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个教师的抉择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老师,笔者写书的目的是想把真正有效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同时做到与市面上常见的同类图书大不相同。
从第一本书出版到现在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对教师生涯的思考进了一步,每当遇到重要抉择,心里时常浮现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著名诗篇The Road Not Taken,结尾两句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
人们对这个问题争辩了很久,但没有正确答案。有人说学习过程很重要,上课讲段子可以让学生提起兴趣,不然两个小时的课学生会睡着;也有人认为最终的提分极其重要,不提分的课程没有意义。
现在的消费者购买实物产品时买的都比卖的精,可是购买教育产品时就变笨了。我们上完培训课程没考好,会怨自己不努力,可是去餐厅发现饭不好吃,为什么不怨自己的舌头味蕾有问题?消费者办了健身房的年卡,如果没有产生减肥效果,会抱怨自己去得少没有毅力,但如果健身房做到以结果为导向,通过服务监督客户完成锻炼,在一个周期内根据减掉的体重来收费,肯定会有消费者为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服务买单。
未来的教育机构会更加碎片化,教育产品会更以结果为导向。尤其是看重服务和效果的一对一和小班培训课程,不以学习时长而以学习效果收费。比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接触一个学生并做一些测试以后能大致估出考试成绩,以及通过他的学习能提到多少分,以此为标准由一到两位老师联合授课(老师不能多于三位,因为会产生职责和利益分摊)。假想一个模式,由老师和学生签分数协议,例如托福考到70分要交学费2000元,托福80分要交学费5000元,托福90分要交学费10000元,达到100分以上每多一分多加2000元。这样一定能大力激励老师的教研和服务,老师再也不会用课时堆积来收费,再也不会用讲段子来提高学生满意度,再也不会把简单的知识慢慢讲来增加收入,再也不会不管学生结课后的考试成绩。老师一定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真正能提高成绩的作业并监督其完成,中间穿插讲课和模考环节,家长也会更加放心。
哄着学生的老师还是学习方法真正见效的老师?
在教《连句记词》系列书籍的时候,笔者发现真正有效的方法施行不易,反而哄着学生嘻嘻哈哈学习的方法大有市场。
学生喜欢谐音法,觉得记得快,可是谐音的单词到底有多少?就像教粤语的老师把粤语发音和普通话发音一样的两百个汉字教完就算教完粤语了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方法的荒谬。笔者曾经见过一本书,将几千个英语单词全部用画图的方式画出来,称为象形记忆,乍一看很有趣,可是买完书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英语水平确实提高了。学生还喜欢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自己不努力学却盼望着找个老师把自己讲会。可是培训班讲的是考题,做题就是体检,培训课教的是体检技巧,比如腰背挺直能增加身高、少穿厚重衣服能减轻体重等等,学生在老师万般暗示答案后做对了老师筛选出来的较为容易的题,就认为是提高。学生还喜欢通过玩手机背单词游戏学习,可是学生不知道移动端市场的潜规则,学习过程需要付出努力,如果一个背单词软件需要用户付出很多的努力,那么下载量一定小,研发团队收不回成本。于是为了留下用户,软件开发者绞尽脑汁让客户觉得好玩,而很少关注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爱吃加很多味精的菜,从不去关注营养和厨师的烹饪技术,因为年纪轻身体好,能扛住味精的伤害。
真正见效的方法看上去会有些枯燥,需要一定的努力,但努力并不是大量的,好老师的价值体现在用一点努力换来更大的效果,也就是高效率。比如在浩如烟海的词汇表里精选出130个句子供学生反复读,不需要去“背句子”,反复读熟即可。学生读到一半,就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词汇和英语提高。笔者非常喜欢“看得到终点”的方法,时刻有个进度条,就能把握还有多久完成。
商业利益还是教育理想?
承接上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想偷懒还获得成就的人远远多于勤奋刻苦的人,所以主动迎合大部分人会有大市场。内涵浅显、特效显著的好莱坞大片肯定比思想深刻、注重人性的文艺片票房高,但并不是所有导演都去拍商业大片了。哄着学生学的老师在网络上能引起极大关注,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但对于网络教育来说,很多时候优生学好了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努力,而不少差生学了也没提高。学了没效果的学生是沉默的大多数,就像观众被骗到电影院看了一部烂片,吐吐槽也就完了,没人真正去退票。不过教育和电影不同的是,一部烂片顶多损失两个小时和一张电影票钱,可是不好的教育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并让学生更加迷惑不解,所以老师是将努力花在作秀上还是花在教学进步上,从学习效果上就可体现出来了。
然后引出下一个问题。
迎合学生还是坚持自我?
笔者理科出身,极其关注细节,经常发现很多人在日常观念中有极大的逻辑错误。
“今天你碰到这么巧的一件事,赶紧去买彩票!”笔者隐隐觉得不对,我碰到这件事和买彩票之间明明是独立事件,没有任何关联,为什么要去买彩票?
“萧敬腾去哪儿哪儿就下雨,太神了。”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