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書城自編碼: 377186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生物科學
作者: 张晓玲,杨桥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66778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48
《 植物生理学实验 》
+

NT$ 588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第二卷 动物 脊椎动物(IV) 两栖纲 》
+

NT$ 945
《 器官芯片 》
+

NT$ 510
《 物种起源(科学人文名著译丛) 》
+

NT$ 574
《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
+

NT$ 602
《 良知与勇气 》
編輯推薦:
本书主题紧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海洋环境热点——赤潮,精选赤潮藻毒素中毒性*强、分布*广且危害*严重的麻痹性贝毒(PSP)为切入点,整合国内外相关领域包括本研究团队在内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科学设想,立足PSP的生物学及其实际应用进行深度刨析,将为多学科领域内的潜在读者群提供科普性与学术性兼备的重要参考书。
內容簡介:
有害藻华(HABs)是全球性典型生态灾害与重大环境热点问题,麻痹性贝毒(PSP)在现有藻毒素中毒性*强、分布*广且危害*严重。麻痹性贝类毒素科学理论研成果日新月异,同时其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赤潮毒素环境污染监测、新药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书选取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学及其实际应用展开深度叙述。全书共7章,分别介绍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与毒理机制、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危害、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技术、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监测与水产品质量安全、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药用价值与新药开发。
關於作者:
张晓玲,女,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工作,2017年2月调入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至今,担任海洋化学系系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有害藻类研究学会(ISSHA)、国际毒理学会(IST)、美国微生物学会(ASM)会员、ABI创立人。承担国家省部级等课题12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与面上项目。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72篇,申请发明专利22项,获得荣誉与奖励5项。担任中华医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受邀成为国内外学术期刊JCB、食品科学、海洋渔业等审稿专家。
目錄
第1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1
1.1 有害藻华与藻毒素 1
1.2 石房蛤毒素的首次发现(1957年) 2
1.3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种类及其结构 3
1.2.1四种常见的PSP类型 5
1.2.2 沃氏鞘丝藻毒素LWT 7
1.2.3苯甲酸酯类毒素GC 8
1.2.4 M毒素 9
1.2.5 A-D毒素 10
1.2.6 SEA毒素 10
1.2.7 STX-uk毒素 11
1.2.8 ZTX毒素 11
1.4 PSP的物理性质 12
1.5 PSP的化学性质 12
第2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与毒理 15
2.1 PSP的毒性与中毒症状 15
2.1.1 PSP的毒性 15
2.1.2 PSP中毒的症状 16
2.1.3 PSP中毒后的治疗措施 18
2.2 PSP的代谢与转化 19
2.2.1 贻贝对PSP的代谢和转化 19
2.2.2 PSP的人体代谢研究 22
2.2.3 PSP代谢的实验动物研究 23
2.3钠通道Nav概述 23
2.3.1 钠通道(Nav)的结构组成 24
2.3.2 Nav的分类与命名 26
2.3.3 人源Nav蛋白结构解析的发展历程 27
2.3.4 人源Nav蛋白结构解析的里程碑意义 32
2.4 PSP的毒性作用过程 32
2.4.1 Nav的受体结合位点 33
2.4.2 Nav的选择性及PSP结合位点 35
2.4.3 PSP受体蛋白(SAX) 35
2.5 PSP与人源Nav分子对接实例 36
2.5.1 PSP与Nav1.2的分子对接 40
2.5.2 PSP与Nav1.4的分子对接分析 42
2.5.3 PSP与Nav1.7的分子对接分析 44
2.5.4 PSP分子对接结果总结 45
第3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危害 46
3.1 PSP来源的三种学术假说 46
3.2 藻内共生菌产毒假说的提出(1982年) 47
3.3 产PSP海洋甲藻 48
3.3.1 亚历山大藻 53
3.3.2 裸甲藻 55
3.3.3 盾甲藻 55
3.3.4 甲藻基因组学研究的困境 56
3.3.5 甲藻翻译组学研究 58
3.3.6 甲藻产生PSP的影响因素 58
3.4 产PSP的主要蓝藻 60
3.4.1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 61
3.4.2 拉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 62
3.4.3 沃氏鞘丝藻(Lyngbya wollei) 62
3.4.4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 63
3.5 PSP的世界性分布 63
3.6 产PSP赤潮的危害 67
3.6.1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68
3.6.2对海洋渔业及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68
3.6.3 对沿海旅游业的影响 68
3.7 PSP对主要生物类群的影响 69
3.7.1 贝类PSP抗性机制的阐明(2015年) 70
3.7.2 PSP对鱼类的影响 72
3.7.3 PSP对人体的影响 72
第4章 赤潮甲藻藻际菌群的结构与功能 74
4.1 藻际(Phycosphere) 74
4.1.1 藻际(Phycosphere)的概念 74
4.1.2 藻际的结构及物质基础 75
4.1.3 藻际的功能性内涵 75
4.2 藻际微生物群(PM) 76
4.3 产毒赤潮甲藻PM的多样性 78
4.3.1 微小亚历山大藻PM多样性研究实例 80
4.3.2 链状亚历山大藻PM多样性研究实例 83
4.3.3 塔玛亚历山大藻PM多样性研究实例 86
4.3.4 甲藻PM多样性的2 3代测序结果比较 87
4.4 可培养PM与培养组学(Culturomics) 88
4.4.1 微生物的低可培养性 89
4.4.2 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策略 89
4.4.3 培养组学的发展历史 91
4.4.4 大数据背景下的微生物可培养性 92
4.5 自产毒海洋细菌的发掘 92
4.6 揭示PSP来源的关键:藻菌关系(ABI) 97
4.6.1 藻际中藻菌关系的主要类型 98
4.6.2 藻菌互作过程中的信号传导 100
4.6.3 细菌群体感应(QS) 101
4.6.4 藻菌互作中的化感作用 102
4.6.5 多维组学整合阐释藻菌关系 103
4.7 开展藻菌关系研究的前提:藻的无菌化 105
4.8 赤潮甲藻的藻菌关系研究实例 106
第5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与化学合成 115
5.1蓝藻PSP生物合成研究的发展 115
5.1.1蓝藻PSP生物合成路线的提出(1993年) 115
5.1.2蓝藻PSP生物合成路线的修正(2008年) 116
5.1.3蓝藻sxt合成基因簇的发现(2008年) 117
5.1.4不同蓝藻sxt合成基因簇的差异 118
5.1.5 蓝藻sxt基因簇的功能研究 119
5.1.4 沃氏鞘丝藻sxt合成基因簇特征 126
5.1.5 卷曲鱼腥藻AWQC131C和水华束丝藻NH-5的sxt基因簇 129
5.1.6 蓝藻sxt合成基因的进化分析 131
5.1.7 PSP的分支(shunt)合成通路的发现(2016年) 131
5.1.8 PSP衍生物之间的转化 132
5.2甲藻PSP生物合成研究面临的挑战 133
5.2.1 甲藻STX合成通路的推测(1997年) 133
5.2.2 甲藻PSP生物合成基因的推测 134
5.2.3 甲藻PSP生物合成蛋白的推测 136
5.2.4 甲藻sxt合成基因的进化分析 137
5.2.5 多组学技术用于甲藻STX生物合成研究 138
5.3 蓝藻sxt基因的异源表达 140
5.3.1 蓝藻sxt基因启动子的异源表达 141
5.3.2 蓝藻sxtA起始合成基因的异源表达 142
5.4 PSP化学合成的发展历程 142
5.4.1 Yoshito Kishi合成法(1977年) 143
5.4.2 Peter Jacobi合成法(1984年) 144
5.4.3 Du Bois合成法(2006年) 145
5.4.4 Kazuo Nagasawa合成法(2009年) 145
5.4.5 Ryan Looper合成法(2011年) 147
5.4.6 Toshio Nishikawa合成法(2011年) 148
5.4.7 GTX3的化学合成(2009年) 149
5.4.8 11,11-dhSTX(M5)的化学合成(2016年) 149
第6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 151
6.1 PSP的提取方法 151
6.1.1 从贝类中提取PSP 152
6.1.2 从产毒藻培养物中提取PSP 154
6.1.3 从产毒细菌培养物中提取PSP 154
6.2 PSP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155
6.3 生物测定法 155
6.3.1小鼠生物测定法(MBA, 1980年) 155
6.3.2 钠离子通道测定法(SCBA) 157
6.3.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57
6.3.4 侧流免疫层析分析法(LFIA) 158
6.3.5 液体阵列格式化法(Luminex XMAP) 159
6.3.6 核酸适配体分析法(SELEX) 159
6.4 化学测定法 160
6.4.1 荧光比色法 160
6.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60
6.4.3 液质法和串联质谱法(LC-MS/MS) 161
6.4.4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质谱法(HILIC-MS) 162
6.4.5 毛细管电泳法(CE) 163
6.4.6 生物传感器法(Biosensor) 163
6.5 赤潮藻毒素原位监测技术的发展 164
6.5.1 海洋环境自动化系统与赤潮监测 165
6.5.2 我国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发展 165
6.5.3 美国切萨皮克海湾监测浮标系统(CBOS) 166
6.5.4 产毒藻及藻毒素现场监测系统的发展 167
第7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监测与食品安全 169
7.1 全球PSP污染事件回顾 169
7.2 全球食品中PSP限量标准概述 174
7.3 我国贝类PSP检测标准发展历程 177
7.3.1 SN 0352-1995 177
7.3.2 SC/T 3023-2004 177
7.3.3 SN/T 1735-2006 178
7.3.4 SN/T 1773-2006 178
7.3.5 GB/T 5009.213-2008 178
7.3.6 GB/T 23215-2008 178
7.3.7 GB 5009.213-2016 179
第8章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药用价值与开发利用 181
8.1 PSP的应用价值 181
8.2 PSP药效的作用机制 182
8.3 PSP的临床应用 183
8.3.1 用于开发长效止痛药 183
8.3.2 作为局部麻醉剂 185
8.3.3 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 186
8.3.4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187
8.3.5 治疗慢性肛裂 188
8.3.6 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BPS) 188
8.4 PSP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 189
8.4.1 PSP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 189
8.4.2 适配体纳米金STX检测生物传感器 190
参考文献 191
缩写词 197
附录: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化学结构 199
彩色插图 215
后 记 216
內容試閱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与发展之基,而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遭严重破坏及环境污染的巨大挑战。如何谋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仍是我们认识及改造世界过程中亟需解答的重要议题。 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全球性生态灾害。包括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严重危害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海洋渔业、近海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巨额经济损失。其还引发种类繁多的藻类毒素(Phycotoxins),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揭示赤潮成因并探求其科学防控,已成为当今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有害藻华是我国近海*突出的生态灾害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等所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持续加剧,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发生规模与频率逐年增高,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已有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PSP)的全球分布广、毒害事件发生频率高、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危害*为严重。海洋甲藻、淡水蓝藻及部分海洋细菌均可产生PSP,而PSP的来源问题,目前仍悬而未决。PSP的跨界分布现象背后蕴含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其意义及应用价值又为何?其中蕴含着诸多未解之谜。因此,只有深入开展有害藻华基础与应用研究,才能早日实现其科学防控,造福人类! 浮游藻类与细菌均为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两者已共存数亿年之久。浮游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而海洋细菌则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引擎。藻菌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调控者。而藻际菌群是见证藻类起源与进化的“活化石”。藻际是蕴含丰富微生物种群的特殊生态位,在此微尺度环境内演绎着复杂的动态藻菌互作(Algae-Bacterial Interactions, ABI)关系。藻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互惠共生、相互竞争或抑制拮抗等复杂奥妙的微生态关系,并随着藻的生存环境与生长时期的改变而发生着动态演绎,凸显了结构可变与功能可塑的智能性。浮 游藻是藻华发生的始因,而藻菌关系渗透于藻华发生发展、演替及衰退消亡始末。利用现代多维组学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解析此复杂的动态跨界关联,是破解PSP产生之谜的关键,亦是探求赤潮科学防控的基石。而精确解读藻际菌群的结构与功能,已成为阐释藻菌关系的关键,亦可为实现“以菌治藻”、探索有害藻华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支撑。 编者2017年创建了ABI研究组,聚焦于探索海洋赤潮甲藻藻际菌群(Phycosphere Microbiota, PM)的结构与功能。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通过团队的不懈耕耘,谋求揭示藻菌关系奥秘、拓展实际应用的新突破,为探索、利用与改造自然贡献力量!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学与应用的认识亦应与时俱进。编者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深感对此更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即是对其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归纳与总结。本书包括八章,第1章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构与性质;第2章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与毒理;第3章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危害;第4章为赤潮甲藻藻际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第5章为赤潮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与化学合成;第6章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第7为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监测与食品安全;第8章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药用价值与开发利用。力争通过此书,抛砖引玉,给关注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学及其应用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帮助与启发。 本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114)、舟山市科技局项目浙江海洋大学科技专项(2022C41018)、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专项的资助。 本书编写过程中,获得了上海海洋大学何培民教授的亲切指导及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ABI组研究生蒋志伟、冯琪、段钰涵、齐敏、李金燕、李桂先、解鹏飞、王作春、徐嘉泉和王书恒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且成书仓促,本书存在的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们提出宝贵意见。

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全球典型的生态灾害。包括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严重危害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海洋渔业、近海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巨额经济损失。其还引发种类繁多的藻类毒素(Phycotoxins),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已发现的各类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PSP)的分布范围广、毒害事件发生频率高、对公众生命健康危害最严重。本书开篇第一章首先介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1.1有害藻华与藻毒素
海洋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微型(几微米到几毫米)浮游藻类,构成了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浮游藻类吸收光能,利用水体中的碳、氮、磷等物质合成有机物,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支撑着庞大的海洋生态系统。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部分藻类可迅速生长或聚集,使海水中藻细胞密度骤增,导致海水颜色改变,即赤潮(Red-tide)。但赤潮并非全部为红色,由于赤潮引发物种的不同,赤潮发生时海水会呈红、绿、灰及褐色等颜色。如部分微藻如定鞭藻(Premnesiophyceae)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可引发褐潮(Brown-tide)。大型绿藻如浒苔(Enteromorpha)或石莼(Ulva)及微绿球藻(Nannochloris)可引发绿潮(green-tide)。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