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編輯推薦: |
关于“人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帮助人们学习”已有研究的系列综述,充分阐明如何利用研究证据来引导教育实践。
人们如何学习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历史等学科?我们如何使用诸如反馈、示例、自我解释、辅导和可视化等教学方法,来帮助人们学习?这些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学习和教学的问题,在教育实践和学习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促使编写了本书。如果你对学科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研究感兴趣,本书很适合你阅读。
|
內容簡介: |
在过去的30年中,研究者在学习科学(即人们如何学习)和教学科学(即如何帮助人们学习)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研究进展。本书旨在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概述。本书每一章的作者,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领军人物。书中描述了在各种学习环境中(包括课堂情境和课外环境),各类学习者(包括中小学学生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和相应的教学问题。本书的撰稿者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实践为什么接受关于教学如何有效的研究证据的引导,以及如何接受其引导。本书适于对基于证据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方法感兴趣的研究生、研究者和实践者阅读。
《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蕴(第二版)》分为两个部分:学习和教学。学习部分所包含的各章,所讨论的是人们在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第二语言和体育等各学科领域如何学习,以及人们如何习得进行批判性思维、学习、自我调节和动机激发所需的知识和过程。教学部分所包含的各章,是关于有效教学方法的,涉及反馈、示例、提问、辅导、可视化、模拟、探究、讨论、协作、同伴示范以及适应性教学等多种方法。
在第二版中,原有的每一章内容都经过了全面更新,纳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另外增加了两章,以反映在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策略,以及利用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第一版一样,第二版通过横跨学科领域、学习概念和教学方法等主题,呈现了关于学习和教学的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理查德·梅耶(Richard E. Mayer)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的心理学教授。从1975年开始,他一直在该校任教。他当前的研究涉及认知、教学和技术等领域的融合,尤其关注在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多媒体学习、学习游戏和计算机支持的学习。他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的主席,美国教育研究学会C分会(学习与教学)的副主席,《教育心理学家》杂志的主编,《教学科学》杂志的共同主编,以及UCSB心理学系的主任。他曾获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终身成就奖、西尔维娅·斯克里布纳学习和教学研究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和培训杰出贡献奖。在《当代教育心理学》杂志中,他位列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一名。他是12个杂志(主要是教育心理学杂志)的编委。他已出版500篇(部)论著,其中包括30本著作。
帕特里西娅·亚历山大(Patricia Alexander)是马里兰大学人类发展系的琼·马伦素养教授和杰出学者型教师。她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第15分会(教育心理学)主席、美国教育研究学会C分会(学习与教学)副主席。亚历山大已围绕学习和教学问题发表、出版了270余篇(部)论文、著作和章节。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她报告了280多篇论文。亚历山大是美国教育研究学会、美国心理学会、文本和话语协会的会员,是美国教育科学院的斯宾塞院士。2001年,在全美阅读大会上,她因在读写素养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奥斯卡·考西奖;2006年,美国心理学会第15分会授予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终身成就奖;2007年,美国教育研究学会C分会授予其西尔维娅·斯克里布纳奖。此外,她还荣获过各种国家、大学、学院级教学奖。
主要译者
庞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师资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创造性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出版著作20余部;兼任教育 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为《大众心理学》主编,同时担任《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等多家杂志编委。
梁平 200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译著:《基于脑的学习》([美]E.詹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合译:《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美]詹姆斯·拉菲尼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0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知名教育心理学家,知识分类学习论与教学论的创建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心理学卷》主编、《教育大辞典(修订版)·教育心理学卷》主编,出版《智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第四版)》及《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名著译丛》等。
|
目錄:
|
译者序
关于主编
撰稿者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学习研究
第1章 学习研究导论
第2章 学习阅读
第3章 学习写作
第4章 数学学习
第5章 科学学习
第6章 学习历史
第7章 第二语言学习
第8章 体育中的动作技能学习
第9章 学会批判性思维
第10章 学会策略性学习
第11章 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第12章 学习动机
第二部分 教学研究
第13章 教学研究导论
第14章 基于反馈的教学
第15章 基于样例的教学
第16章 基于自我解释的教学
第17章 基于同伴互动的教学
第18章 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
第19章 基于探究的教学
第20章 基于讨论的教学
第21章 基于辅导的教学
第22章 基于可视化的教学
第23章 基于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实验室的教学
第24章 基于适应性学习技术的教学
主题索引
|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国际上有两本公认的权威研究手册。一本是由美国心理学会第15分会组编的《教育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该手册2016年出版到第三版,主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林?考诺(Lyn Corno)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埃里克?安德曼(Eric M. Anderman);另一本则是本书——《学习与教学: 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蕴》(2017年第二版),主编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理查德?梅耶(Richard E. Mayer)和马里兰大学的帕特里西娅?亚历山大(Patricia A. Alexander)。这两本书的主编有很大的交集。梅耶自始至终参与了《教育心理学手册》三个版本的编写,亚历山大则更是《教育心理学手册(第二版)》(2006年)的主编;作为《教育心理学手册(第三版)》的主编,安德曼也一直参与《学习与教学: 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蕴》两个版本的编写。
然而,两本书的主编相互撰稿,并不代表着这两本书的内容大同小异。事实上,从内容上看,这两本书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手册》一直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面的展开”。例如,在其第三版中,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学习过程”“学习者特征”“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环境”五大主题,尽可能地展现了教育心理学各具体领域的研究进展。相比之下,《学习与教学: 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蕴》则一直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点的聚焦”。例如,在本书“前言”中,主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关于‘人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帮助人们学习’这两方面已有研究的系列综述。”它的两部分,也分别聚焦于“学习研究”和“教学研究”。即使涉及同样的主题,《教育心理学手册》和《学习与教学: 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蕴》中的内容也各有侧重。譬如,尽管两本书中都有关于“合作学习”的一章,但前者特别关注合作学习的研究方法,而后者则强调“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因而,如果说《教育心理学手册》更适合于教育研究者阅读,那么《学习与教学: 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蕴》则更适合于教育实践者阅读。
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工作者来说,我对本书(亦即《学习与教学: 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蕴》)的喜爱程度是超出《教育心理学手册》的。个中缘由有如下四个方面:其一,本书的内容精准地指向了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教学问题。说其“精准”,是因为其各章内容所针对的都是具体学科的学习或教学方法问题。例如,本书第一部分“学习研究”中不仅包含阅读学习、写作学习、数学学习、科学学习、历史学习、第二语言学习、体育学习等专题,而且还涵盖了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内容;第二部分“教学研究”不仅系统地介绍了12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具体指明了如何、何时、何处、为何来使用这些方法。这样的内容,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教育心理学真正研究的是“教育”,而且针对的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正是因为具有这个特征,本书尤其适合于从事各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阅读。在学科教学和学习研究过程中,我本人也从阅读本书中获益良多。譬如,通过研读“学习写作”一章(第3章),深刻领会到“书写可以达到自动化”,而“文本生成从来不会自动化”;通过研读“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一章(第11章),更为系统地掌握了评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其二,本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好的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学的科学性反映了对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有效遵循,教学的艺术性则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个性化创造。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的科学性一面;所讲的“教无定法”,则是指教学的艺术性一面。毋庸讳言,在教师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教无定法”“重艺术性、轻科学性”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本书主编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关于教学实践的决策在很多情况下是基于意见、建议和实践经验而作出的,由于缺乏科学性,这样的决策往往不能带来有效的教学。为此,在编写本书过程中,他们“要求各章作者从‘教学如何有效’(即教学科学)及‘教学为何有效’(即学习科学)两个方面,充分阐明如何利用研究证据来引导教育实践”,亦即要凸显本书内容的科学性。坚持科学性标准,无疑有助于消除我们在学习和教学问题上存在的某些错误认识。例如,在目前的许多学校中,教师喜欢采用“拼图式”的合作学习,他们也坚信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而事实上,实证研究通常都没有发现这种方法对学生成绩的积极影响。研究者指出,这种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是:由于除了自己学习的材料,学生接触到的材料有限,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主题上的收获,会被在其他学习主题上的损失所抵消(详见第18章“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
其三,本书的内容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本书的两位主编,都特别重视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实践应用。梅耶不仅出版过《应用学习科学》(2011年)专著,而且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和培训杰出贡献奖”。亚历山大曾做过初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其担任《教学科学》杂志主编期间,力主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编写本书过程中,两位主编要求撰稿者要突出“实践启示”,要明确指出“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各章作者都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点。这在“基于样例的教学”(第15章)和“基于可视化的教学”(第22章)两章体现得最为充分。在第15章,作者不仅梳理了样例教学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而且十分详尽地描述了利用样例开展教学所应遵循的9条教学原则以及每条原则的具体适用条件;在第22章,作者不仅提出了11条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而且列出了使用每条原则能够带来的效应量,亦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师的读者学习这些章节之后,马上就可以把这些原则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四,本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由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撰写。他们在本研究领域不仅自身具有突出的学术建树,而且熟知本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和实践应用情况。按照主编的要求,各章作者在撰稿时都设置了“历史概述”“理论框架”“当前趋势和问题”三个核心内容板块。“历史概述”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理论框架”旨在对本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或模型作以概述,“当前趋势和问题”则是对关键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进行概括。这样的内容设置,让我们在读完每一章后都能对相应的主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可靠的研究结论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以“基于反馈的教学”一章(第14章)为例。该章不仅回顾了关于反馈的五种主要心理学观点(客观主义、信息加工观、社会文化主义、神经科学观和可视化学习理论),而且描述了反馈的四种水平(任务水平、过程水平、自我调节水平、自我水平)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后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30个问题。有志于研究反馈的学者,读完本章无疑会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
或许也正是出于上述四个理由,我的恩师皮连生教授倡议并发起了本书的翻译,并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彭呈军先生的全力支持。启动这项工作时,皮老师已是80岁高龄。作为我国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不计名利,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不仅亲自组建了整个翻译团队,而且还主动承担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和审校工作。对于他老人家这种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作为晚辈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皮老师的学术品格更加值得我们景仰!无论如何,本书的译者署名都应以他老人家为先的,但是谈及此事他坚辞不就,坚持让我署名第一。作为弟子,我对恩师的关怀、提携之情无以言表,唯以悉心做好工作作为回报!在此,我也要特别感谢彭呈军先生。没有他的倾力相助,本书也难以与读者见面。
本书的译者团队主要由皮老师的合作者和学生构成,分工时充分考虑了各位译者的学科专长。整个翻译工作分为初译、复译和校对三个阶段。本书的初译工作分工如下:庞维国和刘文令(前言、目录、第1章、主题索引)、皮连生(第2、3章)、宗序连(第4章)、刘金梅和陈刚(第5章)、吴红耘(第6章)、李秋颖(第7章)、王小明(第8章)、王映学(第9、10、11章)、杨心德(第12章)、梁平(第13、14、15、17、18、19、20、22章)、王丽霞(第16章)、刘文令(第21章)、刘梦蓉(第23章)、张议文(第24章)。初译稿完成后,皮老师审阅了第4—12章,梁平校对了第5章,张议文对各章正文中的人名作了统一翻译。此后,我又花费了近一年时间,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复译,并逐字逐句对所有译稿进行了认真校对。
本书的翻译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本书中各章内容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第二语言、体育等众多学科,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话语系统,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求实现跨学科的理解。另一方面,本书每章的内容都包含“引言”“历史概述”“理论框架”“当前的趋势和问题”“实践启示”“未来方向”六个基本构成部分,每章都相当于一本高度浓缩的学术专著,这需要译者完整地把握每个主题下的学术发展脉络,并从作者简约的语言中准确地领会其微言大义。有鉴于此,更兼我们的学术能力有限,在本书翻译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庞维国
2020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