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內容簡介: |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支点。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人”概念广为流行,并在无形中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与选择。然而,追求私利的“经济人”,已经成为各种形态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
本书首先界定了“自然人”“社会人”“经济人”“生态人”四种人性假设,然后重点分析和批判了“经济人”的内在缺陷,揭示“经济人”无法解决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的根本问题,只有“生态人”才能最终实现人和世界的和谐共存。实现从“经济人”向“生态人”的社会变迁,需要制度调节、行为调节。最后,“生态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
|
關於作者: |
李欣广,男,四川合江人,1949年9月生于广西省桂林市。1985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5年8月到广西大学任教。1995年12月被聘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被评为“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现为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首批二级)、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副主任。
历年发表论文140多篇,独著、主编、主笔13部专著、教材。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课题与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主持2项广西省社会科学课题;主持1项国家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的子课题。
代表作有《中国式比较经济学基础研究》《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论》《产业发展风险与管理》《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工业化新路》《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科学发展”理论探索》《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导论》《文明形态演进与人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迈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目錄:
|
序 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研究的新时代创新1
导论1
第一章经济学与社会哲学中的人性概念6
第一节“人性”的经济学内涵6
一、 人性在不同学科研究中的关注点6
二、 人性与经济行为8
三、 人性与经济利益追求9
四、 人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意义10
第二节“经济人”思想12
一、 “经济人”思想的形成12
二、 剖析“经济人”的“内部结构”17
三、 “经济人”是时代的产物19
四、 与“经济人”并存的多种人性假设21
第三节人性的社会哲学研究23
一、 人性是三种属性的综合23
二、 人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24
三、 人性的基本元素之一:需要26
四、 人性的基本元素之二:欲望28
五、 人性的实际运用:行为及其调节30第二章社会变迁下的人性发展研究32
第一节社会变迁下的人性发展阶段32
一、 研究范式32
二、 社会的发展阶段与人性的发展阶段35
三、 不同阶段人的需求满足方式与利益关系39
四、 社会三形态与人性演化42
第二节社会变迁中的人性变化趋势45
一、 人性的复合性45
二、 人性在不同文明形态的五种社会再生产中的配套48
三、 不同文明形态的人性特征组合50
第三节人性历史变化的价值评论51
一、 从社会三形态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进步51
二、 从文明类型看人的行为调节52
三、 人类再生产在当代私欲诱惑下的退步54
第三章经济学问题中的“经济人”人性58
第一节“经济人”的内在矛盾58
一、 “经济人”在市场经济中的内在矛盾58
二、 “经济人”内在矛盾的解决59
三、 “经济人”的道德审判60
四、 “经济人”没有平等61
第二节“经济人”的经济利益与调节63
一、 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两条基本途径63
二、 “经济人”中的道德调节64
三、 “经济人”的两种倾向65
第三节经济调节失灵与“经济人”66
一、 市场失灵与“经济人”66
二、 政府失灵与“经济人”67
三、 “经济人”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治理68
第四节“经济人”与两种费用72
一、 “经济人”与生产费用72
二、 “经济人”与交易费用73
第五节“经济人”与三维发展目标74
一、 “经济人”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扭曲74
二、 “经济人”对社会发展目标的罔顾76
三、 “经济人”对生态发展目标的片面与迟滞76
第六节“经济人”与当代国际经济79
一、 国际经济合作规范与“经济人”79
二、 国际科技竞争与“经济人”80
第四章社会变迁与“经济人”人性变化的理论与实践84
第一节社会变迁与人性变化84
一、 社会变迁尚未造成“经济人”被取代84
二、 塑造“经济人”具体表现的社会条件85
三、 “经济人”社会条件三个层次的基本构件87
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经济人”88
一、 马克思列宁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的人性转变88
二、 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性规范90
三、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现实的人性特征92
第三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人”95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人性特征95
二、 “经济人”对体制转型的影响98
三、 “经济人”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100
四、 “经济人”对公共服务的影响104
五、 城乡发展失衡下农民的经济理性105
第五章与“经济人”有内在关联的当代社会问题107
第一节当代“经济人”人性变化的分析107
一、 人性变化的依据107
二、 人性变化的不同向度108
第二节发展的负面性109
一、 “双面发展”109
二、 科技发展的负面性112
第三节系统失衡与“经济人”115
一、 经济系统失衡的深层致因115
二、 社会系统失衡的主要致因118
三、 认知失衡的直接原因121
四、 生态系统失衡的最终致因123
第四节“经济人”恶性倾向的表现124
一、 拜金主义压倒道德调节125
二、 商业文化突出赚钱目标126
第六章人性转型的实践——行为调节129
第一节行为调节理论129
一、 社会变迁与社会促进运动129
二、 社会行为调节的理论分析131
第二节群体行为调节——可持续发展运动135
一、 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提出135
二、 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的实质136
三、 作为群体行为调节的可持续发展137
四、 可持续发展与三位一体的转型139
第三节个体行为调节140
一、 对物质欲望反其道而行之140
二、 实践生态文明的日常生活行为143
三、 社会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行为145
第四节行为调节、人性转型与社会变迁146
一、 行为调节的精神动力146
二、 行为调节的社会措施147
三、 行为调节与人性转型149
四、 两大途径与三位一体任务151
第七章文明形态演进与人性转型的时代背景154
第一节人类面临文明形态的转换154
一、 人类呼唤新的文明形态154
二、 “生态文明”是最合理的未来设想157
三、 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160
第二节拒绝不平等的“新文明”162
一、 后工业社会的“新文明”经济特点162
二、 后工业社会的阶级不平等164
三、 后工业社会预测的评论与启示165
第三节拒绝反生态的“新文明”166
一、 服务经济、信息文明、智能文明的物质消耗167
二、 生产力发展引起的需求变化对生态文明的向背168
第四节资本主导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态文明171
一、 社会职业分配无法解决171
二、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无法实现173
三、 商品的分配难以公平有效173
四、 智能化大生产的普及必然遭受阻碍174
五、 内在的反生态基因174
六、 商业竞争无法解决人的再生产的退步177
第八章人性转型与未来社会变革178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形态的经济矛盾分析178
一、 走向生态文明的经济运行178
二、 走向生态文明的产业形态转型182
三、 走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关系转型185
四、 走向生态文明的国际经济关系转型188
第二节人性转型为“生态人”192
一、 走向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更新192
二、 “生态人”的“内部结构”195
第三节生态文明对共产主义的新论证197
一、 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景197
二、 生态文明与共产主义的吻合199
三、 生态文明对共产主义的新论证201
第九章迈向未来的坎坷之路204
第一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统一204
一、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04
二、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206
三、 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结合207
四、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包含的理想目标208
第二节推进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209
一、 文明形态的转型与补课209
二、 生态化发展道路的要点212
三、 消除无效的经济增长214
第三节推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变革216
一、 以人性转型为目标的社会方案216
二、 按照走向生态文明的要求把握经济体制改革方向219
三、 培育生态文明的社会共识222
四、 转变社会再生产的中心224
五、 转变社会再生产中心的若干思路226
参考文献230
后记236
|
內容試閱:
|
序 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研究的新时代创新
《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探讨了人类发展现在乃至未来都必须聚焦解决的难题:社会变迁与人自身发展之间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关系,尤其对“自然人”“社会人”“经济人”“生态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质,以及日益聚焦人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权利实现的基本历史趋势,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都不容小觑。至少,如作者“后记”所言:“你们可以不赞同我的定性分析以及解决设想,但不能忽视我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揭示的人类解放规律,大家所熟知的是两个必然性规律,又称私有制“否定的否定”规律“否定的否定”规律,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人们不是那么熟知甚至被某些人忽略的,是与两个必然性规律伴生的人类异化复归规律。事实上,马克思人类解放规律表现在人自身发展上即人类异化复归规律,表现在社会形态变迁上即两个必然性规律。从“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看,两个必然性规律也就是人类异化复归规律。正是因为人类的一切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也最终表现为人的发展,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才被公认为“人学”或“人的逻辑”,常称人类解放逻辑。
“人的逻辑”是相对于“物的逻辑”而言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的诞生标志着哲学社会科学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即“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同时并存的历史时期。或者,进入到以人类解放为中心的人本论与以资本为中心的物本论同时并存的历史时期。无疑,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是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否定和超越,也是对一切囿于“经济人”假设围绕资本增值优化资源配置展开的“物的逻辑”——物本论的否定和超越。这种否定和超越,《资本论》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早已表明:《资本论》是名为“资本论”的“人本论”——研究资本运动揭示两个必然性规律使人类异化复归规律水落石出的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及一切“物的逻辑”或“物本论”,那是批判对象。
进一步来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导致了人类本质异化的极化——人为物奴化。如恩格斯所说:“只要外在化的主要形式即私有制仍然存在”,“金钱,这个财产的外在化了的空洞抽象物,就成了世界的统治者。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人类彻底异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必然,“异化”了就必然“复归”,是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一再表明的。至于何时和如何实现人类异化的复归,则决定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归根到底决定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人性转型。如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型(《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自觉人向自由人转型(人本产权论),等等。毋庸置疑,人类发展由聚焦于物质财富增长向聚焦于人自身发展权利实现是基本历史趋势。同样,哲学社会科学日益聚焦于人民至上当家作主权利实现的研究。
对于人类社会由“异化”必然走向“复归”的人民至上当家作主社会,马克思称其为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称其为人民至上新时代,都是说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必然取代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当家作主社会。当然,人类“异化”的“复归”是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当代中国新时代还处于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常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深打着资本当家作主的胎印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引领人类发展及至当下,不仅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标志着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被打破,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实现人类异化复归的人民至上当家作主夙愿,目前,正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全球格局重构的形式,一步步成为现实。对此,最近,全球瞩目且影响深远的典型例证,是全球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逾万名政党和各界代表共聚“云端”,倾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这表明,马克思揭示的人类异化复归基本历史趋势也在加强、加速。这也表明,新时代人自身发展权利实现研究比过去任何时候越发显得亟需、重要了。
从人类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包括“异化说”和“复归说”,但主要是“异化说”。守正创新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的中国化成果,尤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复归说”,虽然也包括“异化说”。这一点,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及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发展上,就是围绕人类异化的复归,研究建构并不断发展完善人民至上逻辑体系。其具体表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纷纷成立,各个层面的人民至上逻辑体系研究越发风起云涌。由此看《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把社会变迁与人的发展糅为一体研究的新时代建设意义,可谓显然。甚至,还昭示了人本产权论等人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权利实现研究的百花园,有望或正在步入百花争艳的新时代。
人本产权论,简言之,即以“人力产权”为逻辑起点范畴,守正创新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及其中国化成果,旨在阐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权利的实现规律和历史形式的理论。其“人本”相对于“物本”——私有制决定的物力产权当家作主或资本当家作主的金钱至上而言,指人力产权当家作主——人民至上当家作主的人本产权论术语表述。其集中表现,即勾勒人力产权当家作主的人本产权型微观现代企业制度和宏观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为不断巩固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逻辑起点范畴“人力产权”,相对于物力产权即物的要素产权而言,指人的要素产权。人力产权和物力产权是人本产权论最始初、最基本的范畴对子,如同《资本论》开篇与次篇研究的“物”商品和“人”商品即“劳动力商品”,是《资本论》最始初最基本的范畴对子一样。但需注意,“人力产权”范畴是具有人类异化复归内在规定性,旨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本产权论逻辑起点范畴,也是人本产权论专用术语。因而,不能把“人力产权”范畴混同于西方经济学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人力资本产权”或“人力资本”一类的范畴,因为这类范畴实际是视人为物的代名词。否则,就如同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人的逻辑——人本论,混同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物的逻辑——物本论一样,那就无法讨论了。具体说来,人本产权论“人力产权”范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人力产权范畴可以简洁地定义为自然人基于与生俱来的自身、社会(包括经济)和自然主人的客观本质,凭借自身素养和能力,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应该拥有的生存直至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但是,必须看到,人力产权是由人生存直至自由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各方面权利有机统一地组成的权利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微观自然属性权利和宏观社会属性权利。或者说,微观自然属性权利和宏观社会属性权利是人力产权的基本结构。同时还必须看到,人力产权实现极具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由人力产权的权利体系性质所决定,还因为人力产权实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垄断社会和公有社会截然不同。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
首先,人力产权的复杂性一言以蔽之地说,即人力产权是由微观自然属性权利和宏观社会属性权利两个层面的权利相辅相成构成的权力体系。这表现在:(1)人力产权微观自然属性权利,是由自然人对自身人力的所有权、占有权、转让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有机统一地构成的权力体系;(2)宏观社会属性权利体系,是由自然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应该拥有的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公平共享权、治理监督权等权利,有机统一地构成的权力体系;(3)人力产权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权利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表现在:只有这两方面权利体系相辅相成地都充分实现,人力产权的实现才是充分的,人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有保证的。其次,人力产权的复杂性还表现为实现的复杂性。这是因为,人总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人力产权如何实现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所决定而不由个人意志为转移。当然,如果抽象地看,即撇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影响,仅就自然人与生俱来的自身、社会和自然主人的客观本质而言,人力产权是自主实现,即人力产权所有者当家作主地运用自身的人力产权保障自身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是人的天然客观本质,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时,无论自然人的人力产权微观自然属性权利还是宏观社会属性权利,都基于自身而与他人无涉,一旦具体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任何人的人力产权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自主实现都是不由自主的。具体说来,纵观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尽管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是人的客观本质,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垄断社会,劳动大众的人力产权是以异化为生产资料私有垄断者的财富增值工具的形式实现的,即一无所有的劳动大众而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以致自己的人力产权成为异己的为他人创造财富的权利。如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社会的农奴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其中,人力产权异化最为彻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因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一起,都沦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规律的奴隶,而不仅仅雇佣劳动者把自己的人力产权使用权等权利,以“人”商品即“劳动力商品”的形式转让给资本家以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使原本自主实现的人力产权发生异化。可见,人力产权异化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极化于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看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即人类异化的复归,就是人力产权由异化而复归为自主实现,马克思揭示的人类异化复归规律,也就是人力产权异化复归规律。
马克思人类解放规律作用于人类发展及至当下,已经形成对比鲜明的两大基本历史趋势。一是资本主义一元独霸殖民全球治理体系现呈现物极必反的崩溃态势,包括其理论旗帜——新自由主义等日渐或已经成为过街老鼠。如沃勒斯坦所说:“我们正见证资本主义的最后表演”,“资本主义可能很快要崩溃”。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持续蓬勃发展态势,包括其指导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有了被公认为全球发展指导思想的态势。对此,目前至少有两个数据可谓铁证。一是中国共产党庆祝百年华诞时,全球17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发来了1500多封贺电贺信。二是2021年7月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盛况“史无前例、绝无仅有”(具体数据如上)。当然,这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全球的影响力抑或号召力空前,而且表明,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揭示的人类发展的人民至上基本历史趋势在加速。与之相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形成了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出现了多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至上逻辑体系。如人本产权论——“人力产权”,人民主体论——“人民”,劳动主体论、劳动人本论——“劳动”,民生保障论——“民生”,等等。其中,人本产权论之所以尤为令人关注,是因为人本产权论相比较其他同类研究,更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至上历史本质,更具人民性。这是因为,人本产权论以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及其中国化成果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建设尤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基础,以“人力产权”范畴为逻辑起点范畴,以物力产权当家作主的物本产权型、人力产权当家作主的人本产权型微观现代企业制度和宏观市场经济制度为逻辑主体,以人力产权异化、复归直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权利实现的自然历史过程为逻辑过程,以不断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本产权型经济制度及与之相应的政治、社会制度为逻辑目标,以中国特色人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为逻辑重点,从而不仅进一步揭示了人力产权异化复归规律和人自身发展形态决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如对人的形态(自然人、自觉人和自由人)、文明历史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及其横向存在形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方式形态(粗放式、集约式和循环式)和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社会形态及其演进升华规律的探讨等等,而且具体勾勒了人力产权“异化”“复归”的基本历史形式——物本产权型(异化形式)、人本产权型(复归形式)市场经济(社会)体制及其演进态势。由于人本产权论从深化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和人力产权、物力产权范畴研究起步,以人力产权实现贯穿始终,以人力产权异化、复归及其制度研究为逻辑主题,以人力产权当家作主为逻辑宗旨,以中国特色人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为逻辑重点,以人的发展形态与文明形态、发展方式、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等关系研究为逻辑构成,较全面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至上当家作主历史本质及其应有的逻辑体系,所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产权论,简称人本产权论。
人本产权论与《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相比较,既各有千秋各具独特内涵,又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异曲”主要在于着眼点不同:前者是着眼人力产权异化复归的研究,后者是着眼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关系的研究。“同工”主要在于都守正创新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探讨人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及其自然历史过程,且在研究思路和基本结论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相得益彰、相互支撑的特征和性质。例如:都研究了人的发展形态、发展方式、文明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等,且几乎所有这些研究都有各自的独特内涵且具有相互支持性质。如人的发展形态划分:人本产权论的自然人、自觉人、自由人与《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的自然人、社会人、经济人、生态人,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与文明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等的关系上,既不尽相同又相得益彰。
需要指出,相比较其他同类研究,《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有六个显著特点。(1)理论原创多。对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型的研究,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如《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等,普遍缺乏或根本就没有“一览众山小”的“社会变迁”研究。(2)现实意义大。新时代人民至上当家作主历史本质,决定了“生态人”研究现实意义大。如果考虑到囿于“经济人”假设的物本论,依然在一些地方很有影响的情况,其现实意义就更加凸显。(3)理论层次高。社会变迁与人的发展糅为一体研究中凸显人性转型的意义和作用,彰显了马克思实践人本主义特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至上精髓,因而,可谓站在了新时代建设的理论研究制高点上。何况,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身就表明了其高端性质。(4)研究视野宽。对人性转型与社会变迁关系的考察,尤其基于人类自身发展形态及其决定的文明形态视野的研究,彰显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品格,给人以视野开阔、耳目一新的感觉。(5)理论造诣深。从“人性”研究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文明形态理论、人自身发展形态理论和经济形态理论等有机统一起来,全景式勾勒人类发展规律及其自然历史过程,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是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做到的。(6)观点较前瞻。立足历史和现实洞察人性转型,前瞻社会形态、文明形态、经济形态、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历史走向,揭示了人类走向明天的基本轨迹和趋势,给人以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感觉。
当然,这不是说《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完美无缺,应该指出,《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的开拓性研究还存在不少亟需深化的内容。例如:人性转型形态划分,经济人、生态人与文明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的关系定位,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是生态人还是自由人,生态人与自然人的区别和联系,等等。不过,应当指出,立足新时代守正创新马克思人类解放逻辑建构人民至上逻辑体系,历史地看,是个需要数代人接续奋斗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不仅因为人类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还因为或更因为目前人类正面临百年乃至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急剧变动中。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社会变迁与人性转型》没有也不可能超越这个现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