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人与经典·大学

書城自編碼: 376525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古籍古籍整理
作者: 爱新觉罗·毓鋆
國際書號(ISBN): 9787551160247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4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战争社会学专论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1
《 闲情偶寄(明清小品丛刊) 》
+

NT$ 162
《 阅微草堂笔记(轻松阅读无障碍) 》
+

NT$ 490
《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 》
+

NT$ 897
《 淮南鸿烈集解(全2册·新编诸子集成) 》
+

NT$ 349
《 墨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

NT$ 138
《 颜氏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 》
編輯推薦: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朱子将其抽出,列为“四书”之一。大学,又称“太学”,古时之大学也,清曰“国子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即志于大学,此大学非专指太学、国子监,乃学大人之学也。大学乃为学之最高境界,为学之目的,所学当用于所行,在求达大人之境界,以立不世之功。
1.一代国学宗师、大隐儒士爱新觉罗·毓鋆沉潜台湾六十余年,书院讲经真实记录,敢于直面现实,直指当下人生。
2.读《毓老师说大学》,增加民族自信心,正如毓老师说:“入中国则中国之,所有宗教都有末世,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末世,中国文化是生生不息、是永恒。”
3. 中国历代对经典的注解,从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经义讲出来。几千年来讲学术都是奉旨行事,看《毓老师说大学》,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经典的真实面目。
4.爱新觉罗·毓鋆,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跨世纪最后一位经学宗师,师从陈宝琛、王国维、柯劭忞、康有为、梁启超、陈寅恪等国学大家,学生有刘君祖、蒋勋、江丙坤、江宜桦、林义正、孙中兴、温世仁等学界名家、政商名流。
5.他是隐士,传授的却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是满人,发扬的却是华夏奥旨;他自幼遍享王府
內容簡介:
本书由皇家名儒爱新觉罗·毓鋆口授心传,学生整理而成。本书以毓老师1999年于奉元书院讲述《大学》内容为底本,参以相关授课内容为补充。另补加《大学》王阳明讲古本及编者白话翻译,以方便阅读,掌握要点出处。堪称毓老师历年讲述《大学》之大者。
關於作者: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裔孙,号安仁居士。
六岁始,为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大儒,十三岁读毕十三经并可以背诵四书五经,一生多次研读《四库全书》,通达古代经史子集之学。他虽出身皇族,却猛烈批评帝制;壮年曾经叱咤风云,晚年安居斗室讲学直至仙逝。
其讲学注重因时举譬,倡导经世致用,使古代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学问焕发了新时代的活力。毓老先生世寿一百零六岁,教学六十四年,及门学生与授业弟子数万人,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被誉为两千五百多年孔子儒学的当代集大成者。
目錄
导?读 / 1
经一章 / 8
传第一章 释明明德 / 60
传第二章 释新民 / 64
传第三章 释止于至善 / 69
传第四章 释本末 / 88
传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 92
传第六章 释诚意 / 94
传第七章 释正心修身 / 106
传第八章 释修身齐家 / 108
传第九章 释齐家治国 / 111
传第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 121
附录一 《大学》原文 / 167
附录二 《大学》译文 / 172
內容試閱
导读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朱子将其抽出,列为“四书”之一。朱子认为文中有错简、脱简,乃将之移补,而成修订本,以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说:“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但是《大学》的作者是谁,并无定论。王阳明讲古本《大学》,即《礼记》之原本。《礼记》成书于汉代。
大学,又称“太学”,古时之大学也,清曰“国子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即志于大学,此大学非专指太学、国子监,乃学大人之学也。《易经·乾卦·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辜鸿铭(1857—1928)所著《辜鸿铭的笔记·督抚学堂》云:
学问之道,有大人之学,有小人之学。小人之学,讲艺也;大人之学,明道也。讲艺,则不可无专门学以精其业。至大人之学,则所以求明天下之理,而不拘拘以一技一艺名也。洎(及也)学成理明,以应天下事,乃无适而不可。犹如操刀而使之割,锋刃果利,则无所适而不宜,以之割牛肉也可,以之割羊肉也亦可。不得谓切牛肉者一刀,而切羊肉者又须另制一刀耳。
亦即所谓“一法通,百法通”。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通理以应万事。大学乃为学之最高境界,为学之目的,在求达大人之境界,以立不世之功。
大学者,学大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学大者,学天也,学得好,则可与天合其德,亦即法天。大人之学,自“法天”入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所学当用于所行,最后则达“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之境界。
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何谓也?必学天,方能“与天地合其德”。既是学天,那“天”与“大”两者有什么关系?“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大学即天学,学天才能则天,行为与天一样。真明白,脑子必得转,你们应真正学会用脑。现在多么热闹,就因为人都没有脑子。
什么叫大学?学大也。大,指天之用。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有容乃大。“唯天为大”,大学即天学。尧先学天,成“尧则天”,是“公”则天;武则天,是“母”则天,其智绝不亚于尧。
学大,故成“大人”;则天,故成“天人”。但一般人无此毅力。应将自己所学用于生活上,学得好则“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由大到天,学大则天。天是体,大是用,体用合一。
既是学大、则天,那何以不称天学?“天”比“大”小,因为有统它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经·乾卦》),元统天;而日月、星辰、山川,乃天之所统。又有谁看过天命,听过天声?
“与天地合其德”,天地之德,无私、好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老子·第二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礼记·孔子闲居》)。
“与日月合其明”,“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尽心上》),照皇宫,也照茅屋,没有分别心。别人不喜欢你,那是你缺德,应检讨自己。
“与四时合其序”,春夏秋冬,四时之运,多有伦序!伦与常,必不能乱。
“与鬼神合其吉凶”,人死曰鬼,即祖宗,乃传统之所在;神,是有遗德在民者,是道统之所在,居于次位。既有传统(鬼),又有道统(神),也就是古圣先贤。“合其吉凶”,吉凶即好坏,“与鬼神合其吉凶”,即与古圣先贤同其好坏,这就是人奋斗的目标。
与传统、道统都合其好坏、善恶。那道统与传统有何区别?中国人有道德与智慧,自家祖宗称“鬼”,而对有遗德在民者称“祖师”,亦即“神”。祖师庙,祭神是为报恩,非祈福祈寿。宗教盛行,是因为没有文化。
必自根上了解,才能真明白。真明白了,还贵乎能行。试问自己能干什么,天天如同行尸走肉,连“说不”的胆量都没有。要好好认识自己,不必装腔作势!知道多,不能行,没有用。
一个孙中山,将中国史改写了。中国智慧是无尽藏的,就看你能吸收多少。脑子如何判断事?要知道怎么去判断、分析一件事。
何以不开始就学天?恐忽略了“大”的意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用;天,体。两个单位,一事之本末,体用一样。大学者,学大也,唯天为大,即天学。体用不二,才能合德。
为了不落空,因此要依经解经,不可以己意解经。但如对经书不熟,又如何依经解经?
文化浅,凡事没有通盘的计划,遇什么就扯什么。智慧低,可以慢慢培养,是功夫。培智,绝非一世之功。
每个团体都有界说、宗旨,奉元书院必有自己的思想。时代思想的产生都有背景,如朱子学为“闽学”。
还有,“台湾”名字怎么来的?查一查。一个人没有学问,可不能没有好奇心。
“台湾”一名的前身为“大员”“台员”“大圆”“大湾”“大冤”(以上诸名称,以闽南语念,皆谐音)、“台窝湾”等。明万历年间陈第《东番记》已用“大员”地名,可能译自南部平埔族(西拉雅族)对当地的称呼,或从其“台窝湾社”转化而来。“大员”在今台南市安平区,最初为海岸沙洲,后来指称范围扩大,或作为全台湾岛的代称。
人生存的环境会限制一切,懂得审视社会了,才能对付社会。不懂得分析,对一切同样地要求,就是错误。台湾要想安定,就挂着牌,安定几年,其他皆是做梦。要用脑子判断一事,而不是感情用事、固执己见。
没有学问,地位愈高,只是添愁。有时地位高,未必是福。人若是无所学、无所守,当然遇事就六神无主。是中国人,必建设中国,为中华民族而努力,必知道历代政治的得失,才知未来方向之所在。
你们缺少造就的机会,自己又不努力。但是盲目地读书,也没有用。必要如常山之蛇般变化灵活,多么有反应!如没有这样的反应,那就什么也不会成功。
智慧哪有新旧?许多人生在今天,思想却比古人还落伍!我们的思想、知识、智慧又赶上谁了?不懂的,今天懂,即是新。读完一本书,就得一结论,不必光抄“子曰”。盲目地崇拜、跟随,都是错误的。
看别人不对,要改正自己,好好严格造就自己。人要是不能治事,就没有学问。活几十年易混,但也最不好混。我一生不强求。既然你说的话他不听,那又何必说?应说他喜欢听的话,政治也是如此。
要随时用智慧。绝路是自己走的,并不是别人绝。人每天都是政治。孙子一开门,就赞他乖,要从小就培养智慧,随时培养。懂得“得”与“失”,自己培养。如果自己都不是领袖,还能教出领袖?
一切东西,要吸取精华。人的健康,完全在精神生活。我绝对不麻烦别人,生活简单,没有“说不好”的观念,人不是为吃饭而活。懂得怎么活了,才能活世、活民。
学多少,不能活学、活用,就没用,等于没学。应自根上造就自己。自诚意、正心,也就是自根上入手。有知识,没有成就,那还不如没知识,就清清白白活一辈子。快快学,这块土马上就要用上你们的真智慧了!
《学庸》(《大学》《中庸》合称)皆讲治世之道,并非谈文章,应是体悟就能行。中山先生以《学庸》为中国两本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即谈政之书。一切都是政治,有国政、有家政,《大学》讲“为政在人”,《中庸》讲“成己成物”。《学庸》乃是夏学之入手处。
“四书”中,《大学》《中庸》与《论语》挑得不错,《孟子》就差些,得力于“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孔子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董子(仲舒)言性,可善可恶,《春秋繁露·实性》谓:“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春秋繁露》代表汉时中国的传统思想。立说不一,发展乃有别。
《易经》与《春秋》是孔子最重要的两部书,这两部书必要有师承,否则讲不下去。《春秋》在拨乱反正,达天下一家;《易经》始于“进德修业”(《易经·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终于“智周道济,裁成辅相”〔《易经·系辞上传》“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经·泰卦》“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春秋》与《大易》相表里;《大易》与《春秋》完全用“元”,故又称“元经”。
《中庸》第一个字是“天”,“天命之谓性”;最后一个字“至”,“上天之载(事),无声无臭,至矣”;《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为《中庸》之所本,《中庸》为衍《易》之书,《中庸》与《大易》相表里。
一部《大学》,自人心讲到天下平;《春秋》讲拨乱反正,达太平世:《大学》与《春秋》互相表里。《大学》讲“习相远”,《中庸》讲“性相近”,《大学》与《中庸》互相表里。《中庸》与《大易》是体,《大学》与《春秋》是用。奉元之学,自《大学》与《中庸》入手。

经一章
《大学》《中庸》前面均为“经”,《中庸》第一章为经;后面为“传”,解释经的;“经”明白,后面“传”就明白。《学庸》两“经”并着讲,可以了解得深刻些。要点先明白,每句话要真明白。好好读,尽己责任,于后世亦有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天地立心,尊生),在亲(又当“新”)民(为生民立命,卫生),在止于至善(为万世开太平,荣生)。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在”字有深义,不只是肯定,而且是不离。“在”,有自在义,如《心经》的“观自在”。要面对实际,实际即“在”,自在,皆自明也,皆与生俱来的,非自外求得之。
“尧舜,性之也”(《孟子·尽心上》),“天命之谓性”,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因为人人皆有尧舜之明、尧舜之性。本身就具有,何以没有用上?被乌云遮蔽了!乌云一散,就都露出。都有“自在”的东西,就是没有用上。有,但是糟蹋了,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佛家之六尘)、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而浪费了我们自身的宝贝。
不必外求,每个人都有“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如五蕴没有空,又如何明?皆自明也,就看你用在什么地方。明德,性德,生德,只要没有受外诱之私,懂了,就能用上。
佛经的汉译本不错,《心经》文章至美,意境至深!《心经》无法增减一字,《金刚经》无一重复的话与意思。《金刚经》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此四句为武则天所写,不得了,多聪明!
我讲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非讲字面,要开你们的脑子。讲到生活,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若书为书,我为我,乃乱。
不孝,不承认有个“元”,失本。“孝为德本”(《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永不能变。我刚来台时,台湾人安分守己,完全是中国人,每家有家庙、家堂,每天给祖宗上香。
台湾要好,必自恢复孝道开始。极乐世界无不孝之人,“佛在家中坐,何必远烧香”?不自根上来,将来想好也办不到。台湾今天连吃也无真滋味了,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像。
大学之道,学大之道。学大,法天,学天,即天学。学天的方法,首要“在明明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命、性、心,三位一体,乃是与生俱来的,但易受外诱之私的蒙蔽,因为“人心惟危”,心猿意马,所以必加“明”的功夫。
“在明明德”,前“明”字为动词,宣扬,也是功夫所在;后“明”字为名词,“明德”指性(生),即“本然之善”。“在明明德”,性生万法,自根本断除迷信。
“生”的观念源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孔子“改一为元”,元生万物,更为进步。
孔子不言生,也没说谁生,而以“乾元”“坤元”为“资始”“资生”。资始、资生,“资”,借也。元,有两性,曰“乾元”“坤元”。不说生,而说含,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元,含乾、坤两性;乾、坤中皆含元,故曰“乾元”“坤元”。“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资”字最重要,无一东西是单独成事的,“乾元”“坤元”相资而“始”、而“生”,为第一代。
第二代生之机即“明”,能终始万物,加“大”为赞词,故曰“大明终始”。“明”,能终始万物,终而复始,“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易经·乾卦》)
《易经》的构思,其思想之致密,真是不可思议!如学数学,必得还原才行,依经解经即是还原思想。此为几千年前中国人所写的,故称“夏学”,不分今古文,凡是中国人的智慧都吸收。夏,“中国之人也”(《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有别于夷狄。每个都有界说。《易经》绝非成于一人之手。
万物何以能生生不息?因为有“明”。明,乃“继之者”,继元,“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系辞上传》),故曰“元者,善之长也”(《易经·乾卦·文言》)。元,始万物者;明,第二代,接着元的,终始万物。虽没说“性善”,但也说“善性”了。
“在明明德”,“明德”乃终始之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易经·系辞下传》),“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经·系辞上传》),日落月起,月落日起,终而复始,故能生生不息。“大明终始”,终始万物的是“明”,而始万物的是“知”,“乾知大始”(《易经·系辞上传》)。
“在明明德”,即明“尊生之德”于天下。“在”字,是肯定的。尊生之德,即生生不息,是大本。所以,宣扬“明”之德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明明德”,要明“明之德”于天下。何以第一步必明“生生之德”于天下?天有好生之德。“生,仁也”,桃仁、杏仁、瞳仁,代表生机、生命。明仁德于天下,既学天,天最大的德即好生,亦即仁,仁心、仁术、仁德、仁人。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也,所以要“尊生”。“明”之本能即机,能终始。终始为天之道,亦即自然之道。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经·乾卦》)。到七了,七日来复,一阳生,地雷复(こ)。一者,用之端、用之首,终而复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易经·复卦》)。始,是天地之心,资始;生,是天地之德,资生。一元复始,始其天地之心,生其天地之德,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始其天地之心,即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也称横渠先生)所谓“为天地立心”(《横渠语录》)。
“复”,为道之机、生之机。以天心为己心,是机。以生机为己心,以率性为己志,此为实行的入手处。读书人必得有天心,以天心为己心,为天地立心,“复其见天地之心”,以性智为己志,“率性之谓道”。性为智海,性生万法,圣人自师己性。
“在明明德”,首先要报恩,报生生之恩。孝是责任,要报恩,奉元孝至德,何以要“明明德”在此。祖师庙每年祭祀,即在报德,崇德报恩。如大家都真懂“明明德”了,怎能到今天的地步?
一个人不孝、不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的价值就在“孝”与“慈”,孝生我者,慈我生者。“明明德”,就是要报答孝与慈,让老的、小的看你是个宝。今天的人没有明白自己的责任,因此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家庭、青少年问题多,错误在哪里?应追本溯源,自根上解决。好好玩味,真懂、深入,皆功夫。
家贫出孝子,板荡识忠臣。今天的物资丰富,但是人性没了!最要是有德,有学问不足以为贵,有德才能够发挥。我的经验丰富,将来你们自己不饿死,已经不错了。认为自己聪明的,绝对是呆子。
国称“中国”,那要如何用中?乃有《中庸》一书。《学庸》是学大、用中,也就是学天、用中。立德,“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学庸》为立本之道,“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在亲民”。朱熹以为即“新民”,王阳明则作“亲民”。亲民与新民,层次不同。亲民为入手处,无亲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子张》),没和他处得亲,想要改变他,他以为是在压迫他。由亲民然后新民,先亲民才能新民,即自觉觉人、先觉觉后觉。使百姓明白生之道,生就是性,就能尽己之性,发挥自己的性能了。
学生,“生”的意义包含很多,小孩开始受教即是学生,要学自己的生,生己,亦即卫己之生,是内圣之道;其次,要学生民之道,即卫众人之生,是外王之道。卫生,不可以侵害别人。“生生之谓易”(《易经·系辞上传》),生民。政治如为生民之政,即仁政,生民之道亦即“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即“作新民”,叫百姓必得进步,此必经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个阶段,是有生命力的,并不是禅宗的,是不断地赋予新生命,使他认识自己生命的可贵。
“教化流行,德泽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春秋繁露·俞序》),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境界,最后,达“见群龙无首,吉”(《易经·乾卦》)的境界。
最终则“在止于至善”。“元者,善之长也”,元,是善的老大,至善,孔子“改一为元”。“至善”,是最善,所以是“善之长”。有老大,必有老二,“继之者,善也”。“在止于至善”,所以“知止”重要,修止观(止,止息一切妄念;观,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无此一功夫,则什么也成不了。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无入而不自得”(《中庸》)。
“定、静、安、虑、得”,与禅的境界一样,打坐必心里头定了才能生效。心定,行亦禅,坐亦禅,不是坐多久,而是定的功夫有多久。决定了,是对事决定。心必能定了,才能学。如每天心游荡,想学东西达一境界不可能。心不放,慢慢就能深入。
没懂得求什么,怎知要得什么?求而未得,即失败。智慧如不进步,又怎么做事?人和禽兽相差,就在那个“几希”!明白了,才知道要怎么做。
破坏容易,建设太难了!我是在审讯你们,并不是讲书。这是我的绝活,是书中找不到的。奉元书院的学生必要有两个条件:有德、有脑。
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孔子求一,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孔子得一了,对弟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但《论语》中没有告诉弟子要如何得一。孔子得一以后,可能后悔了,最后以“元”取代“一”,以元生万物,思想更为圆融。
孟子虽承受孔子之学,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公孙丑上》),但是他的最高境界也只是到“王道”而已。
孔子的“元”,实为董子所继承,董子说“惟圣人能属(zhǔ)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春秋繁露·重政》),属一系元。奉元书院讲“属一系元”,属于一系于元,培元,止于元,奉元。读孔氏之书,要求一,得一,最后奉元。
“元”为善之长,那“一”是小弟。止于一,是《论语》的境界,“吾道一以贯之”;止于元,则为《春秋》的境界,《春秋》变一为元,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钩命诀》。《春秋公羊传》何休序“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一部《春秋》讲些什么?拨乱反正。求一,止于一,正也。《易》“蒙以养正,圣功也”(《易经·蒙卦》),养正,“在止于至善”,止于元。培元,元培了,然后奉元行事。
你们如真用功,也必得三年,绝非一日之功。真用功可不易,得累死!笔记要时常玩味,串在一起。真明白了,则一生受用不尽。依经解经,经必得通。
《孙子》(即《孙子兵法》,下同)至少得一段一段研究。《孙子》会背了,一生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会背才能熟,熟了才能玩味,熟能生巧。
光知不能用,乃废学,不能以时出之,俟时而出。因不知时,不知什么时候用上。应于自己本能上建树自己。如先搞人际关系,一旦野心家失势了,能靠得住?
元为道根,故为“善之长”。我“释一元”,即得自清人汪中(1745—1794)的启示(《述学·内篇一·释三九》)。
中国的道统:尧传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允”字功夫重要,否则抓不住“中”。中国人以中道治事,找平衡点。知缺多少,则加上多少力量,即成平衡点,矫枉必得过正。
立本,本立而道生,“允”,信,诚也,第一步功夫,则有米可做寿司。“中”,中道,油、酒、米、面。功夫天天练,越练越纯熟,就发挥作用了!
舜时,环境复杂,“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中庸》),要遏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把“执中之道”传给了禹。
禹时,环境更为复杂,用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大禹谟》)“精一”与“允中”。所以,中国学问即“一”与“中”。
《大学》与《中庸》这两部书要好好重视。《中庸》讲中之为用,即如何用中;《大学》讲一,人“得一”了才叫“大”,“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最后“与天地参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人合一的境界。
求一,得一,止于一,正也。正,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外来的,必下养的功夫,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是集义所生者”(《孟子·公孙丑上》),直养、率性。试问自己又存多少浩然之气?你们最缺“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经·乾卦》)的功夫了。
自出生,就要尊生,要明白生的可贵。生了,就必得养,还要养正,“蒙以养正”。养正,知止而后有得。止于一,即正,得正即得元。没有学正,又怎么返正?
《春秋》在“拨乱反正”,养正的入手处,要改变器质,自成“器”(《易经·系辞上传》“形乃谓之器”)、成“大器”(《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最后则“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正,止于一。正,是与生俱来的,“蒙以养正”,蒙昧时即要养正,开始就不要有毛病。“不迁怒”(《论语·雍也》),检讨自己更能生智慧,检讨别人则是掩饰自己,此即养正的功夫。有“正”之德了,“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养正”了,不要丢失,要“居正”;跑掉了,就要“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要天天下功夫。“求其放心”至此,就可以“拨乱反正”。
到拨乱反正了,即达华夏、大同,完成孔子的《春秋》之志,此即中国人的责任与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止于至善”,多少注解讲的都用不上,因为不知道要如何做。“至善”,乃是善之至,没有能比得上的,是老大。我此解,因为找到“元者,善之长也”,是有根据的,故“至善为元”,意义深刻!“止于至善”,即“止于元”,因为孔子“变一为元”。一为元,故又为“止于一”,即正也。
经书中的“大哉、至哉”“至圣、至善”,均有至高无上义,自“元者,善之长也”可以相印证。
屯,篆文屯,字形如豆芽菜,象草木之初生,难也,《易经·序卦传》曰:“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生了,什么也不明白,就懂得哭、吃,即“蒙”(《易经》第四卦)。
因为蒙,所以要上学,向第一个启蒙师磕头。“蒙以养正,圣功也”,因生完必蒙,从蒙开始就要养正,要自本身具有的“正”培养之,不使之跑掉;有此功夫,结果成就“圣功”了,这可不是普通的成功,乃是高得不得了的圣功。这个正,并不是教来的,而是养的,因为它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本身与生俱有的。
正是什么?性命也。“各正性命”,把性命变成正,就含有作用,养正即养性命。要如何养?“保合太和,乃利贞”,保合以养性,太和以养命。不能只养一天,故必“居正”,亦即守正,才利于正固。居正,安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论在什么环境皆必于是,守死善道,至死而后已。
故“止于至善”,是“止于性命”“止于正”。做事,顺着人性做就是道,“率性之谓道”,此解马上能用上。此正的作用大,故为政必先正名,“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养正的目的,是在达圣功,所以《易经》的第一个圣训,即是“蒙以养正,圣功也”。圣功,即是一统、元统、仁统、性统。问:“天下恶乎定?”曰:“定于一。”问:“孰能一之?”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问:“孰能与之?”曰:“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人人与生俱有,都能率性。
既是养正了,那平日就得居正,此事太重要了,故曰“大居正”(《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传》曰:“故君子大居正。”何休注“明修法守正,最计之要者”),“大”即赞词,《春秋》一书即“养正圣功”的注解。《大易》讲“养正”,《春秋》讲“大居正”,故《大易》与《春秋》相表里,一为体一为用,体用合一。
止于一了,所以“变一为元”为至高境。自养正,成圣功,到居正、一统。一统,即用“一”统天下,而非统一,故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秋》讲“大一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怎么造谣,不能没有元。熊十力找到元了,写《乾坤衍》(熊十力衍乾、坤两《彖传》之书),跑第一棒;我们抓住元,奉元,跑第二棒。
不要尽作“文抄公”,要善用头脑。慢慢读,讲学要实用,有所得了,故心中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必有所谈;别人不懂,自己心中还不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五十以学《易》”(《论语·述而》),“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天命之谓性”,命、性、心,一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知天命了,才能尽性、尽天命,志在《春秋》。止于一,即大一统。宇宙间大一统,即华夏、大同。《大易》与《春秋》都是“元”的成就,因此要奉元。
知道中国人的思想了,才知道中国人的责任所在,明道任仁。中国人的责任是“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之)亲(之)”(《中庸》),因为我们卫其生,此即华夏、大同了。
知此,懂得责任了,将来可以为弱小民族谋幸福,可以用自己所长,教其耕田、种地、养蚕,有谋生之能。拿他们当兄弟看,共存共荣,不用枪炮打人,此即大志、大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上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能“有始有卒”干到底就是圣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学庸》在学大、用中,完全不是空话。有此一观念了,再看朱注,朱子将“大学”说成与“小学”相对,将真义讲丢了,讲成学校的阶段。朱子是儒禅,有其时代环境。
我们要依经解经,发掘祖宗的智慧泉源,古人的智慧周正。要懂得读书的技巧,才能得出结论。我所讲的,一切注解都没有。你们要养正,是自己要会想,不是我教你们正,每天以此解决问题。我书摸太久了,每一个问题都有解答。
孔子何以志在《春秋》?社会不应用武力,应用“一统”,即“通志除患,胜残去杀”(此师尊句:《易经·系辞上传》“圣人以通天下之志”,《春秋繁露·盟会要》“圣人者贵除天下之患”),通天下之志,除天下之患。《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善人自师己性,用性智,故善人相继治国,可以达到没有残暴、没有杀戮的境界。
一即元,元为体,一为用,是终始、生生不息的。资始,经“知”“易”(《易经·系辞上传》“乾知大始”“乾以易知”);生生,生了又生叫“明”,所以“大明终始”。始叫易,生叫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经·系辞上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从始到生,几十年即断绝了,必使之终而又始、生生不息,其机即“明”,故曰“大明终始”。
《乾坤衍》衍得相当好,就熊先生说明白了。看《易经》是什么,何以老祖宗能有如此致密的头脑?后人有讲明白的?我整天猛想,“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管子·内业》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不二法门即“精一不二”,不想入非非。每天想得不精不一,乃没有智慧。
没有比做人再难的!做学问也是做人的一部分。我就佩服王弼有才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