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一个特殊个案的长时间段追踪分析为例,解释为何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中,小农合作社式的乡村集体经济制度会持续存活40多年?为何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会有万顷良田被持续耕种?聚焦于驾驭市场的社会制度,本书动态考察崖口面对市场化挑战的回应策略,分析驾驭市场的社会机制如何运作。本书从市场与社会的互动视角入手,展示了社会通过制度修改、制度合并和制度明示三种方式进行制度随创的市场驾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土文化、社会记忆等多种因素也同时发挥作用。
|
關於作者: |
刘学,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2018年入职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社会发展研究》编辑,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治理、政治经济学、生态治理。发表中文论文8篇,合著3部,开设研究生、博士生方法课。
|
目錄:
|
第一章问题:集体土地如何保护?
一集体土地制度
二集体土地的乡土经营
第二章思路:维系共同体制度
一共同体与可持续发展
二解释共同体制度的维系
三制度调适和共同体制度维系
四反常案例作为研究设计
第三章历史背景:沙田角力中的宗族团体(1950年以前)
一外部环境:沙田角力中的权力格局
二内部组织:宗族团体的组织与制度
三小结:沙田上的宗族团体——共同体制度继承的遗产
第四章重大转折:公社时期“崖溪模式”的形成(1950~1978年)
一国家秩序的进入和改造:两分两合的遗产和经验
二“二合”:学大寨学出的“捱口”模式
三公社迷思:集体经济的村队模式与效率
四小结:沙田效应——共同体制度的形成
第五章制度回应:市场经济中的集体生计制度(1978~2000年)
一“一村两制”:以市场服务社会
二商海撤退:环境生态的价值
三招商围垦:驾驭市场的尝试
四交易方式的调整:规避风险
五商品时代的道德
六小结:波兰尼命题——社会驾驭市场
第六章近期挑战:城市化中的土地争议(2000年至今)
一分:积累与分配的权衡
二守:守护村庄可持续经营梦
三发展的路线之争:同床异梦的村民
四小结:囚徒困境——模糊产权中的集体组织
第七章组织原则:共同体制度维系的策略
一共同体的组织和治理
二共同体的社会合作与关系
三维系共同体的话语
四小结:共同体的组织原则与策略艺术
第八章结论:可持续发展与共同体维系
一宗族团体与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调适和共同体维系
三贡献与局限
表目录
表2-1影响共同体制度维系的因素011
表2-2本书的访谈目录049
表2-3崖溪村2006~2007年度经营收入比较054
表3-1土改前崖溪祠庙、神坛的分布与功能074
表3-21951年土改前崖溪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082
表4-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崖溪策略087
表4-22004年度耕牛换铁牛情况103
表4-3崖溪村历年的水利工程项目105
表4-42017年各生产队早造和晚造的产量和收入108
表4-5五队(化美)2017年晚造社员现金分配109
表5-12007年崖溪的主要支出项目和金额118
表5-2崖溪村土地经营历年收入情况(1979~1998年)121
表5-3白泥、沙场收支明细128
表6-12002年1月党支部通过的崖溪围垦土地资源权益分配方案159
表8-1崖溪村与蔡横村的比较199
表8-2制度调适的三种类型和功能204
表8-3制度组合效果的三种类型(以崖溪村为例)208
图目录
图2-1制度变迁的四种视角014
图2-2社群团结经济与市场经济组织的制度特点、组织类型和治理模式023
图2-3本书的分析框架045
图3-1祖宗身份、国民身份与资源权利067
|
內容試閱:
|
序 “一村两制”与绿色发展
有一年,我陪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朱佳木老师去南昌参加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一路说了很多社会学重建的往事。在论及改革开放与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时,他提及于光远先生曾建议做一些市场化背景下的集体经营性农庄研究。朱佳木老师举例说,广东的崖溪村就在孙中山先生出生的翠亨村附近,其经营方式与南街村和华西村大为不同,但相同之处都是依靠“能人”治村。他问我,你们社会学有没有研究过这些“能人”退休或不再有精力参与村庄治理时,这些村庄会怎么样?
在谈及这类话题时,我一直笑称之为“朱佳木之问”。
我长期关注这个时代话题,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缘一探其中的究竟。
有幸的是,我的同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刘学老师,正好将崖溪村作为其田野深耕之地。她完成的这本书,应该能够部分回答“朱佳木之问”。事实上,作为翠亨村邻居的崖溪村,因为其处于珠三角的特殊位置,也因为其对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集体所有制体制的改造性保留,还因为其居于珠三角的强市场环境,吸引了学人与游客的广泛关注。听广州的同事说,到过翠亨村的游客,大多会造访崖溪村,据说最近几年的访客数量已接近翠亨村。正因如此,崖溪村与崖溪村研究已成为游人与学者的“熟食”。
但刘学老师有其独特的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村庄都在市场大潮中做出了自己的历史性选择。村庄的发展模式不同,学人的视角不同,基于村庄研究所形成的文本、叙事方式和事件重心也会不同。
村庄自身的实践,在村庄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结构性存在中能否形成与时俱进的适应性机制,是村庄能否在原有轨道上继续前进的先决条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修改了传统村庄的基本生存逻辑。城市正以巨大的吸引力完成其对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改造。村庄的业态、村庄面临的城市吸力以及村庄的精英结构等不断形塑着城乡关系的多元样态。决定村庄发展取向的第一代、第二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