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松江地区五位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陆机、陶宗仪、徐阶、董其昌、侯绍裘创作的五个话剧剧本,通过情景设置与戏剧冲突的张开,刻画了具有不同性格与行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主人公在面对现实困境、强权压迫、艺术追求、生死关头等不同历史情境下的求索与抉择,彰显了松江地区深厚久远的人文精神与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
★本书所收剧本中,《徐阶》为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董其昌》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获第35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侯绍裘》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陆机》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内容是围绕松江五位历史文化名人陆机、陶宗仪、徐阶、董其昌、侯绍裘创作的五个话剧剧本。《陆机》主要描写陆机西晋时陷入司马氏之争,后兵败被杀的悲剧结局,赞扬了人物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表现了封建社会有志之士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历史困境。《陶宗仪》主要描写志在隐居的陶宗仪接到朝廷征召,再三权衡之后决定带领学生应召,让自己的人生哲学去接受实践挑战的心路历程。《徐阶》主要描写徐阶在朝为官时的历史功绩,以及晚年因教子不严反受其殃的历史教训,阐明了提倡“法治”的重要性。《董其昌》主要描写一代艺术宗师董其昌晚年自我超越、想于“南北宗”之后再行突破前后的故事。《侯绍裘》以松江革命先烈、早期共产党人侯绍裘在南洋公学读书时的经历为主要内容,表现了革命志士意志坚定、奋不顾身、无私为公的优良品质,以及选择共产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本书展现了这五位松江历史文化名人在各自人生道路上的求索与追问,彰显了松江地区深厚博大的人文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
關於作者: |
肖留,女,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有《吃蘑菇的机器小人儿》《朱三皮》等作品,另出版学术专著多部。陆军,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文华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剧文学分支主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著述逾500万字。200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陆军文集》(8卷),迄今已有个人著作13种、主编图书30余种。
|
目錄:
|
目 录
总序/陆 军
序/陆 军
陆 机
《陆机》创作谈:陆机的命运之“机”
陶宗仪
《陶宗仪》创作谈:当陶宗仪遇上朱元璋
徐 阶
《徐阶》创作谈:徐阶、海瑞、张居正与
严嵩的众生相
董其昌
《董其昌》创作谈:谁是董其昌及历史的可能
侯绍裘
《侯绍裘》创作谈:我们今天如何写先烈
———话剧《侯绍裘》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逻辑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
陆 军
我的家乡松江,旧称“华亭”,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作为名副其实的“上海之根”,提到这块地方,人们首先想到的,除了九峰三泖、“衣被天下”,一定是一连串震古烁今的名字:陆机、陆云、张翰、杨维桢、陶宗仪、徐阶、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完淳、张照、侯绍裘……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出很多,而且其中大多数人,人们或许早在小说、散文、影视剧以及其他的文艺载体中领略过其风采了。不过,搬上戏剧舞台,以话剧的形式展现他们举手投足的神采风姿、一颦一笑的伊人当年,恐怕还是次。
因为命运老人的安排,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与戏剧创作沾上了一点边,后来又有幸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接受正规的学院派戏剧教育,毕业至今一直以戏剧为业。在从事戏剧辅导、戏剧教学与戏剧研究的同时,也一直坚持业余戏剧创作,并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题材先后创作了《定心丸》、《瓜园曲》、《竹园曲》、《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一名《桃园曲》)、《母亲》、《夏天的记忆》等几十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从政的朋友建议我,能否写写松江的历史名人。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我自知读书甚少,历史知识浅薄,恐怕难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思来想去,决定邀请一位懂历史、懂戏剧的朋友来合作。于是,我选择了肖留教授。肖留原先是儿童文学作家,我与她在我近二十年前组织的一次戏剧征稿活动中相识,当时就深为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把握文字节奏的能力所折服,遂推荐她拜著名戏曲学者宋光祖教授为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肖留就读期间,光祖教授为了让他的弟子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上都有所建树,嘱咐我与肖留一起切磋戏剧创作的要义,这样说来肖留也算是我的“半个学生”了。肖留虽是“半路出家”,但她极有慧根,很快就克服了从“外行”到“内行”的种种障碍,努力尝试着摆脱固有的文学思维,并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创作姿态。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实践中,她的戏剧思维日益完善,但也时时会有“逾矩”之处,好在这种逾矩终收伏在戏剧叙事的大框架之下,化作文本内的历史哲思,以及在形式上对戏剧创作定式的突破,久而久之,成为其创作上的一大特色。
说到历史哲思与形式创新,这正是我作为一名编剧学的老师、一个剧坛的老
兵对学院派戏剧的探索初心。当然,形式创新与历史哲思必须互为表里:没有形式创新,历史哲思难以焕发新意;没有历史哲思,形式创新则有新无根,显得轻浮且哗众取宠。而本书所选剧本,事实上就是践习这一创作原则的些许收获,在此不妨一一道出创作过程中的若干思索,或许能对愿意阅读这些剧本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陆机》力图书写才华之士在封建专制下的历史困境,陆机,何者为“机”?人生有限而机遇难得,倘若生非其时,是隐逸终老呢,还是迎着不可知的命运毅然前行?倘若与命运的碰撞终一事无成、声名俱毁,这种徒劳无功的选择究竟是否值得,又或者是别无选择呢……我们多么希望伟大的诗人能停下他的脚步啊!然而,当他真正停下时,我们又会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又会感到失望!为了表达这一哲思,剧作文本中增加了能够预知未来的一黑一白两只仙鹤,它们像观众一样殷殷切嘱,希望所喜爱的诗人能化险为夷、抽身而退、珍重人生,而“陆机们”却“执迷不悟”地迎着人生走上前去,因为一个有志家国的知识分子,谁也不甘心仅仅是“独善其身”!更何况命运安排的前程看上去如此诱人呢!
比陆机晚了一千年、生活在元末明初的陶宗仪,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挑战。在《陶宗仪》中,他甘心隐逸,以教书授徒为人生目标。可是,一心要网罗天下人才、为政酷虐的明太祖朱元璋却坚持要他应召做官。陶宗仪时年已近七十,人生来日无多,而且他的老友刘基、宋濂,夫人的表哥王蒙,皆因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或被贬,或被抄家,或下狱而死。在这种情况下,陶宗仪该应召还是逃遁,看起来是不难做出选择的事。然而,陶宗仪不光是个隐士,也是个师者,负有“传道”“解惑”的人生使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哲学,没有经过社会的“毒打”历练,毕竟是空洞虚无的,所以,这位仁者没有逃遁,而是选择应召,勇敢地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道德哲学。对这部作品我们没有追求太多的形式创新,更多地遵循了时空集中的三幕剧形式,以体现封闭式结构给人物带来的情境压迫。
徐阶这一人物生活在大明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徐阶》中,他的前半生斗严嵩、拯朝政,大半时间活得谨小慎微,宏图稍一大展,即告老还乡,可谓是明哲保身的高手了。难得的是,他在百难之中培养了张居正这样的改革派,替倾颓的大明王朝增加了一缕希望。然而告老还乡之后,徐阶的声名却被儿子的贪横不法毁于一旦,重蹈了政敌严嵩的覆辙。这种结局颇令人反思,也愈发唤起人们对法治世界的渴望———如果海瑞们能早一些把徐阶之子绳之以法,又何必等到抄家流放呢?在剧作形式上,这部作品采用了一种“叙述”的结构,将历史上有过交集的人物同置一台,“鬼魂”的出场超脱了历史真人的桎梏,叙述话语的存在有助于时空的转变、情节的描述,形成一种流转自如、张弛有度、集中与开放为一体的艺术空间。
董其昌生活的年代比徐阶更晚一些,是以上诸人中长寿的。《董其昌》中,在看到徐阶、张居正等人家破人亡、人亡政息的结局,见识了明末党争、宫廷内斗的腥风血雨之后,这位香光居士寄情于翰墨之间,生活得颇为优游自得、进退从容;可他晚年却闹出“民抄董宦”的丑闻,致使声名扫地。看来,这位香光居士到底未能逃脱命运的作弄。我们写董其昌,在刻画他在绘事上精益求精之时,并不否认历史对他的两面评价,同时这种评价的认知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民”是“饥民”和“流民”,这正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士大夫沉浸于个人世界、不问世事间接造成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蝴蝶效应之下,“董其昌们”放弃了对社会、对人民应有的“教化”职责,也就等于将自己的人生置于不可控的命运之中。“民抄董宦”是对所有想要抽离世事、独善其身的知识阶层的严重警告,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认知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应该也有些启迪意义。剧作在形式上采取以董其昌的视角观察世象,勾连关系,将其意识流叠现在舞台上,正是为了回应人们对其的多重认知,给予人物剖析自我、发展认知的机会。
收入本书的后一个剧本是《侯绍裘》。侯绍裘牺牲的时候只有三十一岁,是以上诸人当中生命短的,按今天的标准完完全全是个青年,是一颗遽然而逝的流星。既然是青年,他的处世便不会像前面所述的人士那般瞻前顾后、三思而行。而且他所生活的1896年至1927年,正值中国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新青年们呼喊着打倒旧有的传统,可旧有的传统影响依旧很深,新的世界只是个遥不可及的诱人幻影。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充斥着他们的耳目,亲人的劝慰、师长的诱导、同伴的激励……究竟何去何从?受到旧文化耳濡目染的侯绍裘面临的困惑可想而知。所幸他是一往无前的青年,有兼听则明的虚怀若谷,以及并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成为松江早的共产党员。剧本采用了叙述层与故事层并行的结构模式。在叙述层中,侯绍裘穿梭在1927年与2021年之间,展示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腥风血雨,人们在2021年对烈士的质询与回应;而在故事层中,讲述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上下求索、走向共产主义的历程,以及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希望以这种艺术结构形式,建立历史与时代的联系,唤起人们对“为什么读书”的思考与共鸣。
必须承认,在每篇三万字左右的篇幅内,去写尽历史人物的一生,是极为困难和富有挑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肃地对待每位历史人物,给予他们足够的尊敬,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一生,去理解他们历史选择的前因后果,而不是移花就木、妄加揣测,更不可因为历史人物的个别缺点,就因噎废食、因人废言。“人非完人,孰能无过”,如果必先对人物做“完美鉴定”然后写作,恐怕历史上可写之人将少之又少,恐怕也没有哪个部门做此类“完美鉴定”。人们喜爱、尊敬历史人物的,正是他们的瑕不掩瑜的优点,给予后代启迪的历史功绩,而不是他们身上某些不可取的缺点与过失。如果要求所写人物必须是“完人”,那是一种庸俗且肤浅的文艺观,这种“题材决定论”“人物决定论”是极其危险和狭隘的,也脱离了艺术批评的范畴,是必须要严加摒弃的。
从陆机、陶宗仪、徐阶、董其昌等传统知识分子,再到共产党人侯绍裘,人物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或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样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松江这块土地上,人们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从来没有消退过,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也一直存在着,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脊梁所在!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有一件事必须交代清楚,这本集子里的每一部剧作都由肖留教授执笔完成。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担任她的创作参谋,忝列编剧之一,实在有些惶恐。而那些历史人物的选择以及后能一一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则要归功于我家乡的父母官,归功于“科创、人文、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松江建设的伟大事业!
2021年9月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