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甄选历代石刻中书法极佳却一直没有完整出版过的名品。
东汉《池阳令张君残碑》为首次原大出版,且为三块残石缀合本。
2每种石刻拓本碑额、碑阳、碑阴完整且原大收录。
魏《上尊号》尠有印本,今碑额、碑阳、碑印齐全。且为名家递藏明拓善本。
东魏《敬史君碑》以往印本多只录碑阳,今碑阳碑阴齐全。
东魏《李仲璇修孔庙碑》以往印本多只录碑阳,今碑额及碑阴具收录。
唐《徐浩不空和尚碑》碑额拓本极少见,今原大收录。
3每种石刻皆有整幅拓本图,且多为难得善本。
东汉《韩仁铭》整幅为全碑拓本,清乾隆时所拓。
东汉《尹宙碑》整幅为极少见的清初不缺角本,且为朱彝尊、张廷济等递藏。
魏《曹真残碑》整幅为清道光时初出土拓本。
北魏《马鸣寺根法师碑》整幅为清乾嘉时所拓未断本。
东魏《敬史君碑》整幅为清嘉道时所拓“亮”字未损本。
4石刻拓本中有缺字的部分,今另用旧拓善本补全。原拓善本中有装裱错乱的部分,今重新调整文字顺序。
魏《上尊号》、唐《徐浩不空和尚碑》中均有缺字,今以旧拓善本补全。
东魏《敬史君碑》、东魏《李仲璇修孔庙碑》原拓本册中均有装裱错乱的部分,今均重新调整顺序
|
內容簡介: |
《敬史君碑》,全称《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又称《敬显?碑》。东魏兴和二年(五四〇)立。原立于颍川长社县禅静寺前(今老城镇西北四公里,辘轳湾村西),后寺毁碑没,长埋地下。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农民耕地时初现,直至清乾隆三年(一 七三八)当地农民掘土时方重见天日。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知县许莲峰移置城内陉山书院(今长葛市第十四初级中学),筑亭护之,并于碑阴刻跋记事,沈青崖撰文,张庚书丹。此碑螭纹圆首,碑额中部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后为二飞天,下为九位供养人。碑阳楷书,二十六行,满行五十一字,碑文记述了敬显?之生平履历、在职勋业及重修佛寺之功德。碑阴刻门生故吏等姓名。碑石今在河南长葛市老城镇。此碑书法婉雅朴厚,圆润含蓄。清代碑学兴起,此碑极受重视。
本次选用之本为私人所藏清嘉道间所拓“亮”字未损本。曾经吴德襄、容庚、王壮弘等递藏,并被王壮弘先生着録于《崇善楼笔记》,册首有吴德襄题签,册后有吴德襄跋尾。此本与北齐《刘碑造像》同装一册。原册每页碑阳为六行,碑阴为七行。今排版时略调整行数。册中数开文字装裱错乱,亦一并调整顺序。整幅拓本为私人所藏“亮”字未损本。均为首次原色全本影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