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追溯古典哲学理论、有机建筑理论、共生思想理论来阐述影响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影响寒地建筑形式的重要自然语境要素,即地貌语境、气候语境、场景语境。结合三大自然语境要素提出寒地建筑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则,并举例了中外大量优秀寒地建筑,分析其设计理念、功能实现的技术手法,特别提出了大量高科技绿色建筑的实现手法。本书力图为我国的寒地建筑创作引导方向并提供参考,推动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
關於作者: |
苑雪飞,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建筑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职称,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方向为建筑创作、寒地建筑、高层建筑、城市更新。共发表学术论文11篇,涵盖一级刊物、核心刊物;曾参与多项寒地建筑课题研究工作;曾策划高层建筑研究课题群,以及两届中国建筑学会二级分会主办的“高层建筑与高密度核心区开发更新国际峰会”的主题及内容。
曾就职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设计总负责人或主创完成多个寒地建筑项目,以及其他包括展览建筑、高层建筑、综合体建筑、体育建筑、校园建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并获得3次国家级和11次省级优秀奖项。
|
目錄:
|
第1章 背景及意义
1.1 寒地建筑的相关概念 2
1.1.1 寒地建筑 2
1.1.2 自然 2
1.1.3 语境 3
1.2 我国寒地建筑的发展背景 4
1.3 我国寒地建筑创作中的问题 5
1.4 我国建筑业界关于寒地建筑创作方向的反思 6
1.5 本书的目的与意义 7
1.5.1 研究目的 7
1.5.2 研究意义 8
第2章 寒地建筑与自然语境的关系
2.1 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 10
2.1.1 天人合一——古典哲学思想 10
2.1.2 本土自然——有机建筑理论 12
2.1.3 异质共生——共生建筑理论 14
2.2 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动力 15
2.2.1 生物类比——进化论科学的推动 16
2.2.2 协同整体——系统论科学的推动 17
2.2.3 涌现演进——复杂性科学的推动 18
2.3 建筑与自然语境关系的历史演进 20
2.3.1 服从——自然语境的文本填补 20
2.3.2 征服——自然语境的文本改写 21
2.3.3 回归——自然语境的文本还原 23
2.4 影响寒地建筑创作的自然语境要素 25
2.4.1 地貌语境 26
2.4.2 气候语境 28
2.4.3 场景语境 30
2.5 寒地建筑与自然语境关系的发展机制 32
2.5.1 由强度干预走向整合共构 33
2.5.2 由环境排斥走向系统生成 34
2.5.3 由彼此分立走向多维互动 37
2.6 本章小结 39
第3章 基于地貌语境的寒地建筑创作
3.1 起伏地貌的坡度整合方法 42
3.1.1 随势成形整合缓坡地貌 45
3.1.2 高差跌落整合中坡地貌 48
3.1.3 山屋共融整合陡坡地貌 52
3.2 平坦地貌的生境策动方法 54
3.2.1 地表掩土还原地上自然 55
3.2.2 地形因借调节外部生境 61
3.2.3 地貌聚构互动多维要素 67
3.3 滨水地貌的筑景共构方法 73
3.3.1 岸形衍生结合滨水地貌 74
3.3.2 动势演化延续滨水地貌 78
3.3.3 环境叠构激活滨水地貌 83
3.4 本章小结 87
第4章 基于气候语境的寒地建筑创作
4.1 温度影响的主动适应方法 90
4.1.1 注重内空合围的形体构成 91
4.1.2 强化耐寒通透的界面优化 94
4.1.3 回应温度需求的空间组织 97
4.1.4 提升环境舒适度的腔体置入 100
4.2 光照影响的动态适变方法 104
4.2.1 利用光照规律的形体推演 105
4.2.2 改善光照环境的屋面理光 108
4.2.3 反馈光照变化的界面调控 112
4.2.4 引导光照入射的空间演绎 118
4.3 风雪影响的趋利避害方法 121
4.3.1 疏导风雪流向的形体生成 122
4.3.2 借助外力导雪的屋面优化 128
4.3.3 利用风环境规律的界面衍生 133
4.3.4 缓冲风雪侵袭的局部构建 136
4.4 本章小结 140
第5章 基于场景语境的寒地建筑创作
5.1 场景要素的多元转译方法 142
5.1.1 山川原野的态势摹写 143
5.1.2 冰雪景观的物化再现 144
5.1.3 植被草木的提取模拟 148
5.2 场景肌理的原真表达方法 155
5.2.1 自然绿植的多层次延伸 156
5.2.2 原生材料的本土呈现 158
5.2.3 环境质感的人工还原 166
5.3 场景意境的诗化营造方法 171
5.3.1 场域特质的形体凝练 171
5.3.2 环境气韵的空间渗透 175
5.3.3 情景感知的局部意匠 178
5.4 本章小结 183
后记 184
参考文献 185
|
內容試閱:
|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北方寒地地区的寒地建筑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再加上偏远的地缘限制、落后的体制环境、滞后的大众审美等制约因素,诸多寒地建筑呈现出大规模的简单复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反馈非常局限。大多数寒地建筑都是通过强硬的地貌环境置入、被动的气候环境抵御和消极的场景语境打造,形成了大量布局封闭单一、形态盲目复制西方、空间缺乏人性关注的建筑形式。本书的主旨是倡导寒地建筑应对自然语境形成多重回应,适应自然并由自然而生,并力图建构适于我国当下的寒地建筑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本书通过追溯古典哲学思想、有机建筑理论、共生建筑理论来阐述影响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引介进化论、系统论及复杂性科学发展来阐述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动力,为本书主体提供言之有据的理论支撑;并以时间为轴线总结建筑实践层面的历史演进,包括顺从自然、征服自然、回归自然三个历史时期,引发人们对寒地建筑现状的反思。此外,本书归纳分析了影响寒地建筑的重要自然语境要素,即地貌语境、气候语境、场景语境,提出了由强度干预走向整合共构,由环境排斥走向系统生成,由彼此分立走向多维互动的关系发展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创作导向,开启下文实践指向的方法体系研究。
其一,从起伏地貌坡度层级整合、平坦地貌的生境多维策动、滨水地貌的筑景开放共构三个层面展开,建构基于地貌语境的寒地建筑创作方法(第3章)。寒地地貌具有广袤质朴、浑厚豪迈的性格特征,寒地建筑应该对所处的地貌环境做出积极的回应。寒地建筑对地貌环境的适应方式应该由主观置入转向整合共构,适应地貌的高程、坡度、肌理、走势等环境特征,利用光照、气流等气候环境与地貌的共同作用随势驱寒。
其二,从温度影响的主动适应、光照影响的动态适变、风雪影响的趋利避害三个层面展开,建构基于适应气候语境的寒地建筑创作方法(第4章)。寒地自然气候环境有其独特性,温度、光照及风雪侵袭都对寒地建筑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章论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应该逐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寒地建筑对气候语境的适应方式应该由被动抵御到系统生成,建筑形体、界面和腔体的生成应该源自建筑所处的热环境、光环境及风雪环境。
其三,着重从场景要素的多元转译、场景肌理的原真表达、场景意境的诗化营造三个层面展开,建构基于场景语境的寒地建筑创作方法(第5章)。寒地建筑所面对的自然语境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还存在于真实环境带来的场景语境。这一章论述寒地建筑与场景语境的关系不应该是彼此分立的,而应该是多维互动的,建筑应该从真实的场景语境中生成,提升整个环境的内在气质,营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与人们的内心形成共鸣。
本书将自然语境这一多元要素引入到当代寒地建筑的创作设计中,建立了基于地貌语境、气候语境、场景语境的宏观创作理念框架,并提出系统化的创作方法体系,应对寒地建筑创作中的典型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寒地建筑创作的未来需要人们更多的探索和创新,期望本书能够为我国迷失的寒地建筑创作指引方向,推动寒地建筑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全书结构框架如下图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