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通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国一线城市的实践证明,疫情时代,有两件事情十分重要:是,如何做好城乡基层的社区治理工作,打通后“100米”,清除各种堵点,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第二,无论什么情况下,广大社区工作者都要自觉主动地做到为党和政府分忧,做党放心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
★社区服务的重要性。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是现代化设施的基础体系;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发展、完善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智慧化发展。
★社区服务途径。本书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角度,以“十四五”规划为标准,讲述了我国现代社区服务的发展、社会各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概况,提出社会各服务领域智慧化发展策略、未来社区数字化生活的构想;是一部实操性很强的适用于基层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读本。
★专业作者。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社区生活委员会委员;开发完成“大总管”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
|
內容簡介: |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社会基本的单元,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是现代化设施的基础体系。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是社区和谐的前提。因此,建立健全现代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完善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智慧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新视点,以“十四五”规划为标准,讲述了我国现代社区服务的发展、社会各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概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状态下,社会各服务领域智慧化发展策略、未来社区数字化生活的构想。
|
關於作者: |
甘鸿
男,1978年12月出生,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香港科技大学EMBA、贵州州省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遵义市物业管理协会荣誉会长,遵义市青年企业家商(协)会理事。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社区生活委员会委员。2014年荣获贵州省物业管理行业发展20周年”行业贡献奖”。2019年荣获遵义市红花岗区“红城英才”荣誉称号。
易大江
男,出生于1972年12月份,南京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多年致力于自动化、算法、数据控掘等领域研究,主持开发完成了“大总管”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电梯生命周期及应急管理平台,消防管理平台,市场从业主体平台,带领团队取得2项发明专利,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论文《云计算环境下动态二进制翻译缓存优化算法》被IEEE PHM-2021录用。
|
目錄:
|
目录
章 社区的基础认知
节 社区概念的解析
第二节 社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社区的基本功能
第四节 社区的类型划分
第二章 社 区 服 务
节 社区服务综述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内容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主体
第四节 社区服务规范化建设
第三章 社区服务保障
节 社区服务供给主体
第二节 社区服务保障对象
第三节 社区服务资源
第四节 社区服务管理
第四章 社区智慧化建设
节 社区智慧化概述
第二节 社区智慧化平台功能
第三节 社区智慧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社区智慧化的典型应用
第五章 社区公共服务智慧化解决方案
节 社区公共服务智慧化
第二节 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
第三节 社区医疗服务智慧化
第四节 社区公共交通服务智慧化
第五节 教育、文体和商超服务智慧化
第六节 社区物流及商业服务智慧化
第六章 社区健康服务
节 社区健康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健康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健康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健康服务发展策略
第七章 社区体育服务
节 社区体育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体育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体育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策略
第八章 社区教育服务
节 社区教育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教育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教育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教育服务发展策略
第九章 社区康养服务
节 社区康养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康养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康养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康养服务发展策略
第十章 社区金融服务
节 社区金融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金融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金融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金融服务发展策略
第十一章 社区旅游服务
节 社区旅游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旅游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旅游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旅游服务发展策略
第十二章 社区物流服务
节 社区物流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物流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物流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物流服务发展策略
第十三章 社区文化服务
节 社区文化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文化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文化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文化服务发展策略
第十四章 社区安全灾害与应急服务
节 社区安全灾害与应急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安全灾害与应急服务内容
第三节 社区安全灾害与应急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 社区安全灾害与应急服务发展策略
第十五章 多元社区服务与百姓生活
节 发展社区多元服务的类别
第二节 发展社区多元服务的特点
第三节 发展社区多元服务的成效
第四节 发展社区多元服务供给面临的困境
第五节 完善社区多元服务的路径
第十六章 志愿服务助力社区治理
节 志愿服务与社区生活
第二节 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节 志愿服务“薪火相传”的思考
第十七章 社区生活服务构想
节 社区数字资产
第二节 构建畅通的“积分换服务”交换机制
第三节 搭建邻里综合服务平台
第四节 营建社区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特别是社区生活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成功化解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发展现状看,“十三五”时期社区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和发展,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社区服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财政配套不足。二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联动不足,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三是社区服务产业化程度不高, 缺少资金投入和规模化企业的带动引导等。“十四五”期间, 亟须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深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服务型新社区,从而不断满足城乡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2021 年 7 月 20 日,商务部办公厅等 11 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的通知》。2021 年8 月 11 日,商务部就《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两个《指南》都明确了在“十四五”时期, 以平台服务模式打造社区生活圈,建立和完善现代社区生活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立现代社区生活服务体系,首要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探索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底层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覆盖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完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健全老年服务、医疗卫生、文体科教、治安就业等多项服务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福利制度,积极探索推进社会福利模式。
社区资源丰富,则存在多元主体供给的可能,要引导、拓展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下,针对社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服务可以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机制。对商业服务可进行企业化管理和自主运作,促进便民利民、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发展,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在坚持“为民、便民、安民” 的服务宗旨下,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途径。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外来投资者和非营利组织进入社区服务业领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平等的营商环境,重点开展家政服务、职业介绍、养老托幼、医疗卫生等服务项目。同时,适应市场机制运作规律,逐步建立起社团化、公司化的社区服务组织; 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以有偿商业服务支持社会福利服务。对于那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政府应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
打造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必须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效能。随着社会资源下沉社区和社区资源的开发,社区聚集了较为丰富的各类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效能,迫切需要整合社区资源, 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促进社区整合由形式的、机械的整合转变为有机的社会整合,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枢纽作用, 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促进社区服务发展。
本书从我国社区的历史发展、体制机制和发展趋势出发,深入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章 社区的基础认知
“社区”这一人类基本的组织形式,在农业社会就已产生,随着时代的演变,其内涵不断扩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对社区的研究、讨论逐渐兴起, 社区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因此,对社区的基础认知必然会影响到各界人士对社区含义的界定。
节 社区概念的解析
“社区”一词是辗转翻译而来的,它经历了从德文的“gemeinschaft” 到英文的“community”,然后到中文的“社区”的演变过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社区”一词次进入社会学视野,当从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 F. 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又译为《共同体与社会》,德文书名是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英文版译为 Community and Society 一书算起。
一、社区概念的演变
德文“gemeinschaft”一词可译作“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滕尼斯提出“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主要是用来体现近代以来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因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商业化社会过渡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血缘、感情和伦理上的纽带,转变为以个人意志、契约和法律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团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即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德文“gemeinschaft”(社区)译为英文“comm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美国的芝加哥社会学派把社区问题作为其研究重点,对美国不同类型的社区及其发展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尽管社区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已存在了几千年,但“社区”从未被中国学者提起。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社区”一词才正式进入我国。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部分学生首次将英文的“community”译为“社区”,自此“社区”概念算是正式引入我国,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学的通用语。
从德国人滕尼斯提出“gemeinschaft”(社区)概念至今的 100 多年来, 随着社会变迁,社区研究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社区”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虽然社区概念被广泛研究推广,但由于各国社会学者研究切入点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文化思想的差异,所以对于究竟什么是社区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综合国外的社会研究以及我国社会的实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的基本概念。他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一个人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尽管各国的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社区必然包括以下五大要素。
(1)社区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的共同体。
(2)维系社区成员的纽带是共同的语言、风俗和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感与归属感。
(3)社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即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
(4)社区内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
(5)每个社区都有一定范围的区域,有其显著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
在我国社区工作的实践领域中,使用广泛的社区概念是《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出,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依据本法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开展居民自治的地域范围。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和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自治、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一般在不超过三千户的范围内设立”。这一定义即概括了社区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知,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其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人员及其他民政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为驻社区单位提供后勤服务等。
二、社区的基本特征
社区是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形式,是促进社会融合、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因此,在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作为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也有着它鲜明的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任何人都得参加社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社区也不例外。社区是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都是在其所处的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和运用各种生产资料, 解决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问题,以此建立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还包括由他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也有赖于共同进行的社会活动。总之,社会活动基本的
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社区就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历史证明, 人类是早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寻求适合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场地,并逐渐由迁移、移动到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转变,并终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组成的居住地(即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恰恰说明了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
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交活动的处所,也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乡镇、县城、城市等,它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不同的承载体造就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社区。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社区与其他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 它的功能是多重的,而这种多功能性主要源于社区成员的构成和需求的多样性。在现代化社会里,社区成员的构成日趋异质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状况、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聚居于同一社区。他们对社区提出了不同需求,促使社区服务突显其多功能作用。
社区功能的多重性是由社区内容的多样性和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所决定的,也是社区作为社会实体的一种反映。从服务内容来看,它包括为贫困者提供生活保障,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社区照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为普通居民群众提供家政服务, 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等,是多功能的结合体。从服务方式和手段来看,它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社会手段,以及一对一服务、邻里互助、协同包户服务、大型集中服务等,也是多种服务方式的
集合体。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社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社区早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进入现代化社会后,社区的发展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的运行阶段。因此, 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第二节 社区的构成要素
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社区通常包括 4 个要素: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
在这4个要素中,地域是自然物质,是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人口是社区发展的承担者,是社区运作与变迁的主体;组织结构是社区活动得以开展的社会组织形式;文化是社区范围内具有某种特质的精神纽带。
一、地域要素
地域是人类从事各项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是自然物质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社区地域要素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自然环境条件,它不仅为社区提供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
和生存资源,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社区的发展。
自然物质要素
社区的自然物质要素包括所处地域方位、生活设施、空间范围等。人类是合群而居的,早在“社区”这一概念形成之前,社区形式的人类群体生活就已经存在了。通常来说,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所以,对于社区群体生活的人口来说,一定的地域性是自然物质要素的首要内容。
同时,社区的生活设施和空间范围,也是自然物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设施是社区成员赖以生活的各种设施,例如楼房、街道、交通、绿化、停车场、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这些生活设施都是社区的自然物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社区的这些设施和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规模和数量上是随着社区的发展扩大而变化的。一般来说,社区的范围越大,
内容越丰富,发展水平越高,各类生活设施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人文要素
社区的人文要素包括社区的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状况。例如, 社区的居民文化层次、经常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人文景观和建筑设施等。
社区的地域总有一定的面积和界线,通常是在居民日常生活能够发生互动的范围之内,或者是在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组织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比如,一些大的社区为了便于社区居民生活,打
造生态宜居区,而大力引入购物中心、生活超市、金融银行、医院学校等。
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还建造了主题公园、体育广场等,将社区打造成为宜居社区,成为广大居民休闲养生的理想居所。
二、人口要素
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是构成社区的要素。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即社区人口),既是社区存在的前提,也是社区的主体,更是社区生活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一般来说,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流动等决定着社区的发展。
三、组织结构要素
社区组织结构是指社区内各种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构成方式及相互关系。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所以相对来说,每一个社区都会有它独立的组织机构来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调解人际关系和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保证社区生活的正常进行。
比如,正式的社区组织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工作站、银行、学校等。这些组织机构都有着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制度、组织体系和运行方式等,其作用就是协调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在社区发展和建设中,它们承担着各自的组织机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四、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社区文化反映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区意识、语言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
不同的社区具有特色各异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渗透、融合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是许多社区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一个主要标志。因此,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这里的 4 个要素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个现实社区。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确,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区,其要素的完整性以及其发展的水平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一线城市的社区要素,比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社区要完善很多。因此,不管社区如何发展, 都需要根据社区所处环境的发展程度而变化,同时也要保证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以充分适应和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第三节 社区的基本功能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社区里的人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活动。因此,社区的基本功能是指社区在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环境下,对社区人口、社区事务以及社区发展产生的影响活动和发生的效用、效果。其主要表现为自治参与、教化服务、控制监管、资源整合等功能。
一、社区自治参与功能
社区是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区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参与的有效载体。社区人通过共住共管,共同治理维护,广泛参与,既有效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也体现了社区人自治、参与功能的本质。
社区自治是社区人一种自发、民主的自我管理方式。所谓自治,是指社区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居民意愿形成集体选择,依法管理社区事务。其包括涉外事务和内部事务。涉外事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与标准的贯彻落实、社区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对接、社区代表的履职监督等;内部事务包括社区内部管理、服务和教育。
社区自治是通过征集民意、集体抉择、管理和监督等方式进行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社区人的意志和自愿基础之上的,是社区人的集体选择。通过社区自治,增强了居民的社区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社区自治主体多元化、社区事务解决人性化、社区服务多样化以及社区管理科学化和法治化发展,为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目标打下基础,让睦邻友好关系回归社区。
社区参与功能是指社区为居民提供参与经济、政治、教育、福利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促进社区内居民的相互交往与互助,使居民对社区有更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社区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文体娱乐活动,既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社区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还可以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的繁荣与发展。
所以,社区的自治、参与功能推动了社区与政府之间的有效互动,在管理上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动互联。其优势在于,社区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与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的有机结合。
二、社区教化服务功能
教化服务居民是社区的主题。开展社区文化与教育工作,是社区工作对社区居民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形式。社区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入手,广泛开展居民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比如深入挖掘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通报先进的个人事迹,发扬光大文明家庭的精神,标立好家风、好家训;通过移风易俗等典型事例、公序良俗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教化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使社区人受到教育,从而形成“共住共生,相互依存,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理念。同时,在教化的过程中,可以将社区居民所形成的价值观、知识、行为和文化信息等传承给下一代,以维持社区的价值观、文化、风俗习惯,促进社区居民意识的提升和凝聚力的稳固。
社区服务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我国社区服务功能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的社会服务网络。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发挥社区在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品质等方面提供服务的作用。
三、社区控制监管功能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构成单元,社区的稳定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目的在于,通过维护社区秩序、化解社区问题、抑制社区矛盾冲突、监管社区各种不稳定因素等,以稳定社区的秩序和保持良好的风气,促进和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社区控制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对人或单位行为的限制或约束。它通过社会风尚、习惯、行为规范、法律、制度等手段以及村规民约来保证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使社会成员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秩序进行生产、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等。对于社区来说,社会风尚、习惯、行为规范、法律、制度等都是比较有效的社区控制机制。其中,社会风尚和习惯是自觉的控制,而法律和制度是强、有效的控制。
社区具有监督和管理的功能。作为社区中的一员,居民既应该获得社会提供的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和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保障,也应该享有在本社区范围内的权利,比如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工作者等权利。
社区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是居民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让居民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社区也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因此,让发展成果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和享受,其监督和管理机制必不可少。
四、社区资源整合功能
社区资源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一般来说,只要有助于社区发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能够掌握、支配和动员的各种现实的社会资源,都可被认为是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资源泛指所有与社区有关的社会资源,是社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的统称,也可简称为社区社会资源。狭义上的社区资源指社区可以掌握、支配和动员的各种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
无论是广义的社区社会资源,还是狭义的社区资源,它们都是实现满足社区需求、解决社区问题、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促进社区自治、实现社区发展等目标的有效支撑。社区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是因地制宜的,因为各个社区的自有资源不同,需求信息不尽相同。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配置相应的资源, 既可以有效发挥资源效应,又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
社区资源的整合有助于社区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使社区尽量摆脱街居体制下的体制内资源主导和控制社区资源的局面,从而走向真正的社区自治。所以,可在社区这个平台上重新配置一些资源,比如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商业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这样需求的直接对接,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发挥服务资源的效益,而且还能有效防止“纯商业化” 的恶性竞争,使参与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双方同时获益。
第四节 社区的类型划分
社区类型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区进行类型划分。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社区会有不同的类型,所以社区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社区类型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对于正确认识社区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区概念的早提出者滕尼斯曾把社区分为以下 3 种类型。
(1) 地区社区,又称地理的或空间的社区。它以共同的居住区及对周围(或附近)财产的共同所有权为基础。邻里、村庄、城镇等都是地区社区。
(2) 非地区社区,又称“精神”社区。这种社区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合作和协调行动,同地理区位没有关系。这种社区包括宗教团体和某种职业群体等。
(3) 亲属社区,又称血缘社区。它是由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构成的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