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千年前文化使者,记录异国风土人情,推进世界文明发展。
|
內容簡介: |
《法显传》讲述了东晋高僧法显游历海外取经求法的传奇经历。法显所处的公元四至五世纪,中土的佛教刚刚兴起,典籍匮乏,在此背景下,他因强烈的信仰,于花甲之年毅然去往异域他乡搜求佛经,游历十余年。之后返回故土,翻译出不少佛教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承前启后的贡献。同时,他如实描绘了当时西域和南亚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情况,写成《佛国记》一书,为研究中亚和南亚古代历史留下了不可或缺的文献材料。本书作者在法显所著《佛国记》基础上,进行推演考证,仔细描绘了法显的西行故事。他西行时正值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开端时期,与此相似,随着当今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法显西行求法的经历,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仍有启发意义。
|
關於作者: |
胡运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南园林的历史演进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目錄:
|
目录
一、时代背景……………………………………………………………………001
(一) 佛教东传………………………………………………………………001
(二) 东晋十六国佛教………………………………………………………002
(三) 律藏残缺………………………………………………………………007
(四) 求法先驱………………………………………………………………008
二、早年生平……………………………………………………………………010
(一) 籍贯……………………………………………………………………011
(二) 生卒……………………………………………………………………012
(三) 行迹……………………………………………………………………012
三、西域游历……………………………………………………………………014
(一) 乾归国夏坐……………………………………………………………014
(二) 穿越沙河………………………………………………………………016
(三) 鄯善国观俗……………………………………………………………017
(四) 于阗国观行像…………………………………………………………018
(五) 竭叉国预无遮大会……………………………………………………020
(六) 翻越葱岭………………………………………………………………021
四、天竺求法……………………………………………………………………022
(一) 陀历国过弥勒像………………………………………………………023
(二) 乌苌国观佛足迹………………………………………………………024
(三) 宿呵多等国观释迦四塔………………………………………………025
(四) 弗楼沙国观佛钵………………………………………………………028
(五) 那竭国观佛顶骨、佛影………………………………………………030
(六) 度小雪山………………………………………………………………033
(七)“中国”观仪…………………………………………………………034
(八) 僧伽施国龙精舍夏坐…………………………………………………037
(九) 拘萨罗国舍卫城访祇园精舍…………………………………………038
(十) 迦维罗卫城访佛生处…………………………………………………041
(十一) 拘夷那竭城访佛涅槃处……………………………………………043
(十二) 毗舍离国访菴婆罗园、重阁精舍…………………………………045
(十三) 初访摩竭提国巴连弗邑……………………………………………047
(十四) 王舍城访耆阇崛山…………………………………………………051
(十五) 伽耶城贝多树下访佛成道处………………………………………055
(十六) 迦尸国波罗柰城访佛初转法轮处…………………………………056
(十七) 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抄经律…………………………………………059
(十八) 多摩梨帝国绘佛画…………………………………………………060
五、师子国居留…………………………………………………………………062
(一) 访大寺…………………………………………………………………062
(二) 拜贝多树………………………………………………………………063
(三) 访无畏山寺……………………………………………………………064
(四) 观佛齿舍利……………………………………………………………065
(五) 访跋提精舍……………………………………………………………067
(六) 抄写经律………………………………………………………………068
六、海航回国……………………………………………………………………069
(一) 大海漂流………………………………………………………………069
(二) 耶婆提国………………………………………………………………070
(三) 东向广州………………………………………………………………070
(四) 牢山登陆………………………………………………………………071
七、建康译经……………………………………………………………………073
参考文献…………………………………………………………………………077
附录一法显旧传………………………………………………………………079
(一)《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显法师传》……………………………079
(二)《高僧传》卷三《宋江陵辛寺释法显》……………………………081
附录二法显求法年谱…………………………………………………………084
附录三“南国律学道士”考……………………………………………………087
(一) 法显西行起始时间……………………………………………………087
(二) 法显崂山登陆时间……………………………………………………088
(三) 关于“南国律学道士”………………………………………………092
后记……………………………………………………………………………098
|
內容試閱:
|
人过了六十岁该干吗?按照我国国务院的规定,如果不考虑延迟,基本上可以退休安心养老了。但是,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老人,在年逾花甲的年纪,毅然踏上西行求法的道路。他六十二岁从长安出发,一路上穿沙漠,走戈壁,爬雪山,过悬崖,于六十八岁到达中印度,在那里习梵文,抄佛经,参佛迹,七十六岁从海上漂泊回国,带回十一部佛经。佛教史上,从印度流传至中国的戒律有四部,其中他带回来的就有三部,可见其对汉地佛教的贡献之大。这位晚年开启开挂人生的人,就是本书的主人公—— 法显。
法显的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在六十岁之前基本默默无闻,六十岁之后西行求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到达印度取经的僧人,比唐玄奘早了二百多年。他还是从陆路西行至印度,又从海路回归东土的第一人,用今天的话讲,他都有参与。在一同最终抵达印度“一带一路”并观摩到佛影的四人之中,一人不幸身亡,一人先归但下落不明,一人不愿回国而留在印度,只有他独自一人完成了西去东归的取经之路。在取经路上,除了路途艰险外,他在西域参观到了当时东土不曾有的无遮大会,在北印度看到了佛钵、佛顶骨、佛齿、佛杖、佛袈裟等佛陀圣物,在那竭国的山窟观摩到著名的佛影。这些,对于一位虔诚的僧人来讲,无疑是极大的欣慰与满足。在东归途中,他又是九死一生,刚登上船就遇到大风,连刮十三日,风停后,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荡九十天后才靠岸,再一次启航时,又遇到黑风暴雨,差点被人从船上扔下去。而这,对于法显来讲,
何尝又不是一种修行?
在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雨花台风景区内,有一座道场寺,是法显回国后翻译佛经的地方。法显在这里,以近八旬的高龄,跟高僧佛陀跋罗合作,译出佛典13 部125 卷。南京也成为法显辉煌人生的最后闪耀之地。
让我们阅读本书,一同感受下这位晚年开挂的高僧的人生吧!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传播规模和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印度的恒河中游一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推广下,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区域迅速传播,进而传播至印度本土以外。公元前二世纪,佛教传至中国的西域地区,至公元二世纪,佛教已经成为西域的主导性宗教。公元四世纪,佛教从西域大规模传至我国中原地区。
(一)
佛教东传
公元前2 年,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的一位名叫伊存的使者,来到西汉的都城长安,口授《浮屠经》,博士弟子景卢将之笔录下来,史称“伊存授经”。公元64 年,东汉明帝刘庄在梦里见一位神人,身上有日光,在殿前飞动。明帝很高兴,第二天问群臣:“我昨晚看见的是什么神?”一位学识渊博通达的大臣傅毅回答:“听说天竺叫作佛,(印度)有得道之人,能轻举御空飞行,大概就是那个神吧。”明帝听得明白,似有所悟,于是派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到大月支国寻求佛法;三年后(67 年),蔡愔等人从西域用白马驮回佛经、佛像。明帝将经、像藏于皇室档案馆兰台之中,又在都城洛阳西雍门外建造了白马寺,供随蔡愔东来的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居住。这段典故,史称“明帝求法”。
“伊存授经”和“明帝求法”,一般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佛教虽然在公元一世纪的西汉末、东汉初便已经过西域传播至中原腹地,但是在随后一两百年里,影响却并不明显。信徒多以来自于异域的外国人为主,中国本土的信众不多,且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佛教只是众多道术中的一种,有人甚至以本土黄老之学解释佛义,将佛与老子同时祭祀。因此整个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的发展相对平缓。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大动乱,为佛教的大规模传播和兴起提供了契机。当时,中国的广大地区尤其北方,战争频仍、灾祸不断,死亡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生活在这个恐怖的黑暗世界的人民,无异于活在一座现实的地狱之中,无论是上层的统治阶层还是下层的普通百姓,都看不到光明的希望,都渴望能够解脱,找到一条出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宣扬六道轮回、积德行善、善恶有报等观念的佛教,仿佛给黑暗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人们都希望消弭此岸的烦恼,期待彼岸的光芒,于是佛教顺势而起,迅速地发展起来。
(二) 东晋十六国佛教
法显所生活的东晋十六国时期,正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 年)的中国,南北分立,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由匈奴、鲜卑、氐、羌、羯等民族或先或后地建立了五凉、四燕、三秦、两赵、一夏、一成等大小十六个政权。当时,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很多统治者都大力提倡佛教。
北方十六国的佛教,发轫于西域沙门佛图澄在后赵的弘法。后赵(319—351 年)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政权,先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全盛时期基本上统一北方,疆域东滨大海,西至河西,北接燕代,隔淮河与东晋形成对峙。佛图澄(232—348 年)为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年),以年近八十的高龄来到西晋都城洛阳传法,然而时值前赵刘渊、刘聪父子攻打洛阳,洛阳及周边地区惨遭战争破坏,于是潜居草野,静候时局变化;后看准石勒是能成气候之人,以神异方术,获得了石勒的信任。佛图澄经常劝解石勒少行杀戮,使很多即将被杀的人得以豁免一死。东晋咸和五年(330 年),石勒称帝,尊称佛图澄为“大和上”,有事必定咨询后方才施行。石勒养子石虎即位后,对佛图澄更加推重,下诏称佛图澄为“国之大宝”,将其奉为国师,并敕令王公大臣定时前往探视。由于“二石”的尊崇,佛图澄在后赵大兴佛教,他道行高深,又精通医术,深受世人崇拜。教化所及,民众竞相信佛。所经州郡,兴建大小佛寺达八百九十三所,门下授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累计达万人之多,其中道安、僧朗、法雅、法和、法汰、法首等均为一代高僧。继后赵之后,北方佛教最盛的区域是前秦。前秦(351—394 )由氐
人苻洪所创立,376 年曾一度统一北方地区,疆域东至海,西抵葱岭,北极大漠,唯东南一隅与东晋形成对峙,可惜兵败于383 年的淝水之战,原先归附的各民族纷纷乘机独立,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分裂。前秦创立者苻洪原本为石虎的部下,在后赵尊崇佛图澄的氛围下,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前秦第二代君主苻坚笃好佛教,他在位时佛教很是兴盛。苻坚先是礼遇在泰山金舆谷修行的僧朗,想征请其出山,被以年事已高、不便走动为理由婉拒;遗憾之余,却得到了更加名重天下的高僧道安。
道安(314—385 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后云游天下,至邺城(今河北临漳)时师事佛图澄长达十几年,深受佛图澄的器重,经常辅助佛图澄讲学。在佛图澄去世后,道安离开邺城,继续在河北一带云游,凡“移居九次”,每到一处,便聚徒讲学,宣扬佛法。很多人受其影响而信佛,信徒几乎“中分河北”。大约在四十五岁时,道安回到邺城,但当时石虎已死,后赵政权岌岌可危,不久冉闵作乱,河北一带陷入纷争之中。东晋兴宁三年(365 年),道安受到名士习凿齿的邀请,和弟子慧远等五百余人来到时属东晋管辖的襄阳,在这里一住十五年,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受到东晋荆州刺史桓豁、襄阳镇守朱序、宣威将军郗超等人的高度礼遇外,东晋孝武帝还专门下诏褒奖,并以王公俸禄的标准予以优待。东晋太元四年(379 年),襄阳被前秦军队攻陷,道安也被送往前秦的都城长安。由于道安当时已经是名重天下的高僧,因此受到笃信佛教的苻坚的高度礼遇,并被视为“神器”,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领袖。道安在长安期间,居住在城内的五重寺,主持数千人的大道场,并组织人才进行佛典传译,直至去世。道安是佛图澄之后,当时北方中国最为知名的高僧,一生弘法不止,在各地宣法传教,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其中的慧远,便是继他之后的东晋佛教领袖。道安组织翻译、整理和阐述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还制定了僧尼仪轨,决定沙门同以“释”为姓,定僧律,规范僧尼赴请、礼忏等仪式,为后来佛教丛林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后秦的佛教比前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后秦(384—417 年)是由羌人姚苌在前秦因淝水之战失利而分裂后所创立的政权,统治地区大约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后秦第二代君主姚兴也笃好佛教,精研佛法,在吞并后凉时,得到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倾全力支持鸠摩罗什组织僧团、设立译场、翻译佛经,使后秦佛教繁盛一时。
鸠摩罗什(344—413 年)为天竺人,父亲鸠摩罗炎出生于天竺世代为相的望族,母亲为龟兹王妹。鸠摩罗什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七岁随母出家,广究小乘大乘,尤精于般若性空的教义,在西域名重一时。前秦苻
坚听闻其名,想得到他,于东晋太元七年(382 年)派遣将军吕光等攻下龟兹。但是,当吕光带着鸠摩罗什及大量奇珍异宝经过凉州(今甘肃武威)时,苻坚兵败淝水,继而被姚苌所杀。吕光于是在东晋太元十一(386 年)以凉州为根据地,建立了后凉政权。鸠摩罗什也随之在凉州居留了十余年之久,这也为他学习汉语,熟悉汉文化创造了条件。后秦弘始三年(东晋隆安五年,401 年),姚兴出兵攻灭凉州,鸠摩罗什才被迎至长安,姚兴待之以国师之礼。当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多信奉佛法,鸠摩罗什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受到热烈欢迎。鸠摩罗什在长安城的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了规模空前的佛典翻译工作。在鸠摩罗什之前,佛经翻
译多不成系统,加之译者或语言不精,或对教义理解不透,译出的佛经往往朴拙粗劣,鸠摩罗什则精通佛理,又通晓汉、梵两种文字,因此他的翻译不仅能够准确表达梵文本意,而且行文流畅、语句达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鸠摩罗什一共译出《大品般若》《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大智度论》等佛经三百余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盛举。在译经的同时,鸠摩罗什的门下,四方的僧众一时云集,累计达五六千人之多,其中僧肇、道生、道融、僧睿等都是十分著名的高僧。
前秦、后秦的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道安和鸠摩罗什的活动对后来佛教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前秦、后秦的都城长安,因处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要冲之地,在前有道安、后有鸠摩罗什的影响下,也一度成为当时北方的佛教中心。南方东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时间内相对稳定,佛教传播中心主要集中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早在三国时期,高僧支谦和康僧会便已先后来到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本为大月氏人,至父辈始定居中土,他于孙吴黄武年间(222—228 年)至武昌(今湖北鄂州),黄
龙年间(229—231 年)转至建业,专以译经为务,南方佛教由此而始。康僧会的祖先本为天竺人,其父因经商而移居交趾(今越南),他于孙吴赤乌十年(247 年)由交趾经广州北上,来到建业,在孙权的支持下建立了建初寺,此为江南第一座佛寺。康僧会在建初寺弘法译经,最后终老于此。支谦和康僧会,从一北一南来到建业弘法,开佛法在南中国传播之先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立都建康,建立东晋,北方地区的名僧如帛尸
梨蜜多罗、康僧渊、康法畅、支愍度、于法开、于道邃、竺法汰、竺法深等皆先后南下,将中原洛阳的佛法带到建康。建康的佛教由此而兴盛,并逐渐发展成能与北方洛阳、西安齐名的佛教中心。在北方战乱,洛阳、长安一度衰落的时候,建康在相对稳定的政权下继续发展,成为佛法在中国传播的重镇。
东晋时期,在建康活动的僧人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帛尸梨蜜多罗,本是西域人,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 年)来到中国,正值中原大乱,于是随众南下建康,住于建初寺。他与东晋的王公大臣多有交游,丞相
王导一见而称奇,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他由此声名大噪,被时人称为“高坐”。当时庾亮、周觊、谢琨、桓彝、卞壸等诸多名士,都与他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帛尸梨蜜多罗曾在石子冈(今南京雨花台)修头陀行,死后即葬于该地,后来有人在其地建寺,名为“高座寺”。又如康僧渊,也是西域人,出生于长安,东晋成帝时来到江南,常在街头行乞,不为人所知,后与名士殷浩谈论义理,言辞义旨,毫不逊色,于是声名闻达于建康。他长相深目高鼻,丞相王导拿这个与他开玩笑,他回答:“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机智的应答受到时人的赞赏。再如竺法汰(320—387 年),东莞(今山东沂水)人,与道安同学,同师佛图澄,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襄阳危难之际,在道安的安排下,率弟子前往江南,住建康瓦官寺。东晋简文帝请他讲解《放光般若经》,并亲自聆听,王侯公卿莫不参加,学众千数。
东晋最著名的僧人为支遁。支遁(314—366 年),陈留(今河南开封)号道林,“支公人,俗姓关,世称“林公”。他二十五岁出家,先后在吴(今江苏苏州)、剡山(今浙江嵊州)、石城山(今浙江绍兴)等地创立佛寺,晋哀帝隆和元年(362 年),应征前往建康,在东安寺讲经三年,上书请求回山,哀帝应允并给予他极其优厚的馈赠和照顾,一年后(366 年)去世。支遁在东晋玄学极盛之时,以僧人身份参与清谈,不仅是一代高僧,更成为一代名士。他一生高朋如星,与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郗超等社会一等名流均有交往,受到众人的推崇。他以善谈玄理而名噪一时,所注的《庄子逍遥游》,以佛理解玄,令众人叹服;作《即色游玄论》《释即色本无义》,主张“即色本空”,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支遁之外,慧远也是东晋时期一代高僧。慧远(334—416 年),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人。当年道安在太行恒山弘法的时候,声闻河北,他于是前往拜谒,一见而倍加倾心,于是随之出家,跟随道安约二十五年,成为道安得意高足和得力助手。东晋兴宁三年(365 年),道安南下襄阳时,他亦追随南游。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襄阳遭前秦军队攻打,城池危在旦夕之际,慧远在道安的安排下,带着一批僧人往南弘法,至庐山时,见此地清静足以栖息,于是在东晋太元六年(381 年),在庐山建造了著名的东林寺。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一住三十多年,聚众讲学,培养弟子,著述阐义,弘扬佛法。他阐发“因果报应”说和“神不灭”说,调和儒家名教和佛教教义的矛盾,宣扬“儒佛合明”论等,对后来佛教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南方佛教的流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东晋太元十六年(391 年),罽(今克什米尔地区)沙门僧伽提婆来到庐山,慧远对他深加推崇,请译《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并分别为之作序,开南方毗昙学之始。东晋隆安五年(401 年),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到达长安时,他便立即致书通好,交流学术,就经义往复问答。东晋义熙六年(410 年),佛陀跋陀罗到庐山,慧远十分高兴,请他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并为之撰序。慧远的这些举动,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禅法、般若学、毗昙学等在南方的广泛流传,庐山也因此成为东晋后期继建康之后的又一佛教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