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內容簡介: |
《仪器分析》第三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为编写指导,以典型项目任务为依托,以仪器的实际分析应用为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是以一个具体的测试项目为主线,通过知识点拨、知识运用和知识拓展等环节全面介绍了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典型案例以及操作练习等。
《仪器分析》第三版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符合认知规律。项目、任务的内容选择均来自生产实践,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科学性。每个学习项目中均穿插学习评价习题,便于及时检查、总结和提高。同时本书还是一本信息化教材,学习知识点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和播放AR(增强现实),可以观看相关内容的动画、视频、测试题等,便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进行在线测试。教材最后的活页式操作练习,方便教学时取下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工业分析及其他化工专业类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指导教材,对从事企业生产、分析操作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目錄:
|
认识仪器分析(微量组分分析) 001
0.1 仪器分析的特点 001
0.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001
0.3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002
项目1 有色、无色可显色物质的分析 003
任务1.1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方法认识 004
1.1.1 概述 004
1.1.2 分光光度法的分类 004
1.1.3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004
任务1.2 光分析基本原理 005
1.2.1 光的基本特性 005
1.2.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006
1.2.3 吸收定律 008
1.2.4 目视比色法 012
任务1.3 认识可见分光光度计 013
1.3.1 仪器的基本组成部件 013
1.3.2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特点 016
1.3.3 常用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016
任务1.4 可见分光光度法 018
1.4.1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018
1.4.2 显色条件的选择 020
1.4.3 测量条件的选择 024
1.4.4 定量方法 026
1.4.5 定量方法 032
1.4.6 应用 033
项目2 对紫外线有吸收物质的分析 041
任务2.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认识 042
2.1.1 神奇的紫外线 042
2.1.2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认识 043
任务2.2 认识紫外分光光度计 044
2.2.1 仪器的基本组成部件 044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特点 045
2.2.3 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047
任务2.3 紫外分光光度法 048
2.3.1 概述 048
2.3.2 方法原理 049
2.3.3 常见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 053
任务2.4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055
2.4.1 定性鉴定 055
2.4.2 定量分析 057
项目3 红外分光光度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063
任务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础 064
3.1.1 红外线的发现 064
3.1.2 物质对红外线的选择性吸收 064
3.1.3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064
3.1.4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法 065
3.1.5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065
3.1.6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原因 066
3.1.7 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的基本概念 069
任务3.2 红外光谱仪 071
3.2.1 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 071
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 073
任务3.3 常见红外光谱仪的使用 076
3.3.1 AVATAR 360型红外光谱仪的构造特点 076
3.3.2 AVATAR 36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076
任务3.4 红外制样技术 077
3.4.1 固体样品制样 077
3.4.2 液体样品制样 079
3.4.3 载样材料的选择 080
3.4.4 镜面反射光谱技术 080
3.4.5 漫反射光谱技术 080
3.4.6 衰减全反射光谱技术 080
任务3.5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081
3.5.1 定性分析 081
3.5.2 定量分析 084
项目4 原子吸收法对金属离子的测定 086
任务4.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认识 087
4.1.1 原子吸收光谱的发现与发展 087
4.1.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 087
4.1.3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088
任务4.2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088
4.2.1 共振线和吸收线 088
4.2.2 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089
4.2.3 原子蒸气中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 090
4.2.4 原子吸收值与待测元素浓度的定量关系 091
任务4.3 认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093
4.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093
4.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主要性能 100
任务4.4 原子吸收光谱法 102
4.4.1 试样的制备 102
4.4.2 标准样品溶液的配制 104
4.4.3 测定条件的选择 104
4.4.4 干扰及其消除技术 107
4.4.5 定量方法 111
4.4.6 灵敏度、检出限和回收率 116
项目5 电化学分析法测定物质的含量 120
任务5.1 电化学分析基础知识 121
5.1.1 电化学分析的特点 121
5.1.2 电化学分析的分类 121
5.1.3 电化学分析方法介绍 122
任务5.2 化学电池与电极电位 123
5.2.1 电化学电池 123
5.2.2 电极电位 124
任务5.3 直接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139
5.3.1 pH的测定 139
5.3.2 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测定 141
任务5.4 电位滴定分析法 146
5.4.1 基本原理 146
5.4.2 电位滴定装置与测定过程 147
5.4.3 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148
项目6 气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 153
任务6.1 气相色谱法的方法原理 154
6.1.1 色谱法概述 154
6.1.2 色谱图及有关术语 155
6.1.3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158
6.1.4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59
任务6.2 认识气相色谱仪 160
6.2.1 气相色谱仪基本构造和分析流程 160
6.2.2 气路系统 162
6.2.3 进样系统 166
6.2.4 分离系统 168
6.2.5 检测系统 170
6.2.6 数据处理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 171
任务6.3 气相色谱仪常用检测器 174
6.3.1 热导检测器 174
6.3.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78
6.3.3 电子捕获检测器 181
6.3.4 火焰光度检测器 183
任务6.4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 184
6.4.1 塔板理论 184
6.4.2 速率理论 186
6.4.3 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 188
任务6.5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89
6.5.1 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189
6.5.2 色谱柱的选择 190
6.5.3 柱温的选择 196
6.5.4 汽化室温度的选择 197
6.5.5 进样量与进样技术 197
任务6.6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198
6.6.1 利用保留值定性 198
6.6.2 利用保留指数定性 199
6.6.3 联机定性 200
任务6.7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202
6.7.1 定量分析基础 202
6.7.2 定量方法 204
6.7.3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实例 210
项目7 高效液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 215
任务7.1 认识高效液相色谱法 216
7.1.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由来 216
7.1.2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比较 216
7.1.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比较 216
任务7.2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217
7.2.1 液-固吸附色谱 217
7.2.2 液-液分配色谱 219
7.2.3 键合相色谱法 222
7.2.4 凝胶色谱法 224
任务7.3 认识高效液相色谱仪 225
7.3.1 仪器工作流程 225
7.3.2 仪器基本结构 226
任务7.4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5
7.4.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235
7.4.2 定性与定量方法 235
项目8 其他仪器的微量组分分析
任务8.1 原子发射光谱法 002
8.1.1 基本原理 002
8.1.2 发射光谱分析仪器 007
8.1.3 实验技术 010
任务8.2 在线分析技术 011
8.2.1 在线检测的特点 012
8.2.2 在线检测的仪器分类 013
8.2.3 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014
8.2.4 在线碱度分析技术 015
8.2.5 在线检测的应用 016
任务8.3 质谱法 017
8.3.1 基本原理 017
8.3.2 质谱计 019
任务8.4 仪器联用技术简介 021
8.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022
8.4.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022
8.4.3 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023
操作练习 239
附录 295
附录1 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 295
附录2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 297
附录3 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298
附录4 增强现实AR使用说明 298
参考答案 298
参考文献 299
|
內容試閱:
|
前言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9月颁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教材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此背景下,《仪器分析》教材编写团队积极探索教材的新形态体例、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法,持续推进教材建设。本教材第二版是“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教材第三版在保留第二版编写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更新了二维码扫描的动画、微课内容,更新了与生产、生活关联度高的知识点以及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素质拓展阅读内容,优化了AR(增强现实)动画播放功能,增加了活页式操作练习,加强课本与“仪器分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职业教育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之间的关联度,开发“互联网 资源库”特色的信息化立体教材,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调用“好看、好玩、好学”的课程资源。修改后的教材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教材的项目任务选择均来自生产实践,采用“项目·任务”的编写方式,真正达到高职高专教改教材的要求,任务实实在在,过程清清楚楚,在做中学,学中做。
2.突出和强化与生产、生活关联度高的知识点,并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
3.教材结构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工作项目主要针对被分析的不同对象选用不同仪器,在每个工作项目中又根据不同分析原理和方法分为若干学习任务。
4.书中所有操作练习按照实际产品分析检测要求,符合岗位职业技能标准,配套的活页式操作练习,方便师生随时取下使用。
5.教材信息量大、资源全。本教材是“仪器分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http://jiangsu.icourses.cn/)、国家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http://gyfxjszyk.ypi.edu.cn/)核心课程—“仪器分析”的配套教材。书中所有微课、视频、动画及配套资源均可从网上直接下载。进入江苏省课程中心(爱课程)检索“仪器分析”,可以参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在线学习。
6.使用了二维码扫描和AR动画播放功能,其中,将AR技术引入教材中,读者可用手机扫描封面上的二维码,下载“生动课本”App。当启用App并用摄像头对准书中带有AR标识的黑白原理图时,图片就会像《哈利 波特》中的魔法书一样动起来,帮助读者理解仪器原理和其他知识。
本书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晓萍主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邦东、泰兴华盛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于辉副主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龚爱琴、金党琴及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陈娟、陶鑫、范长春参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斌主审。于晓萍编写项目1、项目2、全书的操作练习、二维码扫描和AR动画内容的整理和编排;龚爱琴编写项目6;金党琴编写项目4、项目7;丁邦东和于辉共同编写项目3、项目8;丁邦东和龚爱琴共同编写项目5;于晓萍、于辉、陶鑫、陈娟及范长春负责整本书的策划、编排和统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1月
第一版前言
“仪器分析”(“微量组分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针对仪器分析对生产原料、中间体和产品分析的职业岗位需求,以仪器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为指导,以典型项目为依托,实现“教、学、做”合一。
本书在内容的选取上立足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不再对仪器分析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而是主要介绍分析岗位上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操作练习等知识。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教材模式,构建学习项目展开教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以利于学生今后工作中能很快适应岗位的需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
本书针对采用分析仪器的不同分为8个学习项目,在每个学习项目中又根据不同测定原理和方法分为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按照知识点拨、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总结评价的顺序进行,满足工作前、工作时、工作后的知识需求。项目1为“有色、无色可显色物质的分析”,利用有色或者本身无色但是可以通过显色生成有色物质的颜色与可见光的关系进行分析;项目2为“对紫外线有吸收物质的分析”,利用物质含有对紫外线有吸收的基团开展分析工作;项目3为“红外分光光度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利用红外光谱仪对物质进行结构分析;项目4为“原子吸收法对金属离子的测定”,利用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开展分析;项目5为“电化学分析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主要利用电化学仪器,采用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开展分析工作;项目6为“气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态或沸点较低的液、固态混合组分进行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工作;项目7为“高效液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利用先进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绝大多数的有机混合物开展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工作;项目8为“其他仪器的微量组分分析”,对目前较为前沿和适用的高端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过程做简单的介绍,为读者今后的知识拓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本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本书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晓萍主编,丁邦东副主编,沈发治主审。于晓萍编写项目1、项目2和全书的操作练习,于晓萍和丁邦东共同编写项目3,金党琴编写项目4、项目7,丁邦东和龚爱琴共同编写项目5,龚爱琴编写项目6,丁邦东编写项目8。于晓萍和扬农化工集团的刘平负责整本书的策划、编排和统稿。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畜牧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并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3月
第二版前言
《仪器分析》第一版已经出版三年,在三年使用过程中,广大师生对教材使用反映良好,也有部分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笔者按照所收集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了修改,把“新”和“实用”“适用”有机结合,使本书进一步显现“新”和“实用”的特点。在保留第一版编写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新添加了二维码扫描和AR(增强现实)动画播放功能,加强课本与资源库之间的关联度,开发了这本“互联网 资源库”特色的信息化立体教材,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调用资源。修改后的教材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安排教材内容,以项目化引领教材编写,真正达到高职高专教改教材的要求,任务实实在在,过程清清楚楚,在做中学,学中做;
2.教材结构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工作项目主要针对被分析的不同对象选用不同仪器,在每个工作项目中又根据不同分析原理和方法分为若干学习任务;
3.教材的项目任务选择均来自生产实践,选择代表性的案例和项目,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4.教材信息量大、资源全,本教材是国家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网址:http://gyfxjszyk.ypi.edu.cn/)核心课程—“仪器分析”的配套教材。
5.使用了二维码扫描和AR动画播放功能,其中,将AR技术引入教材,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读者可用手机扫描封面上的二维码,下载“生动课本”App,当启用App并用摄像头对准书中带有标识的黑白原理图时,图片就会像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图片一般地动起来,帮助读者理解仪器原理和其他知识。
本教材是国家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课程“仪器分析”的配套教材,同时也是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仪器分析”的配套教材,国家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http://gyfxjszyk.ypi.edu.cn/)、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http://jiangsu.icourses.cn/)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书中所有微课、视频、动画及配套资源均可从网上直接下载。进入江苏省课程中心(爱课程)检索课程“仪器分析”,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
本书的配套资源也可从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 com.cn)上免费下载。
本书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晓萍主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邦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陈圆任副主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龚爱琴、金党琴、黄永兰、陈海燕、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兰英及扬农化工集团陶鑫、陈娟、范长春参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沈发治主审。于晓萍负责项目1、项目2、全书的操作练习的编写,于晓萍和丁邦东共同编写了项目3,金党琴编写了项目4、项目7,丁邦东和龚爱琴共同编写了项目5,龚爱琴编写了项目6,丁邦东编写了项目8,于晓萍和陈圆负责二维码和AR动画内容的整理和编排,于晓萍、黄永兰、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兰英和扬农化工集团的陶鑫、陈娟、范长春负责整本书的策划、编排和统稿。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给予本书编写以大力支持以及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