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8.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关于因明学研究的新作,并且是从现代逻辑视角针对陈那的因明学作专门研究,填补了因明学理论个案式研究的不足,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陈那因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
|
內容簡介: |
该专著系为“以今释古”之作,以现代学科,特别是现代逻辑学为视角来解读、整理古人思想。该著作一方面尽力规避掉入以今套古、以今替古、随意发挥的危险;另一方面牢牢把握住了“本末关系”,古人思想、原著是本,视角、分析方法是末。本末不能颠倒。该研究专著既做到了使每一处的研究皆有所依,都可以从原著中直接找到文本依据;同时它又体现了“现代逻辑”这一视角、方法在分析、整理因明思想上的独特优势。
全书分为逻辑篇和论辩篇。前者是研究的重心,其主要任务是从不同侧面、角度整理、重建陈那因明的逻辑思想体系,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侧重于陈那逻辑思想的应用。
|
關於作者: |
许春梅,福建连城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逻辑、佛教因明等。发表论文数篇。
|
目錄:
|
序言
自序
绪论
1.1因明源于古印度,传播于中国1
1.2百年西方逻辑研究陈那因明综述9
1.3现代逻辑方法及其在陈那因明研究中的优势10
逻辑篇
2新因明改革的迫切性及理论基础17
2.1大乘普度众生的本怀17
2.2类比推理不能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23
2.3大乘瑜伽行派提供了两大理论准备30
2.3.1“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的世界观、认识论30
2.3.2句子结构分析法37
3 同、异品是陈那逻辑的一对初始概念45
3.1 同、异品的内涵45
3.1.1 同、异品只与所立法有关45
3.1.2 同、异品与宗有法不是同一级概念46
3.1.3 同、异品之间是矛盾关系49
3.2 从现代逻辑视角看同、异品51
3.3 陈那构造同、异品概念的旨趣53
3.4 研究述评54
3.4.1 关于同、异品是否除宗有法之辨析54
4 九句因理论提供了探讨任意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一般方法及
九种推理67
4.1 理论基础67
4.1.1 因法67
4.1.2 所立法74
4.2 九句因75
4.2.1 宗法与所立法的关系75
4.2.2 九句因的制作84
4.3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88
4.3.1 语义框架88
4.3.2 因法与所立法的关系90
4.4 陈那因明的推理性质是演绎的111
4.4.1 直言命题逻辑分析法113
4.5 研究述评114
4.5.1 关于第五句因的解读115
4.5.2 关于同、异品不除宗有法则九句因不自洽的辨析 124
5 因三相理论是三支作法的语义模型127
5.1 源流127
5.2 因三相131
5.2.1 三相是正因的三条标准133
5.2.2 三相的独立性问题135
5.3 因三相与二悟137
5.3.1 自悟推理过程示例138
5.3.2 悟他论证过程示例141
5.4 因三相的形式语义学143
5.5 法称的因三相145
5.6 研究述评147
5.6.1 关于因第二相的解读问题148
5.6.2 关于因后二相能否缺一的问题149
5.6.3 关于陈那与法称在因三相上的异同问题151
论辩篇
6 三支作法是论辩的基本形式157
6.1 宗支159
6.1.1 源流159
6.1.2 正宗161
6.1.3 似宗164
6.2 因支170
6.2.1 源流170
6.2.2 正因172
6.2.3 似因172
6.3 喻支179
6.3.1 源流179
6.3.2 正喻181
6.3.3 似喻185
6.4 陈那与法称的论式形式比较研究190
6.4.1 法称的论式形式190
6.4.2 陈那与法称的论式形式比较研究197
6.5 研究述评200
6.5.1 关于喻体的来源与性质问题200
6.5.2 关于因和喻的关系问题201
6.5.3 关于三支作法与因三相的关系问题203
6.5.4 关于三支作法的性质界定问题205
7 三支作法是立、破的有效方法209
7.1 因明中的立与破209
7.2 从过类的视角反观三支作法的优势213
8 辩经是因明本土化的代表223
8.1 辩经本土化过程223
8.2 红白颜色之辩228
8.3 辩经原则形式化231
8.4 辩经形式语义学238
附录《集量论》中因三相说译注252
参考文献269
后 记2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