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1、影响普鲁斯特至深的人,将巴黎业余的文艺爱好者转变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他精神的感召下,开始创作《追忆似水年华》。其中,献祭之灯、生命之灯、记忆之灯,对普鲁斯特的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2、一部通过建筑,探讨人文、思想、美学的经典巨著。《建筑的七盏明灯》是罗斯金的一部有关哥德式建筑的杰作,享誉英美艺术界,影响后代建筑及建筑美学深远,为好几代人评判艺术价值提供了标准。
3、建筑哲学的强力指标,对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他认为艺术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在探讨艺术问题的过程中,他总是密切注意社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认为艺术作品和人类各层面的文明息息相关,为二十世纪的很多建筑和设计提供了灵感。
4、新版新译,译者为浙江大学研究罗斯金的艺术史博士,保证专业性与文学性。
5、新锐设计师设计,附罗斯金建筑手绘十四幅。
|
內容簡介: |
1849年,罗斯金写下了《建筑的七盏明灯》。那是一个疯狂追求机械化的时代,工业量产、效率、速度,因着经济大家冲向了一个罗斯金眼中崩坏的世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斯金对哥德式建筑的追求和渴想便成了影响当时极深的想法。书中从不同的面向分析哥德式建筑,提出建筑的七盏明灯,包括奉献、真理、力量、美丽、生活、记忆与顺服。「献祭之灯」与「真实之灯」谈论建筑的生命力,来自建筑师、创作者、工匠建筑师、创作者、工匠的付出;「力量之灯」与「美感之灯」则自探讨建筑的美,一种来自心灵、精神层次的美;在「生命之灯」中,罗斯金认为作品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会将创作者、作品和用户关联在一起;「记忆之灯」与「遵从之灯」重新定义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如何传承。
|
關於作者: |
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为英国知名的艺术史家及思想家,一生著作无数,其艺评、随笔与社会理论皆影响维多利亚时期的思潮深远。主要的代表作《现代画家》、《威尼斯之石》、《建筑与绘画》、《建筑的七盏明灯》等书。他带给后世的影响极大,不仅限于他的同时代人,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罗斯金是极少数真正用心思考的人之一”;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二十世纪初就致力于翻译罗斯金的作品,将其引进法国;印度圣雄甘地则大量地引用他的社会理论。今天的英国仍保有以他为名的路及以他为名的大学。
|
目錄:
|
第一版序言(1849)/ 1
第二版序言(1855)/ 1
第三版序言(1880)/ 1
导 言 / 1
一、献祭之灯 / 1
二、真实之灯 / 34
三、力量之灯 / 95
四、美感之灯 / 144
五、生命之灯 / 215
六、记忆之灯 / 256
七、遵从之灯 / 289
附 录 / 311
译后记 / 332
|
內容試閱:
|
《建筑的七盏明灯》第一版序言(1849)
文/约翰?罗斯金
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来自第三卷《近代画家》 中部分章节的笔记稿。我曾准备将这本书的体例写得更为丰富一些,但考虑如果那样的话,书中所涉及理论的实践性将会因为出版的推迟被降低,实用性并不会因为内容的更加丰富而更强。书中所提到的每个案例都经过了我的切身观察,其中对建筑细节的一些描述,甚至对经验丰富的建筑师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书中一些建立在他们的建筑实践基础之上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只是在以教条的口吻谈论自己未曾实践过的艺术,而必须直面他们的质疑。同时,其中也有很多建筑案例,由于我对它们太过于熟悉,自身的感受也非常深刻,又难以保持沉默,所以激愤而言。虽然发表的言论不至于出现错误,但我也必须要正视这种由主观带来的偏见。我常常对那些不可能会产生欣赏,被建造出来,而我又比较欣赏,反而被破坏和忽视的建筑感到痛苦不堪。我也很难审慎思考哪些建筑原则被一部分人嘲笑,而在另外一部分人那里,却指导了他们的设计原则。我一直都不注重修正我所陈述过的建筑原则,因为在那些被我们反对和不确定的建筑体系中,尽管可能有很多错误的观点,但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就像那些生长在沙滩上的杂草依然有它自身的作用一样。
然而,由于书中的插图制作得太过于仓促,甚至个别还有一些瑕疵,我必须向读者道歉。主要因为手中有太多更为重要的正文内容需要思考,并且我对于这些插图的希望仅仅是可以通过它们来佐证我在书中阐述的观点,但有的插图甚至连这么微小的目标都无法完全实现。文本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先于插图完成的,有时我在稚拙地阐述崇高或者优美时,所附插图展现出的内涵却低劣如墨团。如果读者在观看这些粗糙的插图时,将赞扬赋予插图中的建筑本身,而不是我的拙劣绘制,我将不胜感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