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本书选题特点: (1)抓住乡村振兴与高校毕业生知识人才输入;(2)紧扣高校知识青年与乡村基层的对接互动;(3)抓住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的衔接过渡。
|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于近十年在江苏省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试点地苏北地区展开的实地调研,围绕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主线,具体从大学生村干部选聘政策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准备,基层介入与大学生村干部岗位适应,乡村融入与大学生村干部岗位建功,(服务)期满分流与大学生村干部职业流动四个方面展开。通过描述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干部青年的职业发展状况,归纳总结现有成功的方法路径;分析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背后隐藏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能对国家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推进,对踏入社会的青年个体完成成家立业人生使命有所裨益。
|
關於作者: |
作者从事青年社会学领域研究,已主持完成*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研究成果曾荣获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调研奖二等奖,江苏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苏省教育厅首届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成员(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马德峰:《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学术界》2011年第5期;[2]马德峰等:《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的介入类型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3]马德峰:《高校在大学生村官计划战略工程中的角色担当》,《未来与发展》2013年第1期;[4]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基层角色定位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核心期刊;[5]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及其路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9期,核心期刊;[6]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7]马德峰:《疏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出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8]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帮扶实务的形态及其面临挑战》,《青少年研究》2016年第2期;[9]马德峰:《基层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分流路径研究》,《江南论坛》2017年第3期.
|
目錄:
|
章 导论1
节 走向基层的大学生村干部1
一、研究的背景2
二、研究的价值意义4
第二节 多维视角的研究审视5
一、研究概况6
二、研究主要内容8
三、简要小结12
第三节 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研究的总体设计13
一、核心概念14
二、主要研究方法15
三、依托理论17
第四节 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20
第五节 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研究的创新之处22
第二章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扫描透视25
节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发展历程25
第二节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动机考量28
一、国家的意志与决心28
二、乡村基层的发展需要29
三、基层就业的现实考量31
四、三种动机的比较权衡33
第三节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主体解读34
一、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目标指向35
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源头选聘36
三、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管理培养37
四、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待遇保障38
五、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末端社会流动40
六、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主体解读41
第四节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实施基础46
第三章 村干部选聘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准备51
节 乡村基层场域的理性思考51
一、乡村基层场域的存在必要性51
二、乡村基层场域的性质特点52
三、乡村基层场域的传统命题55
第二节 大学生村干部选聘公告文本分析59
一、《简章》选聘对象60
二、《简章》选聘人数60
三、《简章》选聘条件61
四、《简章》待遇保障63
五、针对选聘的简要反思64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基层任职的动机类型65
一、基层情怀型66
二、政策导引型67
三、综合型68
四、简要小结70
第四节 高校对毕业生基层职业发展的助力71
一、高校在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中所处的位置72
二、高校对毕业生基层职业发展的助力保障73
三、余论79
第五节 政府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导引79
第四章 人才下乡与基层大学生村干部岗位适应83
节 大学生村干部青年的基层介入83
一、基层介入的内涵83
二、基层介入的基础84
三、基层介入的途径87
四、基层介入的注意事项91
第二节 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基层介入的角色定位93
一、大学生村干部基层角色定位93
二、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定位具体内涵96
三、简要小结101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基层介入的因素103
一、主体素质因素104
二、政策导向因素106
三、环境作用因素109
四、组织整合因素111
五、简要小结113
第四节 大学生村干部青年的岗位适应及其统筹应对114
一、大学生村干部的岗位适应114
二、大学生村干部岗位适应的统筹应对116
第五章 岗位建功与基层大学生村干部乡村融入120
节 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岗位建功的窘境及其可行路径120
一、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岗位建功的窘境120
二、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岗位建功的类型121
三、简要小结128
第二节 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岗位建功的主要抓手129
一、创业富民的兴起130
二、创业富民的表征132
第三节 制约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岗位建功主要抓手的主客观因素136
一、村干部聘任期限时间长短136
二、项目空间分布与创业富民138
三、创业层次设定140
四、社会舆论宣传141
五、大学生村干部主观因素143
六、简要小结144
第四节 大学生村干部青年岗位建功主要抓手的制度规引145
一、创业富民制度安排的紧迫性145
二、创业富民制度安排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145
第五节 大学生村干部青年乡村融入基本现状与相关建议148
一、乡村融入的基本现状148
二、乡村融入的相关建议152
第六章 期满流动与基层大学生村干部的职业抉择155
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期满流动的制度安排155
一、基层大学生村干部期满流动的制度设计155
二、基层与非基层取向156
三、人才定位考虑157
第二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服务期满的流动意愿159
第三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期满流动的现实抉择162
一、期满流动基本状况162
二、现存主要问题164
三、简要小结167
第四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期满流动与后续职业发展的衔接169
一、严把选聘入口关的设计169
二、夯实分类培养内容170
三、强化考核筛选机制172
四、拓宽后续发展出路173
第五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期满职业抉择的反思175
一、市场双向选择与政府安置176
二、基层培养对二次择业的影响177
三、个体锻炼对二次择业的影响178
第七章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180
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的职业发展特征180
一、职业发展的机遇性181
二、职业发展的协助性182
三、职业发展的多面向183
第二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84
一、职业发展的定位因素185
二、职业发展的培养因素185
三、职业发展的激励因素186
四、职业发展的环境优化因素187
第三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的若干误区188
一、职业发展的志愿性误区188
二、职业发展环境的助推性误区189
三、职业发展链条的完整性误区190
第四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与村干部计划的交融192
第五节 基层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的走向194
第八章 构建基层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长效机制197
节 差异化培养与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198
一、差异化培养的推出198
二、差异化培养的主要取向200
三、差异化培养的辅助支撑204
四、简要小结206
第二节 基层帮扶与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207
一、帮扶的生成背景207
二、帮扶的生成形态209
三、帮扶面临的挑战212
四、简要小结215
第三节 基层吸纳与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216
一、待遇留人217
二、感情留人217
三、事业留人218
第四节 顶层制度设计与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220
一、选拔培训220
二、管理考核221
三、发展导向222
第五节 主体能动与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223
一、角色认知223
二、角色转化224
三、角色扮演225
四、角色认同226
第九章 结语229
节 主要研究结论229
第二节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230
一、大学生村干部青年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231
二、大学生村干部青年职业发展走向是基层还是非基层?232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235
附录236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236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240
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247
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251
参考文献257
后记261
|
內容試閱:
|
总序在新的时代认识与研究青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社会与四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感叹曾经年轻的“80后”已不再年轻时,“90后”和“00后”正逐渐进入青年的队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新一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在变化,新一代青年的人生经历也在变化。如何正确地认识当代青年、研究当代青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需要付出努力认真对待的任务。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青年是一个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变化的概念。了解青年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是我们正确认识青年、了解青年现象、研究青年问题的三个基本途径。青年作为社会的新成员,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新生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的社会角色所体现的社会特征更为重要。而被称作“社会学想象力”的特定视角,是我们理解青年和青年现象、认识青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工具。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青年都不曾有过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出生和成长的这四十多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四十多年。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制度的变革异常激烈,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多元化发展十分明显。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宏观的、无处不在的、每一位青年都置身于其中而无法逃避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社会环境,成为我们认识和分析一代青年成长过程及其结果的基本背景和客观前提。因此,只有把发生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的各种现象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特别是将他们的各种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宏观结构变迁、历史文化变迁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何以成为今天的他们,如同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一样。在认识和研究青年方面,除了明确青年的年龄特征外,还应将青年看作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并清楚认识这一特定群体“过渡性”的本质。从青年个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过渡性”的含义是发展的、暂时的,是走向成熟的。青年的任务是从受教育过渡到工作,青年的成长环境是从家庭过渡到社会,而青年的人格也是从对父母的身心依赖过渡到自我独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过渡性”的含义是继承的、传递的。青年不仅要成为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和主力军,而且要在这种生产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文化的承接与传递的历史使命。因此,青年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经济、政治机构之间发生联系的桥梁。青年扮演着社会文化的继承者、新的社会成员、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后备军等多重角色。虽然具有相同的年龄,但家庭中却永远只有子女,学校中只有学生,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有青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青年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社会身份特征,以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角色内涵。或许是一种偶然,也或许是一种必然,四十年前的1982年初,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留在学校团委工作。在开始做青年工作的同时,我也开始了自己的青年研究之旅。青年研究是我*早从事的、长期关注的、发表成果*多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发表的篇学术论文就是刊登在《青年研究》1982年第10期上的《低年级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十年后(1992年),我指导的届硕士研究生也从事青年方向的研究。又过了约十年,即2001年,我招收的届博士研究生同样从事青年社会学方向的研究。四十多年来,我陆续培养了一批关注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青年研究者。写这篇序言时,我在知网上查了一下,从1982年至2021年,我自己以及我与学生一起撰写的有关青年主题的论文,有80篇之多,占了我全部论文总数的四分之一。2012年,我曾组织我的这些致力于青年研究的学生一起开展青年问题的课题研究,合作撰写并出版了课题成果《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17年至今,我开始担任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届、第二届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同时兼任《广东青年研究》《青年发展论坛》等青年学术刊物的顾问。因此,当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希望我发起出版一套“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研究丛书”时,我很愉快地答应了,并积极支持。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准备,批六本著作即将出版发行。这其中,既有关于青年有序政治参与、青年社会参与方面的研究,也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以及青年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有对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二孩、三孩政策背景下青年女性工作和家庭冲突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选题,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们关注当下青年现象、探讨当前青年问题的学术敏感性。同时,作者们通过深入基层进行田野调查,以及运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并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一定新意和参考价值的结论。这几本著作的作者都是我的学生,多年前他们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做博士后时都只有20多岁。他们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是标准的青年。现在,他们已经全部取得了博士学位,有些已经成为教授、研究员,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看着这一批已不再年轻的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在这套丛书出版发行的时候,我希望,我欢迎,同时我也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关注青年、研究青年的学者带着他们关于青年研究的新作加入这一套丛书中。半个世纪以前,当我自己还是青年时,印象*深的是主席对青年人说过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愿意用这段话作为结尾,献给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及所有关注青年、热心研究青年的人们!我相信,在青年研究的领域里,只要探索的热情不减,我们将永远年轻!风笑天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