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万壑有声:中日书间道》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者、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陈言女士长年积淀的岁月留声。
独到而深刻的视角,尽显中日人文交叠的千峰万壑。
温柔而刚毅的言语,贯穿中日知识分子的百味生活。
“观日文丛”(另有《思想构筑未来》《地之缘》《海东游艺》)
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四位国内一流学者综观百年曲折历史,娓娓而谈两国思想文艺的诸般因缘际会。
鲁迅、梅兰芳、冰心、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柄谷行人……随名家发见中日思想文化人物往来越境之际的飞鸿踏雪。
大家小书,见微知著,照见时间长河之幽微。
名家手札,率性而谈,跨越中日间人文壁垒。
|
內容簡介: |
作者跋涉于阅读、评论与译介之间,体悟“时代愈向前推进,卑微如我者愈能听到历史峰壑之间来自壑的回声”。那些风格迥异的“声音”,既有来自战争受难者和“异质文化中间人”(cultural-in-between)令人惊惧的呐喊,也有体现和平年代中日社会人情温暖的友好问候,还有根植于日本人精神底层使人迷惘的暧昧表达……
|
關於作者: |
陈言,本名陈玲玲,江苏宿迁人。文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日比较文学,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近期课题有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研究、北京地域史研究和周作人研究。著有《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等;译有《冲绳札记》《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定本 柄谷行人文学论集》等多种日语著作。
|
目錄:
|
Ⅰ 夜色不温柔
在思想连锁中发现“北京”
范士白:让日本人恨入骨髓的“日本间谍”
当内心的法庭遭遇世俗的法庭
冲绳战场的“收尸人”
南京大屠杀之后,写诗是必要的
Ⅱ 劫痕
沦陷下的北平中秋
“No more,Hiroshima!”
携手剥洋葱的“军国少年”
村上春树:“反核宣言”背后的沉默与虚无
Ⅲ 中间人
从文载道到金性尧
“满映”的“野兽”与美女
战争下的李香兰
我与梅娘过往录
Ⅳ “不抵抗”主义
寺田老师
不换泡澡水的日本人
从“九州男儿”到“佛系男儿”
带着“天敌”逛京都
Ⅴ 两种暧昧,都撼动世界
两种暧昧,都撼动世界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
在日本,越界的尴尬与冲动
那些日本作家被猫重新定义着
Ⅵ 移动的批评
奈良本辰也的日本文化论
“夜行性肉食动物”的精神史
柄谷行人:移动的文学批评
Ⅶ 聆听
说说日本、战争,还有“AV”
作为“他者”存在的中国与日本
|
內容試閱:
|
小 引
我反复地说,我们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特别是我本人,是带着贫乏的人生经历走入学术领域的。不曾遭到时代浪潮的裹挟而狂热地信奉过什么,也谈不上什么剧烈的精神蜕变。然而这些都无法阻挡吾辈成为精神在押的迷途问津者。
大时代的不安,造就了我辈无法安顿的灵魂,它与我的研究对象构成了参差对照,让我稍稍有资格去接近那些在日本侵华时期随时被“收编”的不安的灵魂。那一个文人群体,最著名的莫过周作人。周氏本身的复杂性,与学者钱理群在周氏研究中所投入的“情绪性的观照”,让钱氏的周作人研究获得了无可替代的“有缺憾的价值”(钱理群:《有缺憾的价值——关于我的周作人研究》,《读书》1993年第6期)。与周作人类似,近代以来游走在中日之间的异质文化中间人,他们的灵魂大多是被压抑的。时代越是向前推进,卑微如我者越是能够听到历史的峰壑之间来自壑的回声,我试图聆听并且回收这些声音,故将此小作名曰“万壑有声”。“Ⅰ 夜色不温柔”,大多是书评,处理的对象是战争时期的问题,那时长夜漫漫,艰辛苦涩。“Ⅱ 劫痕”,描述的多为战争伤痕。“Ⅲ 中间人”,确切地说,即我长期关注的“异质文化中间人”(cultural-in-between),指的是战争时期在中日文化之间位移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到当时的“敌国”短期滞留,或长期留学工作,或进入沦陷区的“敌国”文化机构工作,或译介“敌国”文本,从事形式不一的文化“交流”工作。这里择取几个个案来描述。“Ⅳ ‘不抵抗’主义”源自我对日本的人情美的激赏。“Ⅴ 两种暧昧,都撼动世界”,我想表达的是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历史意识均表现出浓烈的暧昧色彩,且都因暧昧而被世界瞩目。“Ⅵ 移动的批评”,收录的是我为自己所翻译的三本著作写的译后记,是对三位“反叛型”学者的解读。“Ⅶ 聆听”,收录的是我两次对谈活动的内容,因为都涉及日本,故收录于此。与我对谈的刘大先、李永晶二位友人也欣然授予了版权。本书收录的文字,已经发表的,多刊于《光明日报》《读书》《新京报·书评周刊》和《中华读书报》等。那些编辑对我的信任与鞭策一直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暖。
回首这二十年所走的路,我的学问并无明显长进。但因为处理的问题多与战争中的人性有关,让我深感人性的不确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落到无知里,以为自己是衡量物事的尺度;同时告诫自己要对人类的困境有更切近肌肤的理解,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性监控。
当我写下上面这段文字时,不觉有些脸红心跳。我想我做不到知身谙事,但年岁已然进入连虚荣都来不及了的阶段了,我期盼有一天我的文字能洗出自己的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