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在“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国际化的表达、包容与合作”主题下,探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和路径,立足典型现实案例,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大众媒体的传播特征、对外交往的历史以及港台文化交流的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问题,在助力中国文化更好更迅速“走出去”的过程中,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1.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真学术作品。
2.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先进技术与交流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3.在了解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有历史知识,也有技术革新方面的新知。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国际化的表达、包容与合作”为主题,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国家及城市形象的变化、中国/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文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与思考。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在全球叙事中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交流史迹钩沉、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本书在对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获得的成就及遭遇的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对建设文化强国、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徐锦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文化创新与城市软实力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上海市“社科新人”终评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丛、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总主编。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众传播。出版《愚园路》《流言研究》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地域特征、地方经验与文学书写中的地方感》《全球背景下的“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与上海实践》等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不日新者必日退——构建新主流党报的策略和路径》获上海新闻论文一等奖。主持有“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研究”“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成都增强城市软实力战略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
|
內容試閱:
|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2?以“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国际化的表达、 包容与合作”为主题,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国家及城市形象的变化、中国/ 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文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与思考.全 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在全球叙事中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 对外文化交流史迹钩沉、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
总报告?百年回眸:从文明的较量到文化的交融?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对 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片段,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问题.着重考察了 疫情/后疫情时代出现的文化对峙与较量的暗流,对新格局下的文化交流现 象、新媒体与互联网在线等交流方式与手段、官方/民间的文化交流的内容与 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追踪.
“在全球叙事中讲好中国故事”从后疫情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的角 度观察了在文化传播窗口期,新媒体与相应的新传播方式发挥的最大边际效 应,个性化的、消费型的柔性传播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欧之间的合作因文 化差异认识不足而受影响,在后疫情时代有必要加强文化外交,以作为新时 代的创新工具;在国际舆论斗争严峻的形势下,要主动利用外国媒体讲好中 国故事,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五大力”;作为全球中国 研究的枢纽,上海城市文化滋养下的中国学,兼具“从世界看中国”和“从中国 看世界”两大维度,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从多元文化多种视角探讨了文化新形象、文化输 出、文化合作等问题:围绕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体经济进路,探讨了全球化 浪潮下,中国青年亚文化与消费社会、主流文化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新 媒体经济逻辑的关系;对?上海日报?旗下的外宣融媒体SHINE进行观察,从全球城市、可持续城市、韧性城市、创意城市、智慧城市等角度,分析其报道的 文本;考察了上海市作家协会自2006年起翻译出版的上海作家作品丛书,分 析了其在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发展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理论性分析了当代 艺术博物馆这一独具现代性的场所,其为人文学习与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出的 重要贡献,成为评价全球文化城市的基本要素;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澳大利亚 两国妈祖文化在两国政府和社团的推动下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妈祖 信俗内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精神.
“对外文化交流史迹钩沉”注重整理、收集中国/上海的对外文化交流重 要史料:梳理了新制东大教养学部成立初期的中文教育沿革,聚焦中心人物 工藤篁,提供了日本战后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个案研究;回顾了中日版?牡丹 亭?演出的始末,探索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梅兰芳、韩世昌、张继青等戏 剧大师的贡献以及昆曲表演艺术发挥的重要的国际文化传播作用;梳理了 1949—1979年济慈在中国的翻译、介绍和传播文献,评述了该时期中国译者 和学者在济慈研究领域的贡献.
“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部分,考察了台湾妈祖信仰文化及王爷信仰文 化之结合与发展,以此观察“送王船”的历史与现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