上帝”“天命”等终极的、最高的概念,来指称支配万物及人事的神圣力量和秩序,它的思想内涵就是宋明理学特别强调的“天理”的内涵。
“天理”即上天之理,上天的神圣法则,这是中国先秦思想史的重要概念,与天道概念的内涵大体相同。“天理”概念起于道家《庄子》之中,《韩非子》中引用,以后西汉《礼记》及董仲舒《春秋繁露》更充分运用。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等思想家进一步把“天理”提升和强化为儒家理学最高概念,逐渐用以取代传统“天道”概念的位置。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道者,天理之当然。”道乃天理的自然表现。
《大学》认为,上天神圣的法则赋予天地万物以秩序,这种秩序是神圣的、至善的秩序,有益于万物维系和生命生长。认识上天的神圣法则,洞悉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以顺应善的秩序为目标,去建立人生的秩序,将人生自我管理和国家社会管理置于善之秩序的基础之上,实现顺乎天理的人生,顺乎天理的社会。
第二个秩序是“格物秩序”。《大学》中强调“致知在格物”,认知来源于“格物”。朱熹把“格物”解释为认识万物之理,即认识万物的自然法则。万物有一定的自然法则,理解和顺应这种自然法则,是德性标准得以建立的准则。天理在自然法中,天理的神圣秩序表现在客观的自然秩序之中,这是人建立明德秩序的依据。
第三个秩序是“明德秩序”。《大学》强调要“明明德”,人要认识和彰明自己内在的光明之德。这个光明之德并非人主观意愿的产物,而是人顺应万物自然秩序的产物。明德秩序来自万物自然秩序,万物自然秩序来自天理秩序,天理秩序是自然秩序之源,也是人的明德秩序之源。或者说,天理秩序在自然界之中,也在人性之中,是自然界和人性深层秩序的根源。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说明了“天理”与“德性”的源流关系:“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的德性,就是要化天理法则为正义之行。天理闪耀在人性之中,“明德”即内在于人的“天理”。
哈佛大学著名的中国哲学教授普鸣(Michael Puett),开了一门名为“中国古代伦理与政治理论”的课程,是哈佛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三门大课之一。我曾问过他一个问题:“对比西方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你最重视的特征是什么?”他回答:“修身。”我再问:“你如何理解修身?”他说:“人是一个有待完美的对象。人不完美,但可以通过修身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命运。”
不同文明的眼光,容易迅速识别出对方文明的特征。普鸣教授所关注的“修身”这个特征,在《大学》中有最为充分的表现。“修身”的目的,就是建立内在的“明德秩序”。
以上三个秩序,天理、格物、明德,可以简化为,德性在自然法中,自然法在天理中。
第四个秩序是“人事秩序”。人事秩序,指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大学》认为,人与人的外在秩序,由人内在的明德秩序所决定。有什么样德性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事秩序。人事秩序是人的明德秩序在社会关系上的表现。
人事秩序与明德秩序相统一,明德秩序与格物秩序相统一,天理秩序则是所有秩序的源头,也是所有秩序的统一点。这四个秩序的位序不同。人事秩序从属于明德秩序,明德秩序从属于格物秩序,格物秩序从属于天理秩序。同一个天理,运行在万物中,运行在人性中,运行在人事关系中。
这四组关系可简化为:人事在德性中,德性在自然法中,自然法在天理中。
《大学》的论述以明德秩序和人事秩序为主,但强调明德秩序和人事秩序必须与格物秩序统一,一切秩序都必须与天理秩序统一。《大学》认为四个秩序的内在统一,是人生成功的条件,是国家成功的前提,是天下繁荣太平的基础。
《大学》是一部实现生命天人合一的教程。《大学》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天理,化天理为德性,与天理合一,成为天理在人间的人格化存在。
《大学》是一部人与自然合一的教程。《大学》看到了人的德性方面的格物秩序基础,将人的德性坚守置于自然法则之上。
《大学》是一部个人修身的教程。《大学》看到了德性与成功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提出了打磨自己天理之性的具体办法,展示了修炼自己光明之德的具体路径。
《大学》是一部社会治理学的教程。《大学》认为,社会由人组成,有美好的人才会有美好的社会。美好的社会关系,建立在社会各阶层成员共有的美好德性上。《大学》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分阶层,人人皆有修身之义务,人人不断自我完善,这是构建美好社会的前提。
本书用的是《大学》在《礼记》中的版本,没有采用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大学》版本。这是因为朱熹对《礼记·大学》版本的顺序重新进行了编排,自己还增添了一百三十四个字,这种在古代文本上增补自己经文的做法不妥当。
从分章看,《大学》原本不分章,朱熹分为十一章。之后不同的学者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章法。我这里用的是《礼记·大学》版本,共分为十二课,前面十一课是对《大学》内容的逐章讲解,最后一课是总结课。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指贵族,“大人之学也”即大人的学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贵族领导力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还说,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治理国家的学问。按照我前面对《大学》思想的总结,所谓大人之学,内容就是“四个秩序统一的思想结构”。
我们一起逐章逐句学习,从字里行间把“四个秩序统一”的思维细致梳理出来。通过十二讲的研学,唤醒“四个秩序统一”的思维习惯,掌握《大学》“大人之学”的思考。
研学《大学》还有一个益处。《大学》文字简洁优美,许多段落值得背诵,这对提升我们的中文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尚书》上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并不按血亲偏爱谁,只辅助有德之人。修德以配天,敬天以爱人,这是周人战胜商朝的经验总结,也是周王朝的立国原则,背后有深层的天人关系的洞见。
《大学》引《诗经》诗句如下:“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性中的天理,如同珍贵的象牙、玉石等原材料,经过人用心地打磨,才能释放出璀璨的光泽,成就光明的生命,成就光明的业绩,成就光明美好的社会。
《大学》的学习,就是我们共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我们共同打磨自己光明之本性,共同打磨出我们内在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