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营造舒适、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城市追求的目标,打造更高层次、更具品位的环境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园林植物是营造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材料,从事景观设计的相关人员需重视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让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我们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现状,参考国内外已出版的专业读物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尽可能满足大中专院校植物景观设计及建筑学、园林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园艺技术、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及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相关的管理者、景观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对相关内容有兴趣的人员的需要。本书以植物应用为导向,分为课程导论(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的关系、园林植物的美学特性、园林植物的城市应用、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等)和6个项目单元(认知园林植物器官,园林植物的分类,常见园林乔木,常见园林灌木与藤本,常见园林花卉,常见园林水生植物、竹类植物、观赏草、草坪草),共包括18个工作任务(观察植物的根,观察植物的茎,观察植物的叶,观察植物的花,观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园林植物的分类及命名,园林植物常见应用分类,针叶乔木认知及应用,阔叶乔木认知及应用,行道树、庭荫树、园景树的选择与应用,灌木认知及应用,藤本认知及应用,园林中常见一、二年生花卉的识别、认知及应用,园林中宿根花卉的识别、认知及应用,园林中球根花卉的识别、认知及应用,水生植物认知及应用,竹类植物认知及应用,观赏草、草坪草认知及应用)、6个实训模块(园林植物器官的观察识别,园林植物标本制作,本地常见园林乔木调查识别,常见园林灌木与藤本调查识别,常见园林花卉调查识别,常见园林水生植物、竹类植物、观赏草、草坪草调查识别)、6个知识拓展、6个练习与思考。本书主要特色如下:(1)编写模式新颖。本书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章节结构,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训加强、知识拓展、练习巩固”五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编写,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本身具有的鲜活、有机的生命色彩,突出植物本身的亲人性,引导读者 “走出去、蹲下来、看清楚、能识别、会应用、懂设计”,使内容更具互动性、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加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内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全书先讲述园林植物器官认知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进而依次讲解常见园林乔木、灌木、藤本、花卉、水生植物、竹类植物、观赏草、草坪草等8类植物,从中文名、别称、拉丁名、科属、植物类型、识别要点、生态习性、园林用途、自然分布、植物文化10个角度介绍常见的园林植物,并配有大量直观的图片,充分展示了植物全貌及枝、叶、花、果等形态特点,并选取典型的植物应用形式进行说明,提高植物认知的准确性,满足读者学习的需求。全书内容完全遵循读者的心理特征、技能形成规律、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3)突出应用特色的植物描述。目前应用型高校所使用的园林植物教材多与综合性大学相差无几,难以突出专业优势,学生和教师亟须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园林植物与应用教材。本书以此诉求为目标,在植物描述中着重展示植物形态特征,阐述识别要点,增加园林用途、植物文化、生态习性等知识点,删减植物微观结构、栽培繁育、生长发育规律等内容。(4)突出职业核心技能。注重与植物相关的工作岗位结合,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突出职业核心技能。本书根据对园林植物景观企事业单位的调研和深度访谈并结合国内外已出版的专业读物编写,每一内容模块的设置都是基于企业的岗位需求,尤其任务、实训模块、知识拓展等内容与绿化工、花卉工、施工员、建造师等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有紧密联系,使得读者的学习更具目的性,职业核心技能得以突出。本书由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工程学院和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宜昌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副教授、讲师联合编写。同时,本书是教学研究的产物,感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金课’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植物类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2019JY111)、“数字化景观技术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21JY101),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规划教材《园林植物基础》建设项目(JC202103),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园林专业应用型课程中的改革研究”(2017505),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肠道共生微生物对南亚果实蝇雌虫生殖力的影响研究”(B2019329)、“.城市微更新理念下口袋公园设计探究”(B202137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武汉市工业遗产地保护与再利用研究”(18G130)的支撑。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刘崇敏、王雪晶、刘瑶、郑天朗、李志斌的热心帮助。本书植物的中文名与拉丁名均与1999—2013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保持一致,少数物种根据习惯略有变动。本书参考引用了有关单位和学者的书籍、文献资料等,恕未在书中一一标注,统列于书后参考文献中,少量图片来源于网络,因无法查询到原作者,所以未标注出处,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原作者。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同行批评指正,在此谨致以深深的谢意!编 者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