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編輯推薦: |
◎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战略问题。2022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十九大报告中》39次提到“战略”,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47次提到“战略”。
◎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源于正确的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改革、建设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制定并实施了一个个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 从战略角度破解中国成功的密码和底层逻辑。本书从战略部署角度,以改革开放为样本,针对对外开放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具体分析这些战略决策提出的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是一部非常好的“四史”学习读本。
|
內容簡介: |
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本书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推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对外开放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些战略的部署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各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中国不断走向成功、永葆生机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支撑。
《中国为什么能》从战略部署的角度,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些重大战略的推出与实施,并对这些战略提出的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本书有助于读者从战略角度了解中国成功的密码,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沈传亮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第五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复兴文库》编委,出版《百年大党的17个关键词》《党史上的纪律和规矩》《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如何决策》《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等专著10部,发表文章100多篇。主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项。
|
目錄:
|
目 录
章 | 对外开放战略
一、实施“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
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二章 |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提出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 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明确提出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 依法治国方略
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背景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正式提出
三、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
第五章 | 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与国际背景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实施过程
三、正确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巨大成就
四、切实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局面
第六章 | 人才强国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与确立
三、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四、深刻认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七章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条件与背景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过程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斐然
四、深刻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八章 |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形成与确立
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 | 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过程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十章 | 健康中国战略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背景
二、健康中国战略的出台过程
三、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路径
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十一章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举措和成效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十二章 | 从新时期“三步走”到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历史脉络
二、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3
三、实施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中国为什么能在短短70多年就发生巨变,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为什么能在短短40多年内就发生凤凰涅槃,从保守闭塞走向改革开放,创造出令世界为之震撼的中国奇迹?中国人民为什么能迅速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富裕?这些问题只能到中国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才能寻觅到准确答案。中国有个团结有力的执政党,中国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都是中国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那么,中国共产党有什么法宝,能调动起中国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呢?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谋略,使得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呢?本书从战略部署的角度进行些许探讨。本书作者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战略(strategy)一词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战略正确与否关系一支部队,乃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1949年以来,中国取得成功并非一帆风顺,是在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后才取得的。总结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我们就会发现,战略思维至关重要。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回望过去4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登高望远,制定了对外开放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部署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各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中国走向成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支撑。本书对这些战略提出的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读者从战略角度发现中国何以成功。
本书共分十二章,沈传亮负责框架设计、全书统稿和章对外开放战略的写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邢浩博士负责撰写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圣强博士负责撰写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李秀军副教授撰写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肖鹏博士负责撰写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从“三步走”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团队研究能力受限,我们对新时代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没有专门进行介绍,对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战略部署也未述及。
通读此书,读者不仅会发现中国共产党有通过制定实施重大战略,推动中国发展的优良传统,了解很多重大战略的出台都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且还会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才保持了长期稳定状态下的发展。纵观世界,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几十年内坚持不懈地实施既定重大战略,尤其是人口众多、面积广袤的大国。这是中国为什么成功的重要因素。
推动中国继续走向成功,必须加强战略思维的养成,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前进道路上要增强战略思维,才能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这正是本书传递的讯息,也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一、实施“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
“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在中共中央文件里并没有明确概括,但对外开放的实践表明“引进来”为主的开放战略自1976 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有20 年左右时间。这个阶段, 中国着眼于用优惠政策引进外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 渠道主要是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地带,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存在和发展。
引进外资和技术的起步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中国就迈出了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步伐。1977 年3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国家计委向中央政治局提交了《关于1977 年国民经济计划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该提纲在批判“四人帮”关于经济的错误观点的同时,提出了“要不要新技术”的问题。7 月17 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今后8 年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计划,提出在第五个五年计划后三年和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除抓紧1973 年经批准的“四三方案”中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外,准备围绕长远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再进口一批成套设备、单机和技术专利。1977 年,中国签订了引进技术设备合同220 多项,成交金额30 多亿美元,其中有26 个大型成套项目,43 套综合采煤机组。
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华国锋作的《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报告中还提出要“努力学习国内和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加强技术交流,反对互相封锁的资产阶级恶劣作风”。会议上通过的《发展国民经济十年(1976—1985 年)规划的纲要》对引进规模进行了具体确定。5 月17 日,国务院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计划。7 月6 日至9 月9 日,召开了国务院务虚会。华国锋、李先念等人分别讲话十几次,主要讲了引进技术、外贸出口、发展农业工业等经济工作方面的一系列方针。会上,几位出访回国的领导人代表所在部门介绍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外发展经济的经验。国家计委提出了积极扩大出口,增加对外贸易口岸的建议;机械工业部提出了要把引进新技术同国内管理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的主张。谷牧则报告了带团考察西欧的情况,提出了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李先念在总结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引进资金技术的问题,指出“我们应有魄力、有能力利用他们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来加快我们的建设。我们决不能错过这个非常难得的时机。自力更生绝不是闭关自守,不学习国外的先进事物”。这次会议是“酝酿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国务院又接着召开了全国计划会议,会议提出要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进入国际市场上来。
1978 年10 月,邓小平次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开放”。在会见联邦德国新闻代表团时,邓小平提出:“你们问我们实行开放政策是否同过去的传统相违背。我们的做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 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 月11 日,李先念在会见外国客人时也明确表示:可以贷款买设备,或外商出资金、设备来建工厂,我们用产品偿还,还可以考虑合股经营工厂。可见,中共领导人已意识到对外开放的问题,并谋求积极举动加以实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12 月15 日,中国外贸部部长李强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重大转变。他说:“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上,还有两个禁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 只有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商业贷款。现在不是了。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12 月18 日,李强又在香港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介绍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接受外国货款、投资等问题,强调说,中国尊重国际上习惯的贸易做法,只要条件合适,我们现在可以考虑同意政府之间的贷款,政府之间与非政府之间的贷款,中国都可以接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即12 月25 日,中国政府公布了接受国外政府贷款和允许外商来华投资的利用外资政策。
1978 年这一年,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签订了22 个成套引进项目的合同。虽然在引进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但引进的项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如上海宝山钢铁厂成套设备的引进,使中国能学到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江西贵溪冶炼厂引进日本住友公司供应的“东予式”闪速炼铜炉等设备后,积极建设,后建成国内的铜冶炼厂。
设立经济特区,允许兴办三资企业,“引进来”的步伐加快迈出
设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迈出的实质性步伐,也是中国实施“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建立的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窗口。
1978 年4 月,国务院派出了由国家计委和外贸部有关人员组成的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对港澳地区作实地调查研究。考察组回京后,向中央写了《港澳经济考察报告》。报告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建成出口基地,力争三五年努力,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6 月3 日,华国锋听取了考察组的汇报并作出指示:“总的同意”,要求“说干就干,把它办起来”。10 月23 日,广东省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
1979 年4 月5 日至28 日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习仲勋、杨尚昆提出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责成广东、福建两省,就关于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问题进一步组织论证, 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后报中央审定。1979 年7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正式发出,决定特区先在深圳、珠海试办, 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要求两省“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 年5 月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试办“经济特区”。特区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吸引侨商、外商投资办厂,或同他们合办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8 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从此, “经济特区”由国家立法而正式诞生。经济特区设立后短期内就取得很大成绩。“截至1984 年底,4 个经济特区与外商签订的各种经济合作协议累积达4 千7 百多项,外商协议投资额达20 亿美元,已经实际利用的外资为8 亿4 千万美元。”
除创办经济特区外,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途径和形式还有改革外贸体制、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外国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1979 年9 月14 日,国务院批转8 月中旬召开的京、津、沪三市对外开放座谈会纪要,将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的外贸经营自主权扩大到京、津、沪三市。12 月,又把外贸经营自主权扩大到沿海沿长江各省,同时扩大地方经营进出口商品的范围,外贸部负责经营大宗的、重要的和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的进出口商品以及政府间贸易统一谈判和成交的商品,其他商品都下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进出口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迈开了积极稳妥地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步伐。1979 年至1982 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11.66 亿美元。 除吸收外商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直接投资创办外资企业之外,还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中长期贷款,开展补偿贸易、合作开发,兴办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三资企业成为实施“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形式。三资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鼓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来华投资,1979 年7 月1 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同年底,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起草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共十二大以后,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更趋完备。
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引进来”步伐加大
1984 年初,在赴深圳、珠海等地考察结束后,邓小平与胡耀邦等人谈话时有针对性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按照邓小平的讲话精神,3 月26 日至4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负责人及有关省区负责人座谈会,着重就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具体政策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5 月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城市实行市场化取向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后, 极大地激发了创造活力,经济社会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10 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就继续扩大开放作出部署。1985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迈出大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