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欧文·辛格的父母从奥匈帝国移民美国后在科尼岛开了家杂货铺。电影也是杂货铺,也是游乐场。辛格的《电影哲学:爱与神话》妙用艺格敷词,让我们看到种种神话原型的电影变体,将复数的爱的多元、暧昧、无解以及蕴于其中创造性充分展演。用心的读者会发现,他重现了电影角色上升或下降的场面调度,营造出本书一个潜在的深层结构,即人类的沉沦与超越。当然了,这部书也是一份与众不同的迷影片单。辛格曾说:“生命的意义......不是早就在那等着我们发现的东西......我们寻找的其实是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的创造模式。”理解神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无论如何,我们仍要爱电影,爱人,爱这个世界
|
內容簡介: |
《电影哲学:爱与神话》是欧文·辛格后一部电影著作,延续了他长期对爱、对电影的哲学思考。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一方面与古典哲学、精神分析、现象学,尤其是结构主义神话学等哲学思想开展对话,是美国哲学吸收、利用欧陆哲学的一次记录;另一方面从综合艺术的角度,比较分析各种艺术的美学特征,代表了早期跨媒介研究的尝试与成果。欧文将神话归为三类,即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理想神话,他结合电影史论,重点讨论其中的两性关系神话,认为这些神话借助电影视听语言呈现出的生活世界,不断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爱情价值观念。无论是艺术学/哲学的研习者,还是那些总是对生命充满深沉的好奇的人,一定会从这本书收获有益的启发。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欧文?辛格(Irving Singer, 1925-2015),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其电影著作有《电影哲学:爱与神话》《现实的转化:电影的内涵与技术》《三位电影哲学家:希区柯克、威尔斯、雷诺阿》《电影哲学家:反思英格玛·伯格曼的创造力》。
译者简介:
张侃侃,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后,现任教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主要从事电影理论研究。
|
目錄:
|
前言
导论:神话与电影的哲学维度
章 《淑女伊芙》
第二章 皮格马利翁变体
第三章 《女继承人》与《华盛顿广场》
第四章 谷克多:以电影写就的神话诗歌
第五章 库布里克与费里尼的神话书写
注释
索引
|
內容試閱:
|
这本书乃是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多年来教授电影积累的思考与写作,我把这些课程一并列在了哲学教学大纲和文学与比较媒介研究大纲里面。这项工作反映出我试图探索电影批评家经常忽略的意义层面——电影分析者有时会屈从于技术细节的研究。我所做的探索包括1940年代早期的神经质喜剧以及二十世纪后几年的另一种叙事片。由于我的任务不是梳理历史,我觉得可以让各章独立,不再试着以任何因果或时间的模式将其串联。导论说明了它们的总体意图,此外我就再说一句:由于我所有的书写实践都直接源自我的个人经验,也因为这些经验在时间与个人的成长中不断变化,我发现每当为一本书作结时,我都感到如果这会儿重新来过,它会很不一样,或许更好。这篇前言没有的终点,我写的其他东西也一样。在这本书中也没有终章,因为我相信类似的后续研究或将到来。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的写作方式有个优点,在于它排除了作者对客观性的刚愎自用。我很少只是搬出一整套对我来说重要的洞见和观点,而剔除我身为一个忠实而有经验的读者所作的反馈。我请一起参与进来的朋友,以读者的身份品鉴自己的经验,无论这经验是否或多么地与我的不一致。如果我不能激发这种彼此间愉快的交流,我说的话将大打折扣。但话也不能说绝了,因为对于我来说,写作的过程至少精进了生命,带来了诸多快乐。
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孙女娜米?美?辛格,希望有一天她会像我一样爱上电影。若如此,我得向她道谢,我也要向在反复推敲书稿时慷慨地予我帮助鼓励的朋友们(有些人的名字会在注释中出现)说一声谢谢。
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