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太阳系中心】
对于人类来说,从对行星的观察到建立一个与它们相关的智能模型,研究它们的运行模式、与地球之间的联系如何,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进步。人们需要夜以继日地观测天空中移动的点,同时计算星体从初的观测位置开始移动,然后回转至初始点究竟需要多久,以此来搭建起整套体系。事实上,早的天文学记录距今已经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595年到公元前1157年制造的巴比伦泥板上就记载了金星为期21年的运行周期。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已经成了观测与计算行星位置的专家,这样的技术也有利于他们研究占星术,他们对于行星的观测对日后天文学家的研究大有裨益。据记载,希腊人首次模拟了太阳系的行星运转,不过在当时他们的学说有两个版本:个版本将地球放在太阳系的中心,第二个将太阳放在太阳系的中心。不过仅仅通过当时的观测结果来看,人们没办法分辨出哪种学说是正确的,因为两种模型从地球的角度来说没什么差别。
知名的地心说模型初是由公元前4世纪的知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随后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又在公元前2世纪促进了地心说的发展。这个模型将月球与太阳放在跟地球接近的位置,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按顺序安置于后面,然后星空中的“固定行星”被放置在了外侧的区域。行星的排列顺序可以通过每个行星返回初始的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排序,需要时间短的行星相应拥有短的轨道,在当时轨道越短也被认为离地球越近。地心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即太阳看似在天空中移动)是相符的,这样的学说也符合犹太-基督教的信仰,即上帝为了让人类繁衍生息而创造出地球给人类居住。除此之外,这种学说还将人类和地球与环绕着他们的天体之间隔离了开来,让人们所居住的星球与教义中的“天堂”隔离开来,这种学说还正好符合了教义中的“地狱在地下”这一说法,这样一来这种学说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更完美了。地心说在16世纪中叶之前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然而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由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of Samos)提出的日心说,在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当中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而且这个学说的一个重要缺点在于在它的理念中,“人类”变得没有那么特殊了。随后这种学说就埋没在了历史长河当中,直到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重新提出这一观点。当然这样的学说肯定不会受到教会的欢迎,因为它与《约书亚记》中所描述的“上帝阻止太阳在天空中行进”相悖。不过这样的学说在当时没有被立刻推翻,相反地,它之所以短暂地流传了一段时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日心学说十分利于预测当时的行星运行,它也绝不只是以只言片语描述宇宙运行的状态,而是综合而全面地讲述了太阳系当中的行星关系与运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