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作者是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专职心理治疗师,本书汇集了作者运用家庭疗法治疗37个具有不同身心问题的孩子的真实案例,通过对一个个案例中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甚至一些隐藏细节的敏锐发现和剖析,展现了每位“熊孩子”症状背后深层次的家庭因素,如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缺失、纠缠、边界不清,糟糕的夫妻关系等,是如何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帮助家庭学会重新审视关系,反思自我,从而改变相处模式,恢复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还为家庭治疗师如何更好地做家庭治疗提供了具体指导。
|
關於作者: |
葛毅,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16-017),注册督导师候选人(DH-004),中德第四期家庭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德第二期系统式督导师培训项目学员,中国心理学会第五期注册督导师培训项目学员,国际家庭治疗大师李维榕亲传弟子(自2015年至今,定期接受其家庭治疗督导),临床工作以心理动力学治疗和家庭治疗为主,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理健康工作已经纳入我国政府的发展纲要。社会进步,前提是家庭稳定幸福,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幸福,往往和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密切相关。作为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我深刻领悟到家庭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联系。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有近2000位住院患者,其中有两个儿童青少年开放病房,病房里这些罹患心理疾病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饱受痛苦的折磨;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也看到了一幕幕亲子之间的心理剧。
这些心理剧看上去有时是话剧,有时是悲剧,有时是闹剧。可是,如果你用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有个特点: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
当然,也不是所有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有一个消失的父亲和一个焦虑的母亲,可是孩子的心理状态确实与父母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也和父母的婚姻质量、家庭的互动模式有很大关联。具体关联是什么,恰恰是本书将要为你解答的。
作为一个医院管理者,我为我们医院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团队而骄傲,除了医护人员,我们还有十位优秀的全职心理治疗师和十几位兼职心理治疗师,他们共同为社会心理健康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爱心。
本书作者葛老师是我们医院心理治疗师团队中的优秀成员,她执着追求专业进步,醉心于临床工作,难能可贵的是善于用文字表达临床所思所感。感谢她的勤奋和才思,于是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
本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通过一个个临床小故事,帮助大家从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去解读失控的孩子背后的家庭故事。我们将看到孩子的心理症状是如何与家庭关系一脉相连的,孩子的情绪是如何与父母的情绪、行为莫名捆绑的。
我相信如果你熟读本书,你将会对无法无天的“熊孩子”有不一样的理解。至少可以理解“熊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是不良家庭互动模式的“受害者”,而不是无法无天的小魔怪,而且他们往往是忠心于家庭的孩子。
好女人好三代,而好女人背后一定有个好男人,为了孩子,我们需要首先做一个好女人、好男人,更重要的是做一对好父母。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我不仅是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而且也是一位母亲、一个妻子。希望你能够从这些临床心理治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家庭故事里获益,一起做好父母。
沈棫华,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
拒学小小孩
初见这家人,我吓了一跳,满屋子都是乌泱乌泱的人。
因为这个不要去学前班的小宝贝,全家总动员,不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连姑姑都出动了。
临时的变故,让我赶紧把治疗地点换到会议室。不然,原计划的治疗室哪里装得下这么多人。
我一边暗自庆幸,一边跟他们打招呼。
我很快就弄清楚了,这是个三代六口同居的大家庭,安排家庭治疗的医生说要求全家人来,他们就一个不落的都来了。
这么多人全体出动,其实不太容易,得有多大的动力才能够让人员这么统一啊!
做家庭治疗,需要对家庭及其成员好奇。
面对这个三世同堂的家庭,我首先考虑他们的来访动力。
其次考虑的是家庭规则,他们的家庭内部是否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规则,就是成员之间需要互相支持和保护呢?
如果有的话,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得好吗?过得怎么样呢?
当然,来访家庭不会轻易呈现他们家的结构模式,他们带来的常常是困惑和混乱,需要家庭治疗师根据现场发生的事情和对话,进行探索。
好在,心理治疗常常开始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首次会面之前。
从家庭为何决定来访、谁决定来、谁不要来、怎么商量,一直到这个家庭走进治疗室:
怎么走进来?怎么安排座位?谁跟谁坐在一起?谁不要跟谁坐得近,甚至坐姿、谁先讲话、谁听、谁不听等,都显示了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
尤其要关注无意识的非言语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比他们的诉说更直观和丰富,治疗师需要通过观察这些信息,从而获得一些相关资料。
这个家庭是这样坐的,爷爷、奶奶和姑姑占据一方,爸爸、妈妈和五岁的女儿坐在另一边。
有意思的是,两代家庭的座位安排如出一辙,都是女儿坐在父母中间。
我开始思考:
他们的家庭关系是否存在代际传承,上一代的关系模式会被下一辈复制吗?
或者家庭规则就是孩子至上吗?
孩子是否需要保护父母,因为父母需要孩子来缓冲他们之间的
张力?
可是,家庭治疗师也要谨记,你的判断和观察,不可以强塞给家庭。
因为后现代的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差异性,认为每个人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方式都不一样,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总是有着各自的局限。
我就带着疑问,和家庭开始了探索之旅。
在简单的互相介绍之后,奶奶急不可待地说:“小孙女不愿意去学校,都两个多月了。”
妈妈也着急,抢着补充了一些情况。
爷爷和爸爸跟着点头,倒是五岁的女孩对我们的谈话有兴趣,东张西望不断插嘴,忙着跟妈妈赌气说:“就不要上学。”也不忘抢答我的问题:“因为学校
不好玩,家里才好玩。”
有趣的是,所有人的注意力马上转向孩子,妈妈急了:“不上学哪行呢?要上学哦!”
奶奶忙着教育:“坐好!”
爷爷冲孩子摇头,爸爸虽然不动声色,可望向孩子的目光透着焦虑。
姑姑也一会儿着急地望着孩子,一会儿期盼地看着我。
这家人的互动特点是:他们很容易被孩子吸引。
难怪当我问家里谁关注孩子时,连女孩都跳出来说:“爸爸对我好,奶奶第二,姑姑第三,爷爷第四!”
做动力学心理治疗,需要从来访者的字里行间听到情感,并且以情感作为探讨对象和方向做进一步的探索。
合格的家庭治疗师,恰恰不能在情感之中太过纠缠,而是要发展出一种类似“关系妄想”的能力。
即总是能够从家庭的谈话里,听出人际关系,能在家庭给你的不同问句或答案里,顺着探讨关系的方向,将问话进行下去。
比如说,我会思考女孩的话,提出和家庭关系这一方向有关的问句去探讨:
为什么爸爸?
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不一致?
为什么姑姑比妈妈更照顾孩子?
其他人怎么看妈妈?
他们怎么分配管教孩子的任务?
谁支持,谁反对这个说法?他们怎么评价?
顺着这个方向,他们谈到了更多的管教孩子的细节。
原来,妈妈每次管孩子,总是大喊大叫,其他人就会出面干涉,哄孩子,劝妈妈。
可是,换一个人跟孩子去谈,孩子也不服从。
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会哭闹不休,爸爸就马上保护女儿,生怕女儿受委屈。
难怪,这是个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
可是,过度关注孩子,只会让她爬到全家人的头上,变成无法无天的“熊孩子”。
妈妈埋怨起丈夫:“他什么都依着女儿,女儿要什么就买什么,就差给她买
天上的星星了。”
姑姑觉得孩子的问题是全家人太宠造成的,可是妈妈的教育也有问题,因
为妈妈对孩子没耐心,习惯大吼大叫。
家庭中一般不缺乏明白人,他们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往往头头是道,切中要害。
可是,如果家庭成员都能听从明白人的建议,岂不是万事大吉,何必到医院来呢?
所谓家庭治疗,就是调动成员的资源,让他们看到互动模式,他们是怎么样相互配合的,维持出心理疾病,他们为什么又会对其他人的解决方案避而不谈。
一般而言,只有家庭成员互相不能配合,才会让“熊孩子”钻空子,造成谁也
没法管教她的局面。
我决定继续探讨他们的关系:
你们都觉得妈妈没耐心吗?
为什么你不相信她能管好自己的女儿呢?
为什么明明是孩子不上学,结果却指责妈妈的教育方式?
其他人怎么看?
有意思的是,爸爸不说话,妈妈很无奈。
奶奶赶紧救场说:“孩子从生下来就是我一手带大,睡觉也是和我一起。”
奶奶的回答,让我对家庭关系有了新的好奇,我开始了第二步的探讨——
家庭的代际层级。
也就是说,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有没有清楚的界限,是否分工明确,从而保持足够的空间。
否则,代际层级混乱,就会造成父辈和子辈之间的纠缠不休,谁也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那么,这个家庭里,谁更掌控全局呢?
父母有没有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还是祖父母越俎代庖?
谁安排的呢?
我决定问清楚,为什么爷爷奶奶放不下对孩子的教养。
谁知道爷爷奶奶大吐苦水:“我们也想回老家,让他们小两口自己带孩子,可是儿子不同意!”
姑姑也沮丧地表示:“我在家就像个保姆,因为我心疼我妈妈又带孩子又做饭,很辛苦,所以就会帮着带孩子。”
就连孩子也嚷嚷起来:“爸爸一天到晚玩手机,妈妈也是,他们都不陪我玩!”
家庭就是这么奇怪,总存在互补的原则。
有不愿照顾小孩的父母,就有愿意帮忙的爷爷奶奶,或者说有特别能干的爷爷奶奶,就有万事不费神的爸爸妈妈。
有一个古灵精怪小大人似的孩子,就有逃避养育责任的父母。
反之,孩子必须表现得像个孩子,父母才可以行使父母的权利和职责。
一阴一阳谓之道,互补的家庭,会获得一种家庭关系的平衡。
果然,这个家庭的女孩不上学是有功能的。
我对爸爸说:“这么说来,你要感谢女儿的不上学啊,成功地帮你留住了父母。”
关键时刻,又是孩子来解围:“因为我很可爱啊!”然后,孩子讲了一堆家里发生的事情。
全家人都很开心,望着孩子一个劲地夸,觉得孩子果然聪明,像个小大人似的。
可是,有小大人似的孩子,就有孩子气的父母。
一般而言,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身兼数职,既是孩子,又是父母。
根据性别来区分,又可以分为女人帮、男人帮。
当然也可以按照在家庭中的主要功能,比如洗衣做饭、工作养家等,来确定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
根据每个人的身份、性别、功能分工,家庭成员之间就形成了无形的界限。
界限的功能就是帮助家庭成员各安其位,做好自己应做的,而不互相影响,
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独立发展。
要想帮助这个家庭,需要让他们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僵化,可能会剥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可是,如果边界太模糊,也会造成家庭过分以孩子为中心,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我只好继续说:“五岁的孩子需要有五岁的智慧,不可以学做小大人,不要讲大人才讲的话,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影响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学校生活。”
当然,面对这么可爱的孩子,要想不搭理她实在有点难。
而且孩子的帮腔提供了很多家庭细节,让我迅速理清了家庭关系。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家庭,我却尽量不去直接回应孩子,不跟她直接对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