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热点话题深度聚焦:数智时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典型案例调研剖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智库团队深厚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企业调研,剖析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高端制造的深层逻辑
◎企业高管现身说法:向读者提供丰富的真实素材,讲述自身如何励精图治开启智能化制造之路
◎中国管理理论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整合宏观、微观研究范式,推动数智时代中国管理理论创新
◎两院院士诚挚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惠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诚挚推荐
|
內容簡介: |
构成“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或者中国智造的转型,成为近年来实践界和学界关注的话题。本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的一部分,聚焦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方式,并基于此对中国若干领先制造业企业开展深入的案例研究,同时邀请案例企业的负责人阐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实践。全书从企业的领导力、战略、组织、文化等多个角度揭示中国优秀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过程,对于中国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
|
關於作者: |
张志学,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主席(2021—202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工商管理)。
马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副院长。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IACMR双年会最佳论文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
|
目錄:
|
第一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国企业的机遇 张志学 马力
第二章 海尔:打造共赢生态
海尔变革:战略与结构的协同进化 曹仰锋
为用户增值,创共赢生态——卡奥斯助力制造工业数字化升级 谢海琴
第三章 美的:持续战略升级
持续创新服务客户:美的的智造之路 马力 王延婷
做世界的美的——双轮驱动,全球突破王建国
第四章 京东方:永葆创新激情
“立世三心”:京东方不断创新的精神力量 马力
创新发展,数字赋能——京东方数字化实践分享 张羽
第五章 三一:构建数字化生产
数智化时代制造大厂的 “绝地求生” 王政 张建君
三一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陈立军
第六章 隆基:重构产业链布局
“过剩论”者的坚持与创新 张志学 王路
我和隆基的二十年 李振国
从李振国看隆基的 “性格” 杜红格
“国” 光结缘,此生同行 冯晓靓
第七章 陕鼓:推动智慧能源
陕鼓变革十六载 张志学
看见未来才有未来——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印建安
第八章 共享装备:引领绿色制造
造大国重器,引行业创新 马力 王延婷
聚焦铸造 3D 打印产业化,助推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升级 杨军
第九章 企业家的身份认同与企业发展 张志学 王延婷
|
內容試閱:
|
前言
2016年,我们申请的课题“转型升级背景下组织创新的多层因素及动态机制研究”(7163200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那时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启动,我们立志整合宏观、微观的研究范式,建立战略、组织和行为之间的联结,揭示中国若干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管理实践,并进行理论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调研了数十家制造业企业,并深度研究了其中的部分企业。例如,张志学和仲为国获得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的大力支持,深入研究企业相关文档和海量的二手资料,揭示了成飞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2018年完成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专著,也通过了成飞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并获得其肯定。只不过由于中美关系变化导致的敏感问题,该书并未能付梓出版。马力和张闫龙深入研究了京东方的跨国并购、战略选择与实施等,相关成果已经以管理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
为了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和国内同行了解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在2021年8月25日举办了“北大管理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智造模式: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出于疫情防控的原因,此次精心准备的论坛最终改为在线上举行。本课题的参与者都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由张建君教授担任系主任的该系是此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为了应对技术、经济环境等变化的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七个系之外还设立了三个交叉学科平台,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员合作探讨管理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要问题。其中由张志学担任召集人的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是此次论坛的另一个承办单位。
在此次论坛上,我们邀请了九家领先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分享他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管理实践。这些高管来自隆基、京东方、成飞、海尔、美的、三一、陕鼓、鱼跃、共享装备。本书收录了部分嘉宾在论坛上的演讲内容,同时也收录了我们就七家企业所撰写的调研文章。我们原本计划收录成飞高管的演讲,并将张志学所撰写的文章《成飞迈向智能制造的历程》收录进来,让读者了解承担大国重器制造的企业当年是如何励精图治开启智能化制造的。不过,在与成飞方面沟通后,我们觉得此次仍然不便收录这些内容。再次留下遗憾。由于课题组没有针对鱼跃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暂时也没有收录该公司的高管演讲。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书,除编者和作者以外,还有很多人做出了贡献,我们特别表示感谢。感谢演讲嘉宾分享本企业的卓越实践;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拨冗在论坛上致辞;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系主任张建君教授主持会议。感谢本书各章每一位作者的倾情付出。此外,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王延婷和梁宇畅帮助整理书稿,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行政中心龚小艳副主任及其团队为论坛的召开所做的细致工作。
张志学 马力
2022年7月
前言
2016年,我们申请的课题“转型升级背景下组织创新的多层因素及动态机制研究”(7163200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那时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启动,我们立志整合宏观、微观的研究范式,建立战略、组织和行为之间的联结,揭示中国若干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管理实践,并进行理论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调研了数十家制造业企业,并深度研究了其中的部分企业。例如,张志学和仲为国获得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的大力支持,深入研究企业相关文档和海量的二手资料,揭示了成飞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2018年完成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专著,也通过了成飞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并获得其肯定。只不过由于中美关系变化导致的敏感问题,该书并未能付梓出版。马力和张闫龙深入研究了京东方的跨国并购、战略选择与实施等,相关成果已经以管理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
为了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和国内同行了解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在2021年8月25日举办了“北大管理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智造模式: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出于疫情防控的原因,此次精心准备的论坛最终改为在线上举行。本课题的参与者都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由张建君教授担任系主任的该系是此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为了应对技术、经济环境等变化的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七个系之外还设立了三个交叉学科平台,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员合作探讨管理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要问题。其中由张志学担任召集人的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是此次论坛的另一个承办单位。
在此次论坛上,我们邀请了九家领先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分享他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管理实践。这些高管来自隆基、京东方、成飞、海尔、美的、三一、陕鼓、鱼跃、共享装备。本书收录了部分嘉宾在论坛上的演讲内容,同时也收录了我们就七家企业所撰写的调研文章。我们原本计划收录成飞高管的演讲,并将张志学所撰写的文章《成飞迈向智能制造的历程》收录进来,让读者了解承担大国重器制造的企业当年是如何励精图治开启智能化制造的。不过,在与成飞方面沟通后,我们觉得此次仍然不便收录这些内容。再次留下遗憾。由于课题组没有针对鱼跃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暂时也没有收录该公司的高管演讲。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书,除编者和作者以外,还有很多人做出了贡献,我们特别表示感谢。感谢演讲嘉宾分享本企业的卓越实践;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拨冗在论坛上致辞;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系主任张建君教授主持会议。感谢本书各章每一位作者的倾情付出。此外,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王延婷和梁宇畅帮助整理书稿,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行政中心龚小艳副主任及其团队为论坛的召开所做的细致工作。
张志学 马力
2022年7月
“过剩论” 者的坚持与创新
张志学 王路
导言
“任何具有制造属性的产业,或者任何通过人的双手能够制造的东西,必然会从短缺走向过剩。而过剩才是常态。” 这是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于2006年正式进军光伏产业前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基本假设和认知。在 “拥硅为王” (2005—2008) 的年代,投资光伏是市场的潮流, 其火热程度不亚于今天的人工智能产业或者区块链。2006年,同样也是施正荣博士的关键年。那一年他力压黄光裕和荣智健,成为中国新首富,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光伏的致富效应迅速引发众多光伏企业和市场投资者盲目扩产扩能,跑步进入光伏产业。资源雄厚者恨不得打通整个光伏产业的所有上下游环节。
市场的火爆反倒引发了李振国的犹豫。他很清楚,如果此时进入光伏的红海,自身并没有太大的优势。问题并不止于此,做什么、如何做成为他和他的团队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十多年后,当我们在西安访问李振国,谈及当年的抉择与思考时,他才向我们揭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隆基与兰州大学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西安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隆基) 时,可能会误会其与唐王朝的皇帝李隆基有关,或误以为是该企业创始人的名字。所谓隆基,实则指的是北京大学曾经的 (1952—1958) 党委书记、副校长——江隆基先生。1959年,江隆基先生阔别西北故土多年后,再次回到西北,履新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6年,江隆基先生在 “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非人道的政治迫害而驾鹤西归。
1978年,在胡耀邦、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力推下,江隆基先生获得平冤昭雪。为警醒后人,纪念先生为国家和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兰州大学在校园内敬立先生塑像。此后,江隆基先生成为兰州大学的精神象征。数十年来,一代代兰大学子以先生为楷模,关于先生的故事也成为兰大学子联系情感的纽带。
1986年,李振国、钟宝申、李文学等人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系学习。四年之后,他们步入社会。李振国被分配至陕西华山半导体材料厂,从事的工作是专业对口的单晶硅材料制造。李文学进入陕西华阴的一家军工企业,从事半导体相关领域的工作。他们所在的企业都是三线建设时期国防军工的遗存。与 “二李” 不同,钟宝申远走东北,被分配到辽宁抚顺的一家国有企业,从事稀土磁性材料方面的工作。
毕业临别前,他们同聚在江隆基先生塑像下,立誓将来如果创办自己的企业,必将冠以 “隆基” 之名。两年之后,钟宝申率先创建了沈阳隆基。此时的李振国开始不安于国有企业的环境。他说:其实工作的第一年我还是学了很多东西的,但一年过去之后就觉得可以学的知识变少了。我想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但是单位以各种理由拒绝给我开离职证明。” 在那个单位制的年代,没有单位出具的离职证明就无法报考研究生。负气之下,他有了离职的想法。这一年,恰逢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感召于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下海经商成为敢于冒险的一批人的本能反应。和钟宝申一样,李振国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辗转黄河两岸
从陕西华山半导体材料厂离职之后的李振国,回到山西创办了一家小企业——闻喜信达电子配件厂。 “我太太是山西人,所以我们当时就到了山西。” 回首第一次创业的情景,他感觉就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企业规模非常小。他说: “有点 (手工) 作坊的性质。”
1995年,不满足于现状的李振国再次返回陕西西安,出任陕西机械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的前身) 单晶炉实验基地主任,负责单晶炉的设计和建造。对他来说,单晶制备才是他的专业与专长。1990年,他已成功研发出多晶硅硅碳分离方法——磁场单晶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很多国有企业和单位为了求生存,开始面向市场放开资源。在他出任单晶炉实验基地主任一年后,该实验基地也开始对外转包。他意识到这是一次机会,于是拿出所有积蓄单独承包了基地仅有的两台单晶炉,并接到了美国西门子太阳能电池事业部的单晶硅棒订单。1997年,他获得几十万元的利润,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一年,他刚刚28岁。
这一时期的单晶硅材料非常昂贵,生产单晶硅棒具有很大的获利空间。如此运作了几年,羽翼渐丰的李振国决定单飞。2000年,李振国在陕西西安创立了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隆基的前身),以半导体材料以及半导体设备的开发、制造和销售为主要业务,正式开启了隆基进军单晶硅产业的步伐。
此时的李振国还不知道太阳能光伏会成为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新盟所开展的业务中,基本上属于以多晶硅料、单晶硅棒贸易为主的资源中介型业务。由于硅材料的稀缺性,多晶硅料、单晶硅棒贸易仍然具有一定的获利空间。市场的稳定与向好,激发了李振国的胆气。
2003—2005年,具有冒险精神的李振国逐年扩大产能。他说: “2002年业务做得还比较顺利。延续到2003年的时候,自信心就膨胀到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决定同时上马四个项目。” 然而此时的隆基还非常单薄,缺乏配套的组织和资源,盲目扩产最终导致四个项目同时夭折。但是,这一次得幸运女神眷顾,并没有给公司带来致命性的伤害。 “事情是这样的。” 他说: “2002年,公司向乌克兰一家硅材料企业出口两货柜的多晶硅料,市场价值200万美元左右。货柜到埠,买方检查之后以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接收货品。” 这对于处于创业起步期的李振国来讲无疑是一次比较大的打击。这也是他第一次做交易时间长、交易节点难以控制的远洋贸易项目。不过,胆气过人的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倒继续不断扩展业务。而与此同时,货柜被拒收后,沿着返航路线在海上漂了约一年时间,直到2004年4月才返回中国。此时的多晶硅料市场价格已经翻了三番,货柜刚刚抵达港口就被其他买家全部接手。
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
带给李振国好运的也许并不是什么幸运女神,而是一个逐渐绽放光芒的产业——光伏产业。所谓光伏,是指利用阳光照射特定介质而产生的光电 (转化) 效应,又称光生伏特效应。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资源充足等特征,因此光伏是一种良好的清洁能源。
事实上,人类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由来已久。西汉时期的 《淮南子?天文训》 记载: “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阳燧利用的是光的反射聚合和光热效应,使阳光转换为热能。然而,人类真正利用光电效应不过六十多年的时间。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块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为6%。贝尔实验室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实则来自取代晶体管技术的半导体PN结型电子管。从此,硅材料成为半导体技术的载体。例如,20世纪60年代研发的IC (集成电路) 即以单晶硅片 (晶圆) 为载体进行刻蚀。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太阳能电池的主材料已经从单晶硅、多晶硅发展到非晶硅、砷化镓等。
技术在逐渐成熟的同时,光伏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得到扩展。从最初被装载到人造卫星上,到作为一种普遍的新兴清洁能源,光伏被人类认识和认可竟然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真正推动人类认可光伏发电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又称地球首脑会议)。1992年6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简称UNFCCC)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获得通过。UNFCCC的最终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控制在一个 “人类活动不会扰动气候变化” 的稳定水平。1997年12月11日,UNFCCC缔约方第三次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缔约方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 《京都议定书》,并将其作为UNFCCC的补充条款。 《京都议定书》 提倡全人类使用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以减缓整个地球的碳排放。
其中,发达国家作为碳排放大国,被要求主动承担起减少碳排放量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率先在2004年颁布 《上网电价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光伏作为一种电力资源并网运行。此后,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响应。正因为如此,进入2004年,全球光伏产量急速增加。2007年,全球光伏产量是4 000兆瓦,2010年迅速增长至15吉瓦。与此同时,面对海外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中国的光伏产业开始觉醒。
这也就是李振国的货柜漂荡回国后立刻被买家以三倍高价抢购的原因。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如梦初醒,慢慢领略到光伏的魅力。与此同时,施正荣博士已经带着无锡尚德挤进世界光伏产业前三强,并准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了。
2000年成立的无锡尚德,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产量已达540兆瓦。一年之后,无锡尚德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融资额约为4亿美元。次年, 施正荣力压黄光裕和荣智健, 成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中国首富。
进军光伏产业的前夜
光伏产业的致富奇迹迅速引起国内外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注意。天合光能、天威英利、中电电气、江苏林洋、浙江向日葵等一大批光伏企业迅速紧跟其后,展开追逐。而决定这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是上游的硅材料。
李振国说: “当时市面上的光伏电池主要以单晶硅和多晶硅为主,光伏的下游客户群体以欧美和国内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为主。硅材料价格一时猛涨。” 因此,谁拥有了硅材料谁就拥有了行业的话语权。李振国称这一时期为 “拥硅为王” 的年代。他说: “当时无论做晶硅的哪一个环节,一般都会成功。” 无锡尚德年产量300兆瓦,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
然而,此时中国的光伏产业仍然将发展重点放在下游的电池组件上,鲜有企业从事科技含量更高的晶硅制造。光伏产业有一个特点,即越往上游企业数量越少,技术要求越高,工艺难度也越大。
如果光伏电池组件由单晶硅片组成,那么它的工艺难度更大。单晶硅是对多晶硅的提纯和加工,其纯度要达到99.9999%以上。单晶硅的完整晶体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光伏电池组件受到电学和机械伤害。
事实上,光伏产业由三种主要的技术路径组成,包括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单晶硅具有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但制造成本高。多晶硅的光电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但具有制造成本优势。非晶硅的光电转化效率更低,但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弱光性。在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主要以多晶硅技术为基础;美国市场则以非晶硅技术为主,代表企业为First Solar。
初入光伏
面对火热的光伏市场,李振国开始考虑是否投身其中。2005年,同样对光伏产业感兴趣的钟宝申决定和李振国共同投身其中。钟宝申考虑合伙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光伏产业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 另一方面, 李振国在晶硅制造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经验。
对李振国而言,经历过先前冒进的岁月,他深知单枪匹马管理企业的困局。他说: “企业由一个人说了算,对决策者来讲当然很爽。这意味着你的决策效率会很高,企业的执行力也会很强,但同时还意味着你的正确决策会被很好地执行,错误决策也会被很快地执行。100个决策中,即使有99个正确的决策,也架不住一个重大的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 基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考虑,李振国接受了钟宝申加入公司的提议。2007年,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 500万元。2008年,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再次更名为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分别于2006年创立的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2007年创立的西安通鑫半导体辅料有限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
正式更名前,李振国和钟宝申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营业务和发展策略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及讨论。光伏产业上下游涉及多个环节。产业上游是硅材料—工业设备制造—多晶硅料—单晶硅棒,中游是切片加工—其他辅料,下游是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系统及其他配套产业。那么,他们会如何选择切入光伏产业的路径呢?
如前文所述,光伏产业下游的电池和组件业务是中国光伏企业重点抢占的环节,而上游的硅材料和晶硅制造却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入其中。科班出身的钟宝申和李振国决定以晶硅制造为切入口。他们选择的技术路线是当时较为冷门的单晶硅技术。囿于较高的制造成本和技术门槛,国内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很少采用单晶硅技术。如果上游的单晶硅片价格高,价格会进一步传导给用户,最终导致单晶硅电池组件缺少价格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