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很多品牌通过“迷之自信”地决定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女性怎么做才最好而获利,常常为她们贴上“好女孩”“完美母亲”“女强人”“多面手”等标签。现在,品牌意识到了女性主义,并一心兜售“女性赋权”的概念。但在“加油吧,女孩”的口号和病毒营销式的标签背后,一切都在变好吗?所谓的“女性主义广告”真的能够了解女性受众的所思所想吗?事实上,因循守旧的品牌说教无处不在,传统的偏见和假设仍在继续。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揭露了真实的女性和大众媒体“营造”的女性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基于15年的调研分析、超过4000个小时的与女性受众的对话,她们的研究揭示了,各种形态下的女性经历、愿望和需求是如何被一个对女性本身缺乏理解的行业所忽视和误导的。破除束缚,停止“男性瞥视”,忘记理想型……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鲜、令人兴奋、终于无性别歧视的营销框架。
|
內容簡介: |
尽管女性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目标受众,世界各地的女性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传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关系被颠覆了,但大部分品牌仍以一个男性视角去和女性沟通,向她们解释她们是怎样的人,她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本书旨在剖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男性视角是如何获得主导地位的,不平等和不愿倾听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种关系会给女性和品牌带来哪些影响。
本书的第一篇简要回顾了面向女性的市场营销的历史,探索了此类营销行为中的刻板套路。面对现在这个被称作“女性赋权”“女性主义广告”的时代,第二篇探讨了女性营销活动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进展,以及在哪些领域停滞不前。长久以来,女性营销远远落后于女性真正的样子。当过去的假设和偏见被消除之后,会出现哪些新的可能性呢?在第三篇,两位作者提供了十项原则,试图消除针对女性的“品牌说教”。
|
關於作者: |
简?坎宁安(Jane Cunningham)和菲莉帕?罗伯茨(Philippa Roberts)共同创立了研究咨询公司PLH,专注于洞察女性受众的真实需求。
在她们开启自己的事业前,简?坎宁安曾任奥美伦敦的策划总监、Tribal DDB的总经理,菲莉帕?罗伯茨曾任DDB伦敦和奥美伦敦的客户服务总监。
她们是在市场营销领域研究性别偏见问题的专家,被誉为“女性营销的先锋”。《泰晤士报》曾这样评论她们:“简?坎宁安和菲莉帕?罗伯茨认为,市场营销部门需要更加努力地理解女性的消费动机和决策机制。她们赢得了这场争论!”
|
目錄:
|
引言:为何市场营销中确实仍有性别歧视/1
第一篇 我们怎样一路走来
现代性别歧视主义的基础/12
现代性别歧视主义和“好女孩”/15
市场营销让“好女孩”变得完美/22
男性做主的营销世界/30
市场营销告诉女孩怎样做才好/38
品牌说教入门:世纪之交的女性营销指南/51
第二篇 我们的现状
女性大声喊出:这是有毒的女性气质!/66
男性的观点仍然主导着商业/80
“女性主义广告”暂时对“好女孩”发起挑战/96
“好女孩”仍在继续/103
“鬼鬼祟祟”的东西/112
第三篇 我们下一步如何做
原则1:接受女性现在取悦自己的现实/138
原则2:把曾经的例外作为规则/160
原则3:终结大男子主义经济/165
原则4:跟上专家的脚步/171
原则5:为每个人拾遗补阙/174
原则6:请做好准备,女性制造的品牌将占据首要地位/181
原则7:停止审视——开始学习/190
原则8:忘记理想型——展示一种有根据且细致的理解/195
原则9:要有建设性,不要批判性/206
原则10:承认性别歧视是双向的/229
结语:从主宰者到庇护者,再到现在的服务者/252
致谢/255
|
內容試閱:
|
序言:关于品牌说教
你可能已经知道“男性说教”(mansplaining)这个词了,如果你还知道丽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 Solnit)那篇著名且有影响力的文章《爱说教的男人》(“Men Explain Things to Me”),那就更好了,这个词就是从那篇文章里演化而来的。不过,对于还没有读过那篇文章的人(对了,如果你还没读过,我们很希望你把它找出来:它就是那种你只需要花10分钟阅读,就会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文章),我们马上就做些解释。
丽贝卡·索尔尼特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她在2003年出版了她的第7本书——《阴影之河: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和科技的狂野西部》(River of Shadows: Eadweard Muybridge and the Technological Wild West)(别担心,我们也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你不知道他是谁也能听懂下面的故事)。
在《爱说教的男人》一文中,丽贝卡·索尔尼特讲述了在她的书刚刚出版后,和一位朋友应邀参加一位年长男士举办的酒会上发生的事。索尔尼特告诉他,自己最近刚出版了一本关于迈布里奇的书,他接着对她说,最近有“一本非常重要的”关于迈布里奇的书出版了。索尔尼特的朋友试图巧妙地打断他,并告诉他,他所说的这本书正是和他说话的这位女士所写的,而这位男士——“带着那种我早已习以为常的自命不凡的表情,他滔滔不绝,眼里只盯着模糊而遥远的地平线,一条代表其权威性的地平线”——继续向索尔尼特解释她自己的书及其内容。
在至少又被打断了三四次之后,他才醒悟过来(但显然他也没有为此表达歉意)。
“我喜欢这样的事件,”索尔尼特说,“当那些鬼鬼祟祟、难以被发现的力量爬出草丛时,它们就像吞下一头牛的蟒蛇或地毯上的大象屎一样明显。”
通过这个事件,以及这本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男性所著的精彩书籍,“男性说教”一词才诞生了。然后这个词以惊人的速度不断传播蔓延,以那种能迅速让事物大红大火的互联网方式,因为这个词为女性几个世纪以来早已熟知并一直承受的东西贴上了一个标签:某些男性对女性说话时总带有某种倾向,好像她们只是“一个要用他们的智慧和知识装满的空花瓶”。
这个词很精妙,因为突然之间,它为那些在对话中将女性置于次要地位的、潜藏的偏见之一赋予了名称。它将一种话语方式公之于众,那就是说话者自认为他在这个话题上有更高的权威,因此居高临下地与听者交谈,把她当作被告知的对象。而作为听者,正因为这种假设的权威性,她开始觉得自己可能的确知之甚少,或许只能做一个话题的接收者,而不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尽管丽贝卡·索尔尼特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并且出版了7本书,她还是悲哀地说道:“我还是陷入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情景,一位天真少女非常愿意去相信并接受有另一本同样主题的书可能已经同时出版了,而我不知为何错过了它。”)
最具启发意义的可能是,“男性说教”一词为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术语,说话者被自己的偏见深深束缚,以至于听不进去也不接受任何其他的选择,坚持自己绝对却错误的假设,告诉听众该如何思考、如何去做,即使事实完全相反并且证据确凿。
事实上,这个词如此深刻且精确,以至于我们厚着脸皮将它据为己用了。本书的英文书名“Brandsplaining”(意为“品牌说教”),用一个词概括了现在的品牌和它们宣称要去服务的女性受众之间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尽管女性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目标受众,尽管世界各地的女性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尽管在过去的10年中,传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关系被颠覆了——尽管所有这些都发生了,大部分品牌仍以一个男性视角去和女性沟通,向她们解释她们是怎样的人,她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人。
这本书就是要剖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男性视角是如何获得主导地位的,不平等和不愿倾听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种关系会给女性和品牌带来哪些影响。这本书会将那些(借用丽贝卡·索尔尼特的话来说)“鬼鬼祟祟、难以被发现的”行为和潜意识里的偏见公之于众,而这些行为和偏见决定了品牌和女性受众之间的对话形态。当我们理解所有这些内容之后,这本书接着会展现如何消除和取代这些偏见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其目的是让品牌和传播与女性受众之间的关系更具建设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