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編輯推薦: |
1.有效改善市场上牡丹花瓣显色机理研究同类书匮乏的困境;
2.分析测定方法科学先进,试验步骤条理清晰,试验结论合理深入,为研究牡丹复色花瓣显色的深层机理提供思路;
3.可指导人为调控牡丹花色及培育优良性状的牡丹花色新品种的研究工作。
|
目錄:
|
第1章绪论/001
1.1植物花色与花青苷/003
1.1.1植物花色的形成机理/003
1.1.2花青苷的结构与种类/004
1.1.3花青苷的理化性质/005
1.1.4花青苷的生理和生物功能/005
1.2花青苷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006
1.2.1花青苷的生物合成途径/006
1.2.2花青苷合成的关键结构基因/007
1.2.3调控花青苷合成的相关转录因子/012
1.2.4与花青苷合成调控相关的miRNA/014
1.3RNA-seq技术/017
1.4植物复色花显色机理的研究进展/018
1.5牡丹花色形成及差异机理的研究进展/022
第2章牡丹复色花瓣显色生理机理研究/027
2.1牡丹复色花瓣的花色指数/028
2.1.1花色指数的测试方法/028
2.1.2花色指数的测定分析/028
2.2牡丹复色花瓣中的可溶性糖含量/028
2.2.1可溶性糖含量的测试方法/028
2.2.2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分析/029
2.3牡丹复色花瓣中的液泡pH值/030
2.3.1液泡pH值的测试方法/030
2.3.2液泡pH值的测定分析/030
2.4牡丹复色花瓣中的金属元素含量/031
2.4.1金属元素含量的测试方法/031
2.4.2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031
2.5牡丹复色花瓣中的花青苷组成和含量/033
2.5.1花青苷组成和含量的测试方法/033
2.5.2花青苷组成和含量的测定分析/033
2.6牡丹复色花瓣中的黄酮、黄酮醇组成和含量/035
2.6.1黄酮、黄酮醇组成和含量的测试方法/035
2.6.2黄酮、黄酮醇组成和含量的测定分析/036
2.7牡丹复色花瓣的上表皮细胞形状/037
2.7.1上表皮细胞形状的测试方法/037
2.7.2上表皮细胞形状的观察分析/038
2.8牡丹复色花瓣的花色与主要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038
第3章牡丹复色花瓣显色分子机理研究/041
3.1牡丹复色花瓣的转录组测序(mRNA-seq)/042
3.1.1转录组测序所用总RNA的提取/042
3.1.2转录组测序与De novo组装/044
3.1.3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分类/046
3.1.4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051
3.1.5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054
3.2牡丹复色花瓣显色相关关键结构基因PsDFR的克隆及序列分析/057
3.2.1牡丹复色花瓣中PsDFR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058
3.2.2牡丹复色花瓣中PsDFR基因组DNA全长的克隆/062
3.2.3牡丹复色花瓣中PsDFR启动子区域的克隆/065
3.2.4牡丹复色花瓣中PsDFR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的测定/070
3.3牡丹复色花瓣的小RNA测序(sRNA-seq)/072
3.3.1小RNA测序所用总RNA的提取/072
3.3.2小RNA文库构建和测序/074
3.3.3牡丹复色花瓣中miRNA的鉴定及靶基因的预测/076
3.3.4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078
3.3.5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功能富集/078
3.3.6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081
3.3.7牡丹复色花瓣小RNA测序结果的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081
3.4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的筛选/083
3.4.1MYB家族相关转录因子的筛选/083
3.4.2bHLH家族相关转录因子的筛选/085
3.4.3WD40和SPL家族相关转录因子的筛选/085
3.5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087
3.5.1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基因全长的克隆/087
3.5.2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088
3.5.3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094
3.5.4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蛋白的亚细胞定位/095
3.5.5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验证/099
3.5.6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基因在苹果愈伤组织中的功能验证/107
3.6牡丹PsMYB114L、PsMYB12L对PsDFR基因启动子结合和转录活性的验证/112
3.6.1牡丹PsMYB114L、PsMYB12L与PsDFR启动子结合的酵母单杂交验证/112
3.6.2牡丹PsMYB114L、PsMYB12L对PsDFR启动子激活的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115
第4章牡丹复色花瓣显色机理初步解析/119
4.1牡丹复色花瓣显色相关的关键生理原因/120
4.2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初步确定/121
4.2.1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与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21
4.2.2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关键结构基因的初步确定/122
4.2.3牡丹复色花瓣中关键结构基因PsDFR的克隆和序列比对/123
4.2.4基于小RNA测序筛选与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124
4.2.5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的初步确定/126
4.3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127
4.3.1牡丹关键转录因子PsMYB114L和PsMYB12L的克隆及过表达/127
4.3.2牡丹PsMYB114L、PsMYB12L对PsDFR基因调控的验证/130
附录本研究相关基因的引物序列/131
参考文献/138
|
內容試閱:
|
在植物的众多观赏性状中,花色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牡丹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著名的多年生观花灌木,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栽培。牡丹的花色十分丰富,而在牡丹众多的花色表型中,以复色花相对最为少见。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两个牡丹复色花品种只有我国的‘花二乔’和日本的‘岛锦’。
‘花二乔’牡丹,业内普遍认为其是我国传统紫红色系牡丹‘紫二乔’的芽变品种。‘花二乔’开花时,通常在同一个植株上呈现紫、粉相间两种颜色的花朵。‘岛锦’牡丹是日本牡丹‘太阳’的芽变品种。‘岛锦’开花时,通常在同一个植株上甚至同一个花瓣上会呈现红、粉相间两种颜色。对这两个复色花品种而言,它们的复色表型均极具观赏和经济价值。但是,对它们复色花表型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植株个体的稳定性而言,与‘岛锦’牡丹相比,‘花二乔’牡丹出现复色的概率较低。在苗木市场上,‘岛锦’牡丹也因为其具有较为稳定的复色花表型,相对更受欢迎。
牡丹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同时也是近些年来在社会层面上一直被拟定为“国花”的热门选项。在我国,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和多元化,因此选育一些复色花表型优良且稳定的牡丹新品种理应成为未来牡丹花色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然而,对于牡丹复色花形成的深层次的机理,目前还一直未被充分揭示。对牡丹复色花瓣的显色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揭示,将会为今后人为地调控牡丹花色和培育性状更优秀的牡丹花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编写本书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目前世界上牡丹中有哪些著名的复色花,引导大家去实地认识和鉴赏牡丹复色花的色彩斑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系统展示牡丹复色花瓣显色机理最新前沿成果,以便相关专业人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揭示牡丹复色花瓣显色机理。另外,也希望为业内其他植物花色、叶色和果色机理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有意义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参考。
全书共4章,其中,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植物花色与花青苷、花青苷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RNA-seq技术、植物复色花显色机理的研究进展和牡丹花色形成及差异机理的研究进展;第2章牡丹复色花瓣显色生理机理研究,主要介绍牡丹复色花瓣的花色指数、可溶性糖含量、液泡pH值、金属元素含量、花青苷组成和含量、黄酮及黄酮醇组成和含量、上表皮细胞形状;第3章牡丹复色花瓣显色分子机理研究,主要介绍牡丹复色花瓣的转录组测序、小RNA测序、牡丹复色花瓣显色相关关键结构基因PsDFR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关键转录因子的筛选、牡丹PsMYB114L和PsMYB12L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和它们对PsDFR基因调控的验证;第4章牡丹复色花瓣显色机理初步解析,主要介绍牡丹复色花瓣显色的关键生理原因、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初步确定和牡丹花瓣复色形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全书由张新鹏、徐宗大和赵明远著述完成,在撰写和核校过程中,得到了山东农业大学赵兰勇教授和韩旭副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赵兰勇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序,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以下基金项目资助: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20LZGC011-1)和山东建筑大学博士基金项目(X20021S0101)。
由于时间有限,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著者
2022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