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地质灾害的强度和频度也有所增加,滑坡是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之一。降雨是滑坡产生的重要因素,本书重点研究了深圳地区的典型边坡,研究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降雨入渗的水文过程和变形破坏过程,不仅对滑坡的形成、致灾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正在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和治理工作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介绍边坡地质灾害产生的机理和成因,重点分析了降雨作用下滑坡过程中的水文响应过程、岩土体变形特征和变形机理,选取深圳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类边坡(填土边坡、土-岩混合边坡、挡土墙边坡)为实例,通过现场监测、室内外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模拟等分析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探讨边坡失稳(滑坡)的水文作用机理及破坏过程,建立了揭示滑坡灾害产生和形成机理的岩土本构模型,得出了在降雨过程中边坡内部水文响应与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相互关系。
本书可供土木、地质、水利水电、冶金、铁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拓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有益参考。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滑坡的致灾因素分析1
1.2研究进展2
1.2.1降雨条件下边坡水文响应的影响因素2
1.2.2边坡水文作用过程研究6
1.2.3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变形与破坏机理8
1.2.4斜坡类灾害监测技术11
1.3深圳市地质环境背景与斜坡类灾害特征18
1.3.1深圳市地质环境条件18
1.3.2深圳市斜坡灾害特征22
第2章羊宝地填土边坡
2.1引言28
2.2羊宝地填土滑坡概况29
2.2.1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29
2.2.2滑坡特征31
2.3填土边坡水文响应34
2.3.1监测方案与实施34
2.3.2监测数据分析38
2.3.3水文地质概化模型52
2.4填土的工程特性及滑坡的形成机理53
2.4.1概述53
2.4.2填土的基本物理性质53
2.4.3填土的水理特性55
2.4.4填土的力学性质55
2.4.5滑坡形成机理66
2.5滑坡水文响应过程模拟67
2.5.1概述67
2.5.2计算模型67
2.5.3降雨条件下瞬态渗流模拟结果分析74
2.5.4滑坡启动滞后性机理82
2.6滑坡启动过程模拟83
2.6.1计算模型83
2.6.2模拟结果分析89
2.6.3滑坡启动过程分析94
2.7滑坡运动过程模拟94
2.7.1概述94
2.7.2颗粒流基本理论95
2.7.3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99
2.7.4模拟过程104
2.7.5模拟结果分析105
2.8羊宝地滑坡滑后坡体稳定性计算分析111
2.8.1滑坡主滑剖面112
2.8.2滑坡右侧剖面117
第3章大龙山土岩混合边坡
3.1引言121
3.2大龙山边坡工程地质特征122
3.2.1工程概况122
3.2.2边坡变形特征124
3.2.3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127
3.3边坡水文过程与变形监测133
3.3.1监测方案133
3.3.2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136
3.3.3监测数据分析137
3.4边坡水文过程模拟160
3.4.1概述160
3.4.2水文地质概化模型160
3.4.3控制方程160
3.4.4三维计算模型161
3.4.5水文过程模拟分析165
3.5降雨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171
3.5.1FLAC计算原理171
3.5.2强度折减法174
3.5.3非饱和土强度理论175
3.5.4降雨情况下大龙山边坡稳定性模拟178
3.5.5模拟结果分析181
3.5.6边坡变形机制分析189
第4章赖屋山挡墙填土边坡
4.1引言190
4.1.1挡墙破坏形式190
4.1.2主要研究内容192
4.2赖屋山挡墙填土边坡概况193
4.2.1地理位置193
4.2.2赖屋山挡墙填土边坡193
4.2.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95
4.2.4研究区填土物理性质196
4.3监测仪器布置及监测数据分析198
4.3.1监测项目及其作用198
4.3.2监测仪器布置199
4.3.3监测数据分析205
4.3.4边坡变形机制分析216
4.4降雨水文响应过程模拟218
4.4.1计算模型218
4.4.2模拟结果分析222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地质灾害是一种普遍的地表地质作用过程或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环境的加速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严重地威胁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中国是一个滑坡频发的国家,特别是降雨滑坡,占到了总滑坡数的90%左右。每年雨季,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受滑坡威胁严重,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居高不下。如何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
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模式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斜坡类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主要与降雨周期密切相关,斜坡类地质灾害活动时间相对降雨过程多具滞后性。降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斜坡所处的地质环境、降雨入渗路径及边坡的水文响应过程等十分复杂,明确斜坡水文响应的影响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式,有助于分析不同降雨模式下斜坡瞬态渗流场的时空变化及其导致的斜坡应力状态与强度的变化,是斜坡变形稳定分析的前提条件。
为了研究边坡地质灾害产生的机理和成因,分析降雨作用下滑坡过程中的水文响应过程、岩土体变形特征和变形机理,本书选取深圳典型的三类边坡为实例(填土边坡——羊宝地填土边坡、土岩混合边坡——大龙山土岩混合边坡、挡土墙边坡——赖屋山挡墙填土边坡),通过现场监测、室内外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模拟等分析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研究降雨条件下填土边坡的饱和非饱和水文响应过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依据降雨条件下填土边坡的破坏条件及应力路径试验,从填土应力应变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填土滑坡机理;研究填土边坡的水文响应阶段、破坏启动阶段及运动堆积阶段的特点;对边坡水文响应过程与变形破坏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降雨量、孔隙水压力、体积含水率及边坡变形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各监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原位密度试验、现场渗透试验、室内物理性质试验和室内大直径直剪试验等),为边坡水文响应过程和变形机制研究提供必要的参数。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和手段的分析,对边坡(滑坡)的水文作用机理及破坏过程进行探讨,建立了揭示滑坡灾害产生和形成机理的岩土本构模型,得出了在降雨过程中边坡内部水文响应与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相互关系,为滑坡治理及风险分析奠定基础。
本书共分4章,第1章绪论,第2章羊宝地填土边坡,第3章大龙山土岩混合边坡,第4章赖屋山挡墙填土边坡。本书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如下:
(1)填土边坡静态液化是个随边坡应力状态调整、剪应力集中区产生转移、液化区不断扩展的过程。填土边坡静态液化后,运动初始阶段,速率在空间上有渐进发展的趋势;运动过程中,具有黏滞流的特征。
(2)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得出:降雨使斜坡岩土体的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体内部基质吸力下降,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发生变形破坏,与地下水的波动无直接联系。
(3)通过水文过程模拟得出:边坡体内的渗流场是饱和渗流与非饱和渗流共同作用的结果。降雨初始,坡面入渗能力大,渗流矢量线垂直坡面,后逐渐变为平行于坡面;坡体内部水流方向主要沿强风化岩和中风化岩的层面向坡下方渗透。受周期性变化的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地下水位也呈周期性变化,对降雨过程具滞后效应。
(4)通过三维饱和非饱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随降雨时间和强度的变化,安全系数值逐渐减小;安全系数值减小的快慢与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从自然状态(FOS=1.89)到饱和状态(FOS=0.98),边坡经历了从稳定状态到不稳定状态的过程;数值模拟中剪应变增量带和塑性区贯通的范围以及变形的部位,准确地重现了现场实际发生的变形特征。
(5)浅层填土的基质吸力与体积含水率对降雨响应明显,具体表现为浅层土体基质吸力随着降雨入渗量增加而减少,体积含水率增加;基质吸力和体积含水率对降雨响应的快慢因埋深差异而不同,埋深越大,基质吸力和体积含水率对降雨响应滞后延时越长。从基质吸力和体积含水率的监测剖面得出,填土强度受降雨影响较大,降雨入渗增加,降低了土中基质吸力,进而降低填土的抗剪强度。
(6)深部变形监测表明边坡潜在滑动带深度位于9~11m。受降雨影响,表层填土(3m以内)的位移量也在缓慢增加。对于较弱的降雨,深部变形响应较滞后,有时会滞后10d以上;而当强降雨入渗时,潜在滑动带土体响应速度加快。
(7)挡墙填土边坡的变形机制是潜在滑动带上下土体沿着滑动带发生剪切变形,结合地下水位监测变化,变形主要是由于基质吸力降低造成填土抗剪强度减小所致。
(8)通过模拟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的非饱和饱和渗流数据的分析,表明浅层填土基质吸力与体积含水率对强降雨入渗响应趋势与监测结果一致。
(9)从边坡变形与降雨量的关系来看,旱季变形滞后降雨明显,雨季变形滞后降雨的时间大幅度减少。
本书的编写团队如下:唐伟雄、廖化荣、汪文富、蔡衍钻、汪磊、卫敏、韩伟良、吴志斌、齐明柱、王明龙、雷呈斌、彭扬义、曾江波、耿雪峰、周军要、肖林超、潘黎明,其中廖化荣负责全书统稿,其他作者编写了部分章节并对本书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本书得以完成,除了要感谢各位作者及诸多专家提供的宝贵建议与支持外,还得到了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19] 1143)和贵州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项目编号:XJGC20190914)的资助。本研究由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委托深圳市房地产估价中心发起,由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在此,对共同参与单位的各位领导及参与人员为本研究项目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瑕疵、疏漏、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获取相关图件可与编者联系,邮箱:76133246@qqcom。
编者2021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