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展开政策分析,首先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梳理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形成过程,并归纳已有的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逻辑;接着在剖析现实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两大制度症结,即“落户两难”和“退地两难”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影响因素并构建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
關於作者: |
邹一南,经济学博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现担任中央党校乡村振兴创新工程项目组首席专家,北京市农业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问题。主持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学术著作6部,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7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得2016、2017、2018年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创新成果一等奖,2017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二等奖等奖项,2020年7月获得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
目錄:
|
导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步1
一农业转移人口问题:“并联式”现代化的内生经济现象1
二农业转移人口:从经济增长点到经济循环堵点3
三市民化:何以畅通经济循环8
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点11
五本书的研究思路20
第一章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其市民化问题的提出23
一融入国际大循环战略的结构变迁23
二“候鸟式”迁移模式的形成32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提出49
第二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逻辑54
一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农业转移人口政策54
二福利扩散与福利剥离的二元市民化路径62
三从“体制外发展”到“体制内改革”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向69
第三章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两难”及其市民化的再认识76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两难”76
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的三大传统认识80
三对落户和市民化的再认识86
四破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两难”的市民化政策转型92
第四章农业转移人口的“退地两难”及其非农民化的再认识97
一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失地”的历史逻辑97
二工农城乡关系演进下集体所有制的嬗变101
三“谁是农民”问题及其影响107
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非农民化的土地集体所有制重构113
第五章城镇化模式选择及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119
一集中型城镇化还是分散型城镇化119
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模式的演变131
三集中型城镇化模式下城市福利的结构性差异136
四城市福利结构性差异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143
五特大城市户籍管制自增强机制的实证分析147
六破解特大城市户籍管制自增强机制的城镇化模式转型155
第六章购房、城市福利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161
一购房和城市福利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的作用机制161
二购房和城市福利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168
三基于迁移人口和迁移行为的异质性分析176
四购房和城市福利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影响的政策含义181
第七章自雇就业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化迁移184
一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和迁移的新趋势184
二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对家庭化迁移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187
三基于家庭劳动力资源再配置和空间资源再配置的中介机制分析198
四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促进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含义204
第八章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207
一按城市分类:城市财政的自我融资能力与资源再分配能力的强弱组合208
二按农业转移人口分类:跨省迁移、省内跨市迁移、市内跨县迁移的来源结构212
三按基本公共服务分类: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与流动性的高低组合219
四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实施原则223
结语构建短期、中期、长期政策相结合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系228
一短期政策:建立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228
二中期政策:建立农地权利退出与城市福利获取的联动机制231
三长期政策:推动城镇化模式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233
参考文献236
|
內容試閱:
|
序
邢春冰
邢春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数亿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如果没有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向城市工商业部门的转移,这些成就恐怕都无从谈起。
与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不同,中国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是单向的,也不是永久性的。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没有因为从农村到城市工作,而彻底成为城镇居民。很多人只是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却把父母、配偶、孩子留在了老家。无论是在主观意愿上,还是在客观条件上,城镇地区称不上他们的“家”。多少有些令人困惑的是,今天即便有城市张开怀抱,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没有很强的落户意愿。
对于研究者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早期关于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其背景是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巨大的城乡和地区差距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动机比较单一:即便城镇地区缺少各种福利,但工作机会和收入差异足以激励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地区寻找工作机会。既然有着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自然也无须被提上日程。研究者更加关注的是劳动力转移与工作机会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城乡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值得关注,如留守儿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以及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都已经得到大幅提升。这些变化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迁移决策,表现之一便是他们越来越重视收入之外的因素,如福利待遇、家庭团聚和子女教育。另外,城市地区的发展也面临快速的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多元化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一个有活力、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城市地区经济,不仅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经济活动,更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