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拼凑真相——认清纷繁世界的十大数据法则

書城自編碼: 376482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经济通俗读物
作者: [英]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4315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508
《 魔鬼经济学(新版套装全4册) 》
+

NT$ 360
《 魔鬼经济学3: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
+

NT$ 394
《 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 》
+

NT$ 377
《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 》
+

NT$ 338
《 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 》
+

NT$ 338
《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 》
編輯推薦: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星期日泰晤士报》十大畅销书之一,受全球读者追捧的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跨界、回归理性的全新力作,教我们用数据思维武装自己,看清事物真相,培养基础思维力,做纷繁世界的聪明人。
◎十大数据法则,没有数学公式,没有复杂运算,只有故事和常识,每个人可学可用的黄金数据法则,让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去伪存真,看看清事物真相。
◎作为受全球读者追捧的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的著作具有独特的幽默叙事风格。通过讲故事为读者讲明白统计数据背后的原理,为读者上一堂生动的统计学课,摆脱统计学枯燥的刻板印象,为读者奉上一本生动有趣的数据科普读物。
內容簡介:
统计数据很容易撒谎,但没有统计数据,撒谎更容易。
在纷乱的信息时代,人们好像已经失去一种认知能力:统计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把世界真相拼凑起来。失去这种信念不是因为数据的假,而是难以找到世界的真。其实,数据在对的人手中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好的统计数据不是一种把戏,也不是障眼法,它们就像天文学家的望远镜、细菌学家的显微镜、放射学家的X光片,可以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变得更聪明。
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认为,好的统计数据不是用来扭曲真相或掩盖事实的,而是让大家识别真相的有效工具。通过对统计数据本质的认识,人们可以越过逻辑错误、情感因素和认知偏见的障碍,到达真相的彼岸。当人们透过统计数据的“望远镜”环顾四周时,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能将这个世界看得如此清晰。
这本书列出十大法则来帮助读者理解统计数据,并运用大量生动、鲜活且知名的故事,辅以大量资料佐证,带大家深入充满虚假信息、不良研究和糟糕动机的世界,从中挖掘可贵的数据,让“用数据沟通”变得更可信,并教会大家正确运用统计数据,帮助个人、组织或政府部门做出更好的决策。
關於作者: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
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金融时报》知名专栏作家。在专栏中,他用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为读者五花八门的疑问和牢骚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
英国皇家统计学会荣誉会员,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一员,获得过众多经济学和统计学新闻类奖项。2019年,他因对“经济学的普及与推广”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蒂姆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在牛津生活。
著有《混乱》、《卧底经济学》(全四册)、《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上)》、《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下)》。
目錄
前言
法则一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法则二 对标个人经验
法则三 看清楚统计的数据是如何定义的
法则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法则五 看看硬币的另一面
法则六 查看统计样本是否覆盖全面
法则七 要求用算法统计透明
法则八 统计数据来之不易
法则九 不要被漂亮的信息图迷了眼
法则十 适时而变,识势而变
黄金法则 保持好奇心
致 谢
注 释
內容試閱
如何用数据说谎
问题的重点不是去伪,而是鉴真。
—安伯托·艾柯
你听说过鹳鸟送子的故事吗?我告诉你这事千真万确。我可以用数据证明给你看。
我们先看看每个国家鹳鸟的大概数量,再比对每年的婴儿出生数量。在整个欧洲,这两个数字的关联性很强。统计的某年鹳鸟数量多,婴儿出生率也高;相反,某年鹳鸟数量少的话,婴儿出生率也低。
用数据论证十分符合学术期刊对论文的科学严谨要求,而且还有人真的发表过一篇题为《鹳鸟与生育率(p=0.008)》的论文,光是题目里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好几位的零就已经足以让读者买账。
但也许聪明的你已经看出问题。德国、波兰和土耳其这样的欧洲大国,自然是家中婴儿多,房顶鹳鸟多。同理,阿尔巴尼亚和丹麦这样的小国,婴儿和鹳鸟的数量都少得多。虽然论文中的数据明确表明婴儿和鹳鸟呈正比关系,但事实上,这种正比关系并不能说明家有鹳鸟就会让这家人丁兴旺。既然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数据来证明,那数据也可以用来证明鹳鸟送子这样的故事是骗人的。
你如果读过《统计数据会说谎》这本书,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1954 年,一位名叫达莱尔·哈夫的美国自由撰稿人写了一本妙语连珠、针砭时弊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出版后立即受到《纽约时报》的好评,并成为有史以来在数据统计方面最受欢迎的书,销量超过100万册。
这样的赞誉和喜爱并不为过。这本书简直就是数据统计领域里的一部神作,也让哈夫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成为传奇人物。流行病学家,同时也是畅销书《科学弊病》的作者本·戈尔达克曾不无赞赏地说“愤青”哈夫“ 揭开了一块遮羞布”。美国作家查尔斯·惠兰更是将他的书《数字裸奔》形容为对哈夫“经典”的“致敬”。权威期刊《统计科学》在哈夫的书出版50 年后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回顾展。
我以前对这本书也是顶礼膜拜。我十几岁时就开始阅读《统计数据会说谎》。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是精辟、犀利,还有很多搞笑的插画,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内容:揭秘如何在幕后操纵数据,怎么做局。我读后大呼过瘾,如开天眼。
哈夫的书里举了很多例子。他说他最早是好奇“耶鲁大学毕业生一年能赚多少钱”这个问题。根据1950年的一项调查,耶鲁大学1924届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相当于今天的50万美元。这听起来
很有道理,毕竟是耶鲁毕业的,但每年50 万美元也不是个小数目啊!他就开始怀疑他们是否能赚这么多。
这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哈夫解释说,这个“看上去很美”的数字都是人们自己报的,未经核实,也就是说,会有人为了面子而夸大收入。此外,这项调查也只找到了能找到的和愿意填写调查问卷的那些耶鲁校友。哪种人找得到,还愿意发声呢?当然是富人和名人,换句话说是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的人。那些“地址不详”的独善其身者又能赚多少呢?哈夫也很想知道。耶鲁大学一向追踪杰出校友的情况,但那些混得不怎么样的毕业生可能就不在被追踪者之列了。所以这一切都意味着,这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注了水。
哈夫爆料了各个领域的数据造假情况,例如,为了牙膏广告而做的数据漂亮的证明实验,又如随意上色的图表。正如哈夫所写,“骗子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老实人千万要小心”。
如果你读过《统计数据会说谎》,一定会对数据产生警惕,这本书的确为人们拉响了数据骗局的警报。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和数据打交道,知道真实反映事实是数据的诉求。所以这些年来,我开始重新审视《统计数据会说谎》这本书,渐渐地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这本在数据统计方面卖得最火的书,到底想给我们灌输什么观点呢?从头到尾,它都只是在提醒大家警惕虚假数据的误导吗?

法则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蜉蝣是地球上生命最短的生物,它们只能活一朝一夕,但这不妨碍两个老蜉蝣在凉
凉的小溪里虚掷光阴,在一些小蜉蝣面前闲话“当年”。
一个说:“日头大不如前了。”
“唉,就是。以前的太阳那叫一个周正。全是金黄色的,哪是现在这个红脸蛋。”
“对呀,那时候,它比现在还高呢。”
“可不是吗。您说得太对了!”
——特里·普拉切特,《灵魂收割者》
2018年4月,媒体向伦敦市民报道了一条爆炸性新闻:“伦敦的凶杀犯罪率首次超过纽约!”这个新闻头条让人感觉伦敦的黑帮已经猖獗到无法无天的地步。这话不能算错,前提是你得忽略美、英对“凶杀”的不同定义。2018 年2 月,纽约市有14起凶杀案,伦敦是15起。
然后呢,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抱歉,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这一对数字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如果想了解实际事情,需要后退一步,拉开距离,从更广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关于伦敦和纽约的凶杀案,这里有一些数据应该让大家了解一下。1990 年,伦敦发生了184 起凶杀案,而纽约则发生了2262 起,是伦敦的10 倍多。在大家的印象里,纽约早已是堕落的、命案频出的罪恶之城,所以消息一出,伦敦市民开始对他们的城市有可能步纽约之后尘而感到惊恐。但自1990 年以来,伦敦的凶杀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17 年,伦敦共发生130 起凶杀案,其中10 人还是死于恐怖袭击。1990 年伦敦就已经算安全城市了,今天就更安全了。至于纽约,其2017 年的凶杀案已经降至292 起,这意味着纽约仍然比伦敦治安环境差,但比1990 年安全了许多。
(对比每百万人的凶杀率才有意义,而不是凶杀案件总数,但是纽约和伦敦的人口接近,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对比案件数量。)
既然现在的纽约治安改善了很多,就会偶尔出现某个月纽约的犯罪记录特别低,而正好碰到伦敦的有些高,那么就会有纽约当月的凶杀案比伦敦少的现象。数字就是这样,一段时间内,此消彼长,很自然的事。
因此,报上的那则头条说的只是偶发现象,但它却误导了我们,真正的治安状况其实是向好的:伦敦已经变得更安全,而不是相反;纽约这个后进生虽然进步神速,但伦敦还是比它更让人安心。我们只有了解了来龙去脉,才能知道真相。
1965 年,两位挪威社会学家约翰·加尔通和玛丽·鲁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谓“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关注的频率。媒体知道它们的大多数观众每天或每隔几个小时都要查看新闻,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实时告诉我们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以财经新闻为例。彭博电视台的屏幕上在时时滚动播报商业新闻,而英国的《金融时报》(我的雇主)和《经济学人》的报道节奏分别是每天和每周。尽管这三家媒体都是主打商业、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新闻报道,但新闻的概念迥异。彭博社可能会及时报道过去一个小时市场的风吹草动,而这种波动在《经济学人》根本不会被提及。每周、每天、每小时—新闻报道的频度改变了新闻的本质。
如果把新闻报道的节奏放慢,比如25 年才出一份报纸,你猜猜最新的一期会报道哪些新闻?应该是些喜忧参半的消息吧,譬如它一定会报道中国的崛起,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诞生,出现了基地组织和恐怖主义,以及雷曼兄弟的倒闭。社会新闻版面上也许会有一小篇关于犯罪的“豆腐块文章”,指出伦敦的犯罪数量有所下降,但没有纽约下降得厉害。所谓伦敦比纽约有一两个月犯罪数量多这种消息,这样的报纸根本一个字也不会提,只有每日滚动新闻才会关注这样的变化。
再假设,一份50 年一出的报纸又会怎么样?马克斯·罗斯尔是一位年轻的经济学家,他创建了一个叫“我们的世界”的数据网站。在加尔通和鲁格的启发下,他提出了50 年出版一次的报纸这样的想法。罗斯尔假设这份报纸分别在1918 年、1968 年和2018 年出版。那些在当时的日报看来惊天动地的话题可能在这些报纸上已经成为无足挂齿的小事,头版上只会展示世界的进程是如何快速变化的。3
这份报纸2018 年的头版会怎么说?对于一个才读了1968 年的报纸的读者来说,首先要知道的应该是这个万幸没有发生的事件:“如释重负,世界避免了核末日!”然后他会紧张地读到在过去30年里,原子弹是如何被构想出来、发明成功并投到了日本战场,造成灾难性打击的,然后又被威力更大的氢弹取代;在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以及柏林上空,这些超级大国是如何反复用这些核武器玩火,挑起核冲突的。对于这个拿起2018 年报纸的读者来说,冷战没有以热战的方式结束就是一个大新闻。当然,这样的报纸是不会以“今天双方都没扔氢弹”为事件标题的。
或者编辑们会大肆报道气候变化。由于1968 年的报纸中还没怎么报告人们对温室效应的研究,因此2018 年的报纸不得不花很长篇幅将温室效应从头道来:燃烧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改变了大气成分,从而使地球的热量散发不出去。(标题:“啊呀!烧煤引火烧身了!”)报道一定还会配以一张让人害怕的全球升温图片。
气候变化是一件在短时间内很难体会出来的事情。全球气温每年都会上下波动,往往是去年热,今年又冷了,有多少年特别热,就会有多少年特别冷。所以有人就不能理解:“怎么全球变暖了?”然而,50 年报却会清清楚楚地报道一个可怕的消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上升了约0.75℃(具体数值因测量方法以及取样时间段的不同而略有差异)。4 但无论如何,地球正在升温,这是明白无误的趋势。
100年一出的报纸怎么样?视角又变了。假如读者读的上一份报纸是1918 年出版的,那么对这个读者来说,这样的头条才是吸引人的——“儿童死亡率下降了八成”。设想一下,假如在1918年,一所学校要从世界各地随机挑选出100 名5 岁孩童去上学,那么那时到学校报到的大概只有68个,因为其余32个孩子不到5岁就会因各种原因夭折。这里的夭折并不是因为可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或1918年全球流感暴发而造成的人口灾难性锐减这样的偶发性事件。如果是1900 年,统计数据只会更惨,那时孩童能活到成年的概率更小。到2018 年,每百个 5 岁的适龄儿童就有96 个存活,也就是说,在学龄前死亡的孩童人数只有4 个。记住,统计的这些儿童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包括最贫穷、最偏僻和战火纷飞的国家。这样的进步是惊人的。
对于一份200 年一出的报纸来说,编辑部的角度又变了,他们会认为这才是头等大事—“大多数人脱贫了”。当然,还有很多穷人—根据世界银行对每天花费不到1.90 美元的定义,现在有6 亿~7 亿人生活在我们所说的极端贫困之中。这就是说世界人口中每10 个人里就有1 个是赤贫。但是在19 世纪初,几乎每个人(95%)都是穷光蛋。所以,这才是200 年来最了不起的进步。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后退,拉开距离,才能高瞻远瞩,也才能改变关注的焦点。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