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为重点,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融合,逐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并结合一线教学反馈,吸收新知识和现行规范编写而成。本书共10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绘制平面图形、绘制物体的三视图、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的投影作图、绘制轴测投影图、识读和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机件的表达方法、识读和标注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识读和绘制零件图、识读装配图和识读焊接图。其中识读焊接图为选修内容。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职工岗位培训的参考书。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套动画、视频资源,以二维码形式穿插于书中,可扫码观看。同时本书配套PPT课件、电子教案等资源,选择本书作为授课教材的教师,可以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并免费下载。
|
目錄:
|
前言二维码索引绪论1项目一绘制平面图形3任务一用尺规绘制扳手轮廓的平面图形10任务二徒手绘制平面图形19项目二绘制物体的三视图23任务一绘制L形直角板的三视图27任务二徒手绘制物体的三视图29项目三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的投影作图30任务一绘制六棱柱截切体的三视图44任务二绘制四棱锥截切体的三视图46任务三绘制圆柱切口、开槽后截切体的三视图47任务四绘制圆柱斜切后截切体的三视图48任务五绘制圆锥截切体的三视图50任务六绘制开槽半球体的三视图51任务七绘制三通管的三视图53项目四绘制轴测投影图57任务一绘制四棱柱的正等轴测图58任务二绘制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60任务三绘制V形块的正等轴测图61任务四绘制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62任务五绘制圆柱的正等轴测图63任务六绘制轴承座的斜二等轴测图64项目五识读和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67任务一绘制支座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69任务二绘制导向块的三视图77任务三识读轴承座的三视图79任务四识读压板的三视图81任务五识读组合体的两面视图,补画第三视图83项目六机件的表达方法85任务一绘制压紧杆零件的视图85任务二绘制机件的全剖视图90任务三绘制支座的剖视图94任务四绘制多个剖切平面的剖视图98任务五阶梯轴表达方法的选择及绘制101任务六支架表达方法的选择107任务七识读四通管的剖视图108项目七识读和标注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112任务一识读衬套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123任务二识读装配图中的公差带代号124项目八识读和绘制零件图126任务一识读铣刀头部件中轴、端盖和座体的零件图146任务二测绘齿轮油泵齿轮轴零件153项目九识读装配图158任务一识读钻模装配图169任务二识读球阀装配图并拆画零件图173项目十识读焊接图178任务识读型钢对接焊的焊接图183附录185参考文献198
|
內容試閱:
|
本书是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紧扣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的立体化教材;是依据2017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的。本书以识图能力培养为主体,识图基本技能培养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制简单零件图的能力。编写内容紧扣大纲,深浅适度,实用为主,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强的目的性。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观看相关知识和关键操作步骤,为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展示,学生可以利用立体化教材提供的虚拟仿真三维交互模型进行轻松自主、生动活泼、思维扩展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探究,建立合作型的学习模式,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实现了日常授课、教学的信息化,开展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辅助教学机制。任务多、练习多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配套有《机械制图习题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边讲边练,边做边学,随堂测验,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点。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的培养。本书参考学时为76学时,各项目的教学学时可参见下面的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建议学时教学内容建议学时绪论0.5机件的表达方法10绘制平面图形5.5识读和标注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4绘制物体的三视图4识读和绘制零件图14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的投影作图12识读装配图6绘制轴测投影图6识读焊接图(选学)4识读和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10合计76学时本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本书由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姜波和于立辉、广西机电工程学校黎月担任主编,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吴晶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黄宁健担任副主编,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孔祥明、李又孪、王喜川、马庆峰、周立侠、汪洪宇、康健、于广琪,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开发院王久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黄丹、莫小聪参与编写。本书的多媒体资源提供方为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学识和水平有限,书中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