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该书为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原创的话剧剧本,有《护士日记》等7部,出自国内知名编剧之手。这些剧本题材面广泛,形式多样,有宏大的视野,也有细致的社会关怀。有的讲述疫情下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有的讲述前辈先贤的感人事迹如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生涯、常书鸿为保护敦煌鞠躬尽瘁……这些剧本展现了新时代戏剧人的创作理念,展现了新时代戏剧人的创作成果。
|
內容簡介: |
《上戏新剧本》主要展示上戏教师、学生原创的高质量高水准剧本,也有外校师生创作的优秀剧本和外国佳作名篇译作、特别事件补辑等。本辑收录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所创作的、获得奖项的、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与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重大项目的、在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佳作剧本共7部:《十二角色》《邬达克》《护士日记》《是谁偷走了我的睡眠》《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大漠飞鸿》《前哨》。这些剧本形式多样、立意高远、技法卓越,大多都已经搬上舞台或计划近期上演。这些剧本代表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原创生命力,也代表了近年来上戏原创剧本的蕞高水平。
|
關於作者: |
赵韫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共创作发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电影、电视剧、散文等作品近200万字。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七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北三省金虎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等奖项。所创作的电视剧《咱爸咱妈》《代理妈妈》《春长秋也长》等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
目錄:
|
前言
十二角色
邬达克
护士日记
是谁偷走了我的睡眠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大漠飞鸿·常书鸿
前哨
|
內容試閱:
|
序言
原创话剧需要更多持续不断的支持
杨扬
从新世纪至今,中国话剧的状况呈现出可喜可忧的双重景象。像北京、上海等地的话剧演出市场,红红火火,不断有新剧爆红,但另一方面,当我们追溯这些火爆的剧目时发现,几乎很少有原创性的中国当代话剧作品。有评论说,新世纪以来,各种艺术原创作品中,话剧创作是弱的。不是说没有话剧原创作品,而是话剧原创作品的质量较弱,不像小说、影视作品那样强势夺人。话剧原创作品,除了一些配合形势,装腔作态的肤浅之作外,观众记得住、业内好评的作品似乎太少了。有的地方每年都在举办话剧节,但上演的剧目绝大多数是国外的,少数几部中国原创作品,也是自娱自乐,演完就结束,无声无息。这些批评当今话剧原创作品的话,或许说得有点,但值得深思。
记得20世纪50年代,田汉先生在给《人民戏剧丛刊》撰写的《人民戏剧丛刊发凡》中,谈到过剧本问题,他认为戏剧事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之一,是新剧本的大量创作和旧剧本的大量修订。所谓新剧本的创作,应该就是指原创作品。每一个历史时期从事话剧创作的人,不管是剧作家,还是导演演员,都希望在自己手里诞生出值得流传的原创经典作品。这种心愿至今依然。但不同的是,同样孜孜以求的艺术探索,在某一历史阶段,能够梦想成真,产生优秀作品,而在某一历史阶段却鲜有收获。思考其中的原因,我以为情况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回答的。这不是托词,而是的确如此。我们从今天原创话剧直接的源头剧本创作看,这些年似乎好作品太少,出不来。太少的原因之一,在于话剧创作较之文学领域的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等文体,似乎写作难度更大。文学史上,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不少,但优秀的剧作家并不多,好像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历来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真正被大家称颂的剧作家,也就是曹禺、老舍等极少数。曹禺似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从中学参加话剧社团,到大学毕业前写出《雷雨》,从写作生涯一开始 ,就命中注定要为话剧创作而生。而老舍,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小说世界中徜徉,一直到 1949年后,才奉献出他的话剧之作一《茶馆》, 而在50年代的环境气氛中,对话剧《茶馆》的评价,也是经过了一番争论之后,才慢慢确定下来的。像郭小川在自己的日记中,就批评《茶馆》带有庸俗的市民气息,评价不高;而李健吾认为《茶馆》开启了不同于曹禺《雷雨》的另一种话剧结构方式,这就是画卷一般徐徐打开的欣赏方式。这些文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似乎在提醒我们今天的话剧原创作者,话剧原创从来就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它的孕育周期一般是比较长的,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坚持,或许才有可能诞生好的话剧作品。否则,是很难有好的收获的。
如此说来,今天若想从事专业的原创话剧,一定要有一种定力 ,要稳得住,不管风吹雨打,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多写多看多实践。对照这样的要求,我注意到上海戏剧学院创作中心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扶持着原创戏剧剧本的创作。可以说,它是中国戏剧原创园地中坚实的一块土地。上戏创作中心成立于2004年,每年都坚持推出自己的原创话剧作品,这其中包括翻译国外的剧本。创作中心将这些话剧原创作品以《上戏新剧本》的名目编辑出版,从始至今,已经出版53辑。在即将出版的第54辑中,收录了7个剧本,这些剧本大都被搬上过演出舞台,几乎全部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其中大部分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从已有的演出反馈情况来看,这些剧作大都有较好的基础,值得进一步推广,也值得在演出过程中进一步提炼、修改和提高。我想我们不指望这些作品一定要达到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但通过我们大家的持续努力,应该让艺术探索的通道明确起来,意识自觉起来,这样众人拾柴火焰高,慢慢地才有希望提升我们的话剧原创工作。
原创话剧从一开始就是与文学创作黏连在一起的,我的感觉,在今天的环境氛围中,我们不是要将原创话剧从文学世界中剥离出去,而是应该让更多有文学才华的作家、艺术家关注原创话剧,投身于原创话剧的创作、实践,这样或许会使话剧事业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是为序。
杨扬
2022年3月初春于上海戏剧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