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先秦文学与文化》主要收录先秦兼及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单篇论文,作者均为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所收论文反映了时下先秦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一线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水平,值得参考。
|
內容簡介: |
《先秦文学与文化(第十辑)》收录17篇论文,涵盖以下几个主题:黄帝制历与传说中的《归藏》等上古神话与出土文献及考古学最新成果结合天文学运算获得的全新上古历法与哲学知识;山西绛县衡水墓地中倗国君臣作祭情况;老子、商君、管子、吕氏春秋等诸子其人其书之价值;马家窑彩陶文化与上古羌戎部落的密切关系、考古学视野下的早期嬴秦部落的发展与迁徙;《周易》《孝经》《尚书》等经典著作的文献整理和接受史、学术史研究。
|
關於作者: |
赵逵夫,1942年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目錄:
|
殷商自然哲学的萌动/赵辉
“中华第一科技神话”解——论黄帝“迎日推策”神话追忆黄帝探索建立中华阴阳合历“闰周”轮廓/胡义成
倗国君臣作器祭祀祖考而使夫人摄祭的原因/贾海生
老子家世、世职与老子任职免职时间考/赵逵夫
从人道的立场重读《商君书》/张林祥
《管子》论“名”/郭丽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吕氏春秋》的接受——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杂家著作产生的背景及特点/延娟芹
《齐物论》述/郭德茂
论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创造者/李清凌
华夏文明育兴中的嬴秦崛起/祝中熹
秦与青藏高原地区游牧部落的关系及相关问题——以华池县博物馆藏“透雕虎噬牦牛青铜带钩”为线索/李永平
关于先秦文学研究的几点想法/徐志啸
《周易注疏汇校》举隅/杜泽逊
百余年来《孝经》注释与研究/汪受宽 汪鹏
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名称考/董芬芬
伊尹研究述评/王浩 曹珺奇
校勘精细,嘉惠学林——论《〈尚书〉学文献集成?朝鲜卷》的文献价值/唐旭东
|
內容試閱:
|
总体上看,随着古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加上全国众多高校中文系每年招收数量不菲的古代文学研究的硕、博士研究生,他们都要撰写力求创新的毕业论文,于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摆在了面前——我们今天的古代文学研究,如何才能找到新的选题?如何才能将研究进一步深入拓展?如何才能使新发表的论文观点出新?如何才能写出真正具有突破意义的创新论文,使之既能不重蹈前人旧辙、不重复别人已说过的话,又能不搞成东拼西凑甚至带有搬、梛成分的“杂烩”“杂拌”?这当中,先秦文学研究显然相较其后任何历史阶段的古代文学研究,都难度更大、突破点更少、创新要求更高。
说先秦文学研究较之其后任何阶段的文学研究难度都更大,此话一点不假,这是真正从事或涉猎过这个领域的学者,都会有的共通体会。原因很简单,先秦时代,相距我们今天的时代,历史年代久远,保存资料稀少,留存至今的文本,至少在文字的读解上,难度不小,如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等诠释方面,相比后代的文本,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即便一般认为比较易懂的诗歌,也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更何况,先秦时代,文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历史和哲学混于一体——其时的文史哲完全没有分家的意识,这就更增加了分辨、理解、诠释、鉴赏先秦文学的难度。由此,先秦文学研究在今天该如何继续深入拓展,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困惑问题。
齧缺曾问得道之人王倪,您知道万物共同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共同准则吗?没想到王倪是一问三不知,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齧缺问,您知道哪些是您不知道的吗?王倪说我怎么能知道呢?齧缺又问,那么万物是无法知道的吗?王倪说,我哪里能知道呢?这就是最原初的“一问三不知”!连得道之人都是真实地说他不知道。
不过王倪接着说,尽管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尝试着解释这个问题。我哪里知道我所谓知道的就是真知呢?我哪里知道我所谓不知道就不是真知呢?也许我所谓知道的并不正确,而我所谓不知道的,了解的不清楚而有一定认识的,反倒是正确的。你看,这人住在潮湿的地方,会因为潮湿而腰腿生病,偏瘫,死亡。可泥鳅会这样吗?人在高高的树上会战栗发抖,恐惧摔下来,猿猴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所处不同,谁才是“正处”,处在正确的地方呢?人吃肉食和谷物,麋鹿吃草,蜈蚣吃泥里的东西,猫头鹰吃老鼠,这四者有没有统一的“正味”呢?没有!猿与猴可交配,麋与鹿可交配,泥鳅和鱼儿也可同处,而很多却又不能,大自然实在很奇妙。古代的美女毛嫱丽姬,人觉得很美,很愿意亲近,可鱼儿见了躲得远远的,鸟见了也高飞远离,麋鹿见了撩开蹄子远跑,这四者哪个知道天下的“正色”?天下本无统一的“正色”这样的一律的审美标准。人间的什么仁义、是非,纷乱不堪,都是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和发言,很难明辨对错。
齧缺问,你不知道对错,难道最高之人“至人”也不知道吗?王倪说,至人是知道的,他“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这还是说要摆脱“我执”和“法执”(物执,被外物所执缚,法,即是物,万法即万物),站在道的立场看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