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being\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如何理解这一概念不但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与之相关的各种哲学问题,甚至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整个西方哲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主题意义重大。
|
內容簡介: |
“being”是西方哲学核心的概念,关于它的翻译,国内已经讨论多年。究竟是把它翻译成“存在”、“有”,还是翻译成“是”,看法各异。《读不懂的西方哲学》认为,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如何翻译恰好反映了如何理解西方哲学。《读不懂的西方哲学》作者主张以“是”来理解和翻译“being”,并且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把这样的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 本书以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中的论述为例,并以国内一些学者关于海德格尔和托马斯·阿奎那的一些讨论为例,具体而深入地探讨为什么以“是”而不是以“存在”来翻译“being”及其相关概念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本书适用于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哲学系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专家学者。
|
關於作者: |
王路 1955年出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逻辑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曾在德国、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大学哲学系学习和访问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逻辑、分析哲学、形而上学。
|
目錄:
|
引 言 (1)
第一章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 (5)
一、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 (5)
二、关于感觉与判断 (15)
三、应该是“是”,而不是“存在” (29)
四、是与真 (40)
五、为什么是“是”,而不是“存在”? (56)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67)
一、存在是什么? (67)
二、最确实的原理及其论证 (72)
三、词典解释 (83)
四、实体与存在 (87)
五、是本身 (95)
六、矛盾律及其论证 (101)
七、“是”一词的解释 (112)
八、是与实体 (116)
九、《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 (124)
第三章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 (130)
一、科学与知识 (130)
二、规范科学 (136)
三、系词及其表述 (145)
读不懂的西方哲学
IV
四、起源 (154)
五、为什么是“是”,而不是“存在”? (161)
第四章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 (169)
一、问题的提出 (169)
二、“是”与“在”有什么关系? (177)
三、如何理解“在”与“思”? (186)
四、应该是“是”,而不是“在” (192)
五、为什么是“是”,而不是“在”? (214)
第五章 读不懂的解读(221)
一、关于海德格尔的论述 (222)
二、关于托马斯·阿奎那的论述 (231)
三、几点思考 (241)
第六章 一脉相承的“是” (247)
一、语言 (247)
二、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 (254)
三、“是”与“存在” (261)
四、逻辑与哲学 (270)
五、“是”与知识 (279)
六、中西差异 (285)
参考文献 (297)
|
內容試閱:
|
中国人学习西方哲学,绝大多数是从阅读翻译著作开始的。译著经过
语言转换,把一些不同于我国思想文化的东西呈现出来。人们希望读懂它
们,吸收有益的思想,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我所用。
所以,读懂大概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西方哲学著作的中译者通常具有专业背景。大多数人建立专业背景的
过程也是从阅读译著开始的,即使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读懂也是至关重
要的。
不少专业人士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出国学习,学成归国,但这多是有
了一定专业背景之后的事情。或者说,他们良好的专业背景有一部分是通
过阅读译著建立起来的,即使阅读外文著作,这部分专业背景依然会起作
用,甚至影响到理解。所以,读懂始终是重要的。
所谓读懂,指的是人家说的是怎么一回事,你把它理解成怎么一回事。
如果人家说的是这样的,你把它理解成那样的,那就是没有读懂。一个人
没有读懂是自己的事情,把没有读懂的东西翻译成文字,结果就会使他人
读不懂。即使他人自认为读懂了,实际上也没有读懂,因为译文本身与原
文是有距离的,甚至是错误的。
研究西方哲学是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却不是个人的事情。在我看来,
我们中国人始终有一个不断阅读和翻译西方哲学著作,理解、认识和发展
西方哲学研究的过程,我们的西方哲学研究也始终处于这样一个过程中,
所以我们应该力求读懂西方哲学著作。这是一切的基础。
西方哲学著作,尤其是形而上学著作,以难懂著称。在我看来,有些
读不懂的西方哲学
II
问题难懂是思想层面的,有些则是翻译造成的。比如,being是系词,应
该译为“是”,而不是译为“存在”。原因简单而明确:“是”乃是系词,而
“存在”不是系词,而且being是系词,这是西方哲学家的共识。将being
翻译为“存在”,这肯定是不对的,这样的译文一定会使人读不懂。being
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涉及西方的语言和逻辑,这个词翻译错了,西方
哲学家对许多重要哲学思想的阐述肯定是读不懂的,至少会大打折扣。但
是我国的西方哲学著作大多采用了“存在”这一译语,因而在许多地方都
是让人读不懂的。应该看到,这样的译著造就了我国西方哲学的专业背景,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成就了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现状。过去和今天
是这样,明天可能依然还会是这样。
实事求是地说,“读不懂”指的是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问题,反映的问
题比较复杂,既有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术观念和学术水准的问题。
应该认识到,所谓“读不懂”的问题并不是某一部译著中的问题,也不是
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指出这一问
题,提醒人们注意和重视这个问题,揭示这一问题的根源,给出纠正办法,
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具有学术价值。归根到底,这涉及如何理解西方哲
学的问题,涉及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哲学研究的问题。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梁斐和张维嘉女士为出版本书付出的辛劳!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所有为出版本书付出辛劳的同志!
王路
2022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