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经,以西方译介与传播《周易》的人物及其译著为纬,描述了《周易》在“文化适应、礼仪之争、启蒙运动、文化殖民、文化反思”五个宏观历史文化语境中在西方世界译介与传播的具体特征、变迁轨迹,深入分析了《周易》文本及其意义在西方
世界的延伸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周易》在西方译介与传播的模式和路径。
|
關於作者: |
任运忠,副教授,男,主要从事典籍翻译研究和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周易》研究和对外译介相关论文11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5BYY027),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
|
目錄:
|
自序
绪论
第一节 《周易》概述
一 《周易》之名
二《周易》之实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周易》西译及西传史研究
二 西方易学研究
三 《周易》翻译研究
四 研究现状简评
第三节 本书研究概述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四 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化适应”语境下利玛窦对《周易》的解读
第一节 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
一 早期中西交流与基督教传入中国
二 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的提出
三 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的实施
第二节 利玛窦生平及著述
第三节 利玛窦著述中的《周易》
一 《天主实义》
二 《二十五言》
三 《乾坤体义》
小结
第二章 易经主义者对“文化适应”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易经主义者及其生平简介
一 白晋生平
二 傅圣泽生平
三 马若瑟生平
第二节 白晋与傅圣泽在康熙指导下对《周易》的研习
一 康熙指导白晋与傅圣泽研《易》之经过
二 康熙指导白晋与傅圣泽研《易》之尾声
第三节 白晋与傅圣泽《周易》研究著述
第四节 易经主义者对《周易》的索隐法解读
一 索隐法之历史回顾
二 《周易》的索隐法解读
小结
第三章 “礼仪之争”中《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
第一节 礼仪之争
一 “礼仪之争”的缘起
二 “礼仪之争”的经过
第二节 传教士对《周易》的利用与争辩
一 易经主义者对《周易》的利用
二 教会对易经主义者的干预
三 “礼仪之争”双方关于《周易》的辩论
第三节 耶稣会士对《周易》的译介与传播
一 金尼阁《周易》译本
二 《大中国志》中的《周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