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紧扣“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目标,为公众科普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景技术,为行业从业者介绍技术现状。
|
內容簡介: |
本书重点介绍了一系列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的应用技术,包括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存储、绿色氢能、绿色建筑、综合能源管理以及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为能源供给侧和能源消费侧的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技术参考。本书分别就“双碳”目标政策背景、国家能源现状、新能源替代、储能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储能技术、绿色氢能、综合能源管理、绿色建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存储技术、碳市场与碳交易和低碳科技发展动向及趋势等方面展开阐述。
|
關於作者: |
杨凯,教授,博导,博士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湘电-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访问学者,韩国昌原大学访问教授,*企业科技特派员,ICEMS2008国际会议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微特电机专委会委员,湖北电机工程学会电机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获霍英东基金优秀教师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6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8项、国际合作2项、厂校合作20余项。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
目錄:
|
第1章 能源政策:“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机遇与挑战
1.1 “双碳”政策与背景
1.2 国家能源现状
1.3 新能源的机遇与挑战
第2章 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供给
2.1 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概述
2.2 可再生能源接入技术
2.3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4 新能源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3章 能源存储:能量存储与转换
3.1 储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3.2 储能技术概述
3.3 储能产业现状
3.4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4章 未来能源:绿色氢能
4.1 绿色氢能产业的价值和意义
4.2 绿色氢能技术概述
第5章 数字能源:综合能源管理
5.1 综合能源管理概述
5.2 综合能源管理规划与评估
5.3 综合能源管理建设与优化运行技术
5.4 综合能源管理商业模式与案例
第6章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
6.1 绿色建筑基础理论及发展
6.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6.3 绿色建筑所用技术
6.4 绿色建筑经典案例
第7章 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存储
7.1 碳捕集、利用与存储技术概述
7.2 碳捕集、利用与存储技术现状
7.3 碳捕集、利用与存储示范案例
7.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內容試閱:
|
能源低碳发展关系人类未来。2020年,《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文件。我国全社会正式拉开了全民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序幕。 新时期的新能源技术不再仅仅是新的能源开发技术,而是涵盖了新能源的规模化利用技术、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和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行技术等多个方面,从各个维度契合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的各个环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否满足国家战略的需求,也将迎来现实的挑战。 本书针对我国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立足进行公众科普与技术传播,以期可以帮助公众和能源行业从业者了解新能源技术,帮助企业培养低碳转型的人才队伍。本书首先从能源政策的角度,对我国的能源现状和新能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随后以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应用为着力点,从能源替代、能量存储、未来能源、数字能源、建筑节能、负碳技术六个方面对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的一系列新能源应用技术,从技术原理、技术现状、应用案例和趋势展望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介绍。 编著者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长期以来共同致力于新能源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服务,立志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这是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发展愿景,也希望本书能够为这一愿景的实现略尽绵薄之力。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推动。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 凯 2022年4月于武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