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編輯推薦: |
关注农村学校改进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在一般意义上构建了“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理论体系,通过实地调研探索了学校与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需求建立了相应的“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
內容簡介: |
《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在一般意义上构建了“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理论体系,通过实地调研探索了学校与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需求建立了相应的“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本书基于我国农村学校发展的现实性与特殊性,针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研究历程进行了相关梳理与分析,并关注到了农村学校改进与发展的现实需求,既有教育理论层面的思考与探索,也有教育实践层面的调查与研究,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充分的融合与贯通,具有理论性、思辨性、学术性,也具有实践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因此,本书受众广泛,可供多层次多类型群体阅读。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专家学者、研究生群体、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奋斗于一线的农村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群体均具有可读的价值。同时,本书结构明确、内容层次丰富完整,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案例,即使是初次接触“农村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改进”等相关议题的读者也能读得懂、读得下去。
|
關於作者: |
主要作者:李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主持过多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获得过多项国家、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九十余篇论文,出版《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小学生语文素养平价研究》《和与邪 日本文化两极》等学术专著。
|
目錄:
|
前 言 1
绪 论 留住乡村教育 3
农村学校消失之哀 3
农村学校边缘化之痛 4
农村学校离农之悲 5
农村学校发展之希望 6
第一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研究设计 8
一、“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相关概念 8
(一)乡村教育 8
(二)农村教育 11
(三)农村学校 13
(四)学校改进 14
(五)“学校-社区互动” 16
(六)原生态研究 17
二、“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研究的现状 19
(一)研究现状 20
(二)研究经验 21
(三)研究不足 23
三、“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研究的内容 24
(一)研究对象 24
(二)研究结构 29
(三)研究目标 29
四、“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研究的思路 30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0
(二)研究重难点 31
(三)研究创新点 32
五、“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研究的意义 33
(一)宏观意义 33
(二)具体价值 34
第二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基础理论研究 36
一、“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历史演进 36
(一)从“乡村建设运动”“美丽乡村计划”到“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学校变迁的历史背景 37
(二)从“嵌入”“悬浮”到“回归”:农村学校发展的历史必然 38
(三)从“制度建设”“资源保障”到“人文关怀”:农村学校改进的制度变革 38
二、“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价值追求 40
(一)回归农村与扎根乡土 41
(二)记住乡愁与全人发展 42
(三)校本特色与共同成长 42
三、“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内容载体 43
(一)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理念提升 43
(二)教学模式建构与教师共同体发展 44
(三)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社区建设规划指导 45
四、“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现实问题 45
(一)学校与社区“隔离” 46
(二)农村学校无“乡村”气息 46
(三)农村学校教师“单向流动” 47
(四)农村学校改进“模式同一” 48
五、“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发展趋势 48
(一)从封闭、外铄走向互动、对话 48
(二)从“P-T-A”、“U-G-S”走向“U-S-C” 49
(三)从“标准化”、“自上而下”走向“个性化”“自下而上” 50
六、“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实践策略 50
(一)理解与审议 50
(二)协同与生成 51
(三)反思与提升 52
第三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计划研制 53
一、“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发展基础分析 53
(一)基本情况 54
(二)发展优势 56
(三)改进需求 56
(四)存在问题 56
二、“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行动思路 57
(一)理论指导 57
(二)行动目标 57
(三)行动原则 58
(四)行动理念 60
三、“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内容维度 61
(一)学校文化建设 61
(二)课程体系建设 63
(三)教学体系建设 64
(四)教师团队发展 65
(五)学生成长建设 66
四、“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保障措施 67
(一)组织保障 67
(二)制度保障 67
(三)机制保障 68
(四)经费保障 68
五、“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愿景规划 68
(一)基本特征 68
(二)主要形式 69
第四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70
一、“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的类型与价值 70
(一)课程资源概述 70
(二)社区及社区课程资源的内涵 71
(三)农村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类型 72
(四)农村社区课程资源的价值分析 73
二、“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逻辑 75
(一)“资源困境”——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需要 75
(二)“社区资源”——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土壤源泉 76
(三)“学社互动”——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77
(四)“学校改进”——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追求 78
(五)“学生成长”——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实现 79
三、“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维度 80
(一)课程定位——立足社区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80
(二)课程教材——学校社区联动,整合社区资源 82
(三)课程实施——校内校外合作,丰富教学模式 83
(四)课程评价——全员积极参与,实施多元评价 85
四、“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策略 86
(一)拓展区域文化,展现学校办学特色 86
(二)学校社区互动,合理利用社区资源 87
(三)大学——小学合作,专家促进发展 88
(四)强化课程意识,提升校长执行能力 89
(五)提高教师素养,推动课程有效落实 90
五、“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条件 91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运行机制 91
(二)树立课程资源文化自觉意识 92
(三)建设课程资源多元支持体系 93
第五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典型案例分析 95
一、“撕”课程:撕出来的创造 95
(一)“撕”课程的背景分析 95
(二)“撕”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98
(三)“撕”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99
(四)“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01
(五)“撕”课程典型教学案例 102
(六)“撕”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107
二、“绣”课程:绣出民族风采 109
(一)“绣”课程的背景分析 109
(二)“绣”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12
(三)“绣”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113
(四)“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14
(五)“绣”课程典型教学案例 116
(六)“绣”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120
三、 “编”课程:编出乡土文化 121
(一)“编”课程的背景分析 121
(二)“编”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24
(三)“编”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125
(四)“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26
(五)“编”课程典型教学案例 127
(六)“编”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132
四、“塑”课程:塑出地域风情 133
(一)“塑”课程的背景分析 133
(二)“塑”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35
(三)“塑”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136
(四)“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38
(五)“塑”课程典型教学案例 139
(六)“塑”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142
五、“绘”课程:绘出科学艺术 143
(一)“绘”课程的背景分析 143
(二)“绘”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46
(三)“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47
(四)“绘”课程的发展与改进 149
(五)“绘”课程典型教学案例 151
(六)“绘”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152
六、“种”课程:种出长白精华 153
(一)“种”课程的历史与背景 153
(二)“种”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57
(三)“种”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158
(四)“种”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65
第六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实践效果分析 169
一、特色学校文化形成 169
(一)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文化 169
(二)特色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170
(三)农村特色学校文化形成的阶段性 171
(四)农村特色学校文化形成的条件性 173
(五)农村特色学校文化形成的实践样态分析 174
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176
(一)基于区域文化特色的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176
(二)农村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本质特征 177
(三)农村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追求 178
(四)农村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 178
(五)农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样态分析 180
三、多样教学模式生成 182
(一)农村学校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82
(二)农村学校教学模式建构的特殊意义 183
(三)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模式生成的有效路径 184
(四)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模式生成的实践样态分析 185
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186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自主发展 186
(二)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现实问题 188
(三)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路径 190
(四)农村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实践样态分析 191
五、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93
(一)农村学校改进与农村学生培养 193
(二)农村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有效路径 194
(三)农村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实践样态分析 195
第七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中发现的原生态教育 198
一、原生态教育解读 198
(一)原生态教育的内涵 198
(二)原生态教育的特质 199
(三)原生态教育的发生 200
(四)原生态教育的价值 201
(五)原生态教育的保护 202
(六)原生态教育的开发 203
二、中国农村学校的原生态教育思想 204
(一)原生态教育思想的内涵 204
(二)中国农村学校原生态教育思想的实践样态分析 204
三、中国农村学校校长的原生态办学理念 206
(一)原生态办学理念的内涵 206
(二)中国农村学校校长原生态办学理念的实践样态分析 206
四、中国农村学校教师的原生态教学模式 208
(一)原生态教学模式的内涵 208
(二)中国农村学校教师原生态教学模式的实践样态分析 209
五、中国农村学校社区的原生态课程资源 210
(一)原生态课程资源的内涵 210
(二)中国农村学校原生课程资源的实践样态分析 211
六、中国农村学生家长的原生态教育信念 212
(一)原生态教育信念的内涵 212
(二)中国农村家长的原生态教育信念实践样态分析 212
七、中国农村孩子特有的原生态素质 213
(一)原生态素质的内涵 213
(二)中国农村孩子特有的原生素质实践样态分析 213
第八章“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中的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214
一、“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的优化 215
(一)“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的实践选择 215
(二)“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的现存问题 216
(三)“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的优化基础 217
(四)“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的深化策略 218
二、农村学校改进中的多元文化共生 220
(一)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紧密相连 220
(二)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开放共融 220
(三)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互动发展 221
(四)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和谐共生 221
三、教师专业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223
(一)教师专业发展 223
(二)命运共同体 224
(三)教师专业发展命运共同体 225
参考文献 230
后 记 239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发展,但产业振兴只是乡村振兴里硬实力的体现,软实力的发展还要靠乡村教育振兴。振兴乡村,要重视乡村教育。2021年3月31日,教育 部副部长宋德民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作了“坚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 谋划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发言,发言中强调了“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实现“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的前提是必须重点关注农村学校,要促进农村学校发展,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国家下发各类文件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农村学校建设。2013年12月31日,教育 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希望通过此计划能够彻底改变我国乡村学校积贫积弱的基本办学条件。为改变农村教育的发展样态,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质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各大高校、各地区县域教育 部门及农村学校均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改进问题,“如何改进、如何发展”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诉求。
实现农村学校改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探索适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符合我国乡村教育发展轨迹、顺应我国教育经济现代化趋势、契合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逻辑的实践路径。从“学校-社区互动”视角对农村学校改进进行分析研究是当代学者随着社会需求、社会现实特点、教育发展演变而提出的新思路、新视角、新途径,为农村学校改进、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选择,为推动农村教育新发展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根据当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学校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学校-社区互动”成为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的必然路径选择。
当前,“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学校改进已成为国内外进行学校改革与教育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关于“学校-社区”“学校改进”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发展时期。项目组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在“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方面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模糊混沌状态,尚未达到较高发展水平;缺乏与之相关的一般性理论研究,未形成学校与社区互动促进学校改进的结构化模型和与之相对应的运行、保障机制,缺少针对性的实践路径探寻与发展研究。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构建“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的理论体系,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学校与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的有效途径,并针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学校-社区互动”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研究课题组以吉林省抚松县、东丰县、安图县、通化县和永吉县;黑龙江省的安达市、林甸县;辽宁省的桓仁县、喀左县;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地区;河南省的新县、内乡等地为调查地点,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最终将吉林省通化县、永吉县、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的农村学校作为农村学校改进研究的重点对象。主要内容聚焦于各个农村学校的现实发展现状、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等方面。访谈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当地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社区相关组织工作人员、农民代表及学生代表等。这三个区域所属的农村学校独具特色,也具有我国普遍农村学校所具有的现实特点与发展需求。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一方面能反映出我国农村学校普遍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又能为农村学校特色改进做出引领,聚焦农村学校改进特色发展,这也是本项目形成的研究特色。
为推进“学校-社区互动”下农村学校改进的合理研究,课题组在项目开展前期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设计、开发了调研工具包,研制了教育行动研究计划。从基础理论分析到调研工具的研发、调试与确定,再到实践模式建构与运行机制建设,前后耗时逾一年,研讨了几十余次。2016年冬季始,项目组分批多次奔赴目标地区开展调研。为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到真实、具体、有效的研究资料,项目组对调研地区进行跟进式调查,不断跟新各地区农村学校的现实发展现状调查内容。截止2018年6月,项目组搜集、整理了三大县域各所农村学校的许多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教材、照片、作品集、作品实物等。详实的资料搜集,为本研究的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开发、研制了“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的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通过三年里的多次实地调研、走访,获取了详实可靠的研究资料,促进了实践模式的建构与运行机制的建设。“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建设为我国农村教育、农村学校改进、学校社区互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可参照性依据。
农村学校改进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学校-社区互动”是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的必然路径选择。对“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的研究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议题,也是推动我国农村教育实践发展的新探索、新发展和新领域!
李广
2021年12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