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分裂的自我(精神病学领域经典专著,更是一部充满爱的慈悲之书。分裂的自我,也是完整的存在)

書城自編碼: 374935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作者: [英]R.D.莱恩,译者 林和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58678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精神病学领域经典专著,是生存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开创性成果。
本书作者R.D.莱恩是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他借助日常语言,对临床上的疯狂现象,展开生存论哲学的讨论,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的努力。生存论哲学传统是本书主要思想来源。
★改变我们对精神病的认知方式,精神病或许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分裂的自我”的结果。
这部具有开创性质的作品让疯狂变得可以被理解。精神病学家莱恩通过对他治疗过的病人的案例研究认为,精神病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我们体内两种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是我们真实的、私人的身份,另一种是我们呈现给世界的虚假的、理智的自我。
★莱恩毫无保留地在大量案例分析中奉献理解与爱,以悲悯之心抚慰着万千孤独的心灵。
莱恩同情现代人的存在处境,我们可以通过大量临床案例清晰地看见精神如何在自身、家庭和社会等重压之下无法表达真实,然后一步步走向崩溃。他在分析过程中带着深切的理解与爱,使埋藏着的希望露出了引线,指引人们走向真正的健全。
为适应虚假的现实,我们过于擅长营造虚假的自己。(vi)我们的精神疗法,意在重建患者与他人的联系。本质上,每个人都可以重建与他人的联系。(14)我
內容簡介:
《分裂的自我》首版于1960年,是一部精神病学专著,作者莱恩是一位精神病学家。
本书关切类精神分裂和精神分裂个体,研究探索临床疯狂现象,理解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并借助日常语言,对这些疯狂现象展开生存论哲学的讨论,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的努力。
这部作品让疯狂变得可以被理解,并由此改变了我们对精神病的认知方式,给在社会框架中被定义为正常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了解“精神病人”的可能。莱恩通过对他治疗过的病人的案例研究认为,精神病或许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分裂的自我”的结果,或者说是我们体内两种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是真实的、私人的身份,另一种是呈现给世界的虚假的、理智的自我。
作者区别于急切地将人纳入“正常与否”的传统治疗,他毫无保留地同情现代人的存在处境。自我在外界重压之下无法表达真实,然后一步步走向了精神崩溃。莱恩带着深切的理解与爱,使埋藏着的希望露出了引线,指引人们走向真正的健全。
《分裂的自我》也是一部充满爱的慈悲之书,以悲悯之心抚慰了万千孤独的心灵。
關於作者:
「作者」
R.D.菜恩
Ronald David Laing (1927-1989)
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
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
融合弗洛伊德理论与存在主义哲学的精神分析专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领袖人物
他在临床和作品中深切关怀人类命运
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当代心理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领域
推动了行业的积极变革和发展

代表著作:
《分裂的自我》
《健全、疯狂和家庭》
《经验的政治·天国之鸟》

「译者」
林和生
当代知名学者、教授、诗人、心理学家、翻译家
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及艺术创造心理学

代表著作:
《犹太人质的悲与欣:卡夫卡的旷野漂流》
《孤独的朝圣者:凡·高的流放与回归》
《家园寻踪》

代表译作:
R.D.Laing《分裂的自我》
J.Donne《丧钟为谁而鸣》
E.Becker《死亡否认》
目錄
初版序言
鹈鹕版序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学的生存现象学基础
第二章 从生存现象学理解精神病
第三章 存在性不安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身体化的自己和非身体化的自己
第五章 类精神分裂的内自己
第六章 假自己系统
第七章 自身意识
第八章 彼得个案

第三部分
第九章 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十章 一位精神分裂患者的自己和假自己
第十一章 荒园之魂:对一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研究

译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內容試閱
第1章
  人学的生存现象学基础
  类精神分裂,这一术语所要描述的个体,其心理经验整体上不幸分裂为二,分裂方式主要见于以下两种: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他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道”加以经历,也没有能力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加以经历。相反,他在绝望的孤独中经历自己;并且,他所经历的自己并非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或者分裂为勉强维持着脆弱联系的心、身两部分,或者干脆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自己(self),等等。
  针对某些类精神分裂个体和精神分裂个体,本书希望做出生存现象学的描述。这种描述与常规的精神病学和精神病理学有何区别?在展开描述之前,有必要对两者作一比较。
  人对于自身世界和自己会产生经验。生存现象学的任务,就是理解、把握、描述这一经验。与其说它试图描述某人的特殊经验,不如说它试图在其整个存在的语境(the context of being-inhis-world)中考察其所有的特殊经验。对于生存精神分裂患者的疯狂行为,如果不理解这些行为的生存语境(existential context),那么它们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不可理解的。在本书中,我将描述疯狂发生的一种形式,借此说明,类精神分裂的存在状态,可能转变为精神病的存在状态,其过程可以解析、辨认。在此描述中,我用类精神分裂指常态,精神分裂指病态,即精神病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如此使用这两个术语,意在现象学和生存论的观照,已经超出常规的临床精神病学范围。
  临床精神病学的关注,局限于类精神分裂的某些形式,抑或类精神分裂转变为精神分裂的某些形式。然而,本书以下篇章将研究若干个体所经历的问题,现有的临床精神病学和精神病理学无法把握,其中真实的人性因素和意义,需要生存现象学的方法来揭示。
  在本书中,我尽可能直接面向患者,力避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周边问题,无论是历史、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的周边问题。我们需要聚焦于特殊的人类悲剧,这一悲剧从未得到充分清晰、确切的认识。因此,展开有关讨论之前,有必要先作纯粹的描述和说明。尤其是,为避免灾难性的误解,本章必须对本书两大基本任务给予最简明的归纳:一方面,本书针对某些精神病学家,他们熟谙各类”病案”,却未必像本书这样亲历相关”病案”另一方面,本书也针对另一些精神病学家,他们了解或同情”病案”的当事人,但并不视其为”临床病人”。可以肯定的是,上述两方面,本书都不可能尽如人意。
  作为精神病学家,我首先面对一个主要难题:我所掌握的精神病学语言,可能将患者拒于一旁,让我无法直接面对他们。这套语言产生于特定的临床需要,用以孤立和限定患者生活的意义,既然如此,就难以从整体上揭示患者处境中的人本关联和意义。今天,不止是专业人士,人们对于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语言的不满已经非常普遍,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大家感到,这套语言难以表达”真正想说”的事情。说非所想,实乃自我欺骗。
  因此,预先对我们这套语言加以某种考察,将有利于本书的讨论。维特根斯坦说得好:思想即语言。一套专业词汇,无非语言中的语言。考察这套专业词汇,可能帮助我们发现其中包含的现实。
  目前,描述精神病患者的专业词汇体系,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它所使用的语言,把患者从语词上加以分裂,而且,其分裂的方式,正好同构于本书必须讨论的生存性分裂。事实上,恰当描述生存性分裂,首先需要统一的整体概念;然而,当前的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语言体系,既不包含这样的概念,也无法表述这样的概念。
  上述语言体系有两种指向。其一是作为孤立实体的个人,与他人和世界相分离,缺乏与他人和世界的根本”联系”其二是这个孤立实体的各种假实体化(falsely substantialized aspects)。我们这套语言体系包括这样一些词汇:心与身、灵与肉、心理与生理、人格面具、自己、机体等等,均属抽象,用以孤立真实的个体,使之脱离其真实处境,罔顾我与你的根本联系,把真实个体概念化,使之成为所谓”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id)。与此同时,他人沦为”内部客体”或”外部客体”,抑或两者的混合,概而言之,沦为一部精神机器。如此这般机器对机器,何谈正常的相互反应,遑论我与你的根本联系。更有甚者,我们在两部机器之间建起栅栏,自欺欺人。从人与他人的真实关系中,我们把人(或人的一部分)抽象出来。这一问题,不仅质疑经典的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Freudian metapsychology),也质疑同类型的任何理论。依据切身经验我们知道,我们都置身并经由自己的世界而生存,唯其如此,我们得以成为自己。某个意义上,虽然”那个”世界在我们之外自有其存在,但”我们自己的”世界与我们生死与共,若我们死去,我们的世界亦然消亡。事实上,在其自身世界,个体与他人发生关系,形成一种整体性,只有正确反映这一整体性,才能正确谈论个体自身的根本经验。唯有生存论思想切合这一事实。生存论认为,人的具在(concretum)即人的生存,亦即他的存在(being-in-the-world)。为正确理解类精神分裂个体或精神分裂个体,我们必须首先如此理解该个体:他置身与他人之关系,而且自始至终处于某个世界”之中”必须认识到:若无”他的”世界,人就不存在,而人不存在,他的世界也不存在。若非如此理解,我们的研究就会误入歧途,产生语词或概念的分裂,而这样一种分裂,恰好对应类精神分裂存在(the schizoid being-in-the-world)中的整体性分裂(the split up of the totality)。一旦误入歧途,就难以挽救语词和概念的破碎,无法整合其碎片,正像我们试图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难以重新整合其解体的自己及其世界。简言之,心理- 生理、心理- 身体、心理- 生物、心理- 病理、心理- 社会……这样一套大写或复合的语词,其本身已然破碎,自然无法整合破碎。
  综上我们看到,类精神分裂理论试图处理类精神分裂经验,然而,却不幸与后者高度相关。如果这一归纳没有问题,那么,探讨前者的发生过程,很可能真正帮助我们理解类精神分裂经验。下面,我将运用一种现象学方法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将用”存在”(being)一词简明指代一个人所是之一切(all that a man is)。以此为前提,人之存在(being)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审视,不同侧面皆可成为焦点。人可视为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物。不同角度意味着不同描述,进而导致不同理论,最后决定不同行动。认识的起点决定认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让我们来研究一幅”两可图”:
  图中事物可视为一只杯子,或两个相对的人脸侧影。然而,事实上,两样事物皆不存在于图形所在纸面,实际存在的只有图形自身。不过,这同一个图形自身,却因观察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概而言之,这张”两可图”可以看作两张面孔,图中,从上到下,我们依次看到前额、鼻子、上唇、嘴、下颌、脖子。然而,换一种观察方式,勾勒两张面孔侧影的线条,却围成了一只花瓶的轮廓。
  设想我与你面对面。我可把你看作一个真实的人,跟我一样。然而,即使你一成不变,我仍可换一个角度,把你视为复杂的生化系统,虽有自身特性,仍属生化现象;此时,你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生物。用生存现象学的话说,他人乃意向行为的对象,或被看作人,或被视为生物,随意向不同而有别。然而,这种区别并非灵与肉的区别,或者说在上述同一对象中,并不存在两种元素或物质;毋宁说,人或生物的不同,产生于不同经验的格式塔(Gestalts)。
  一个人与一个生物的关系(relationship),不同于他与一个人的关系(relation)。正如前面的”两可图”,看作一个花瓶,还是看作两张人脸,意味着不同的描述;同理,把人看作生物或人,也意味着不同的描述,进而引出两种不同的理论,最后导致两种不同的行动。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从人与他人的关系入手,在此过程中,也始终把人视为人,关注他与他人的关系。
  例如,听某人讲话,可能出于两种不同的动机:第一,借由神经过程和发音器官的变化,研究语言表达的生理行为;第二,理解讲话内容。无疑,神经过程和发音器官的变化,是语言表达的必要前提,然而,相关研究无助于理解讲话内容。反过来也一样,理解讲话内容,无助于研究讲话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概而言之,理解讲话内容,并未提供对相关生物过程的解析,反之亦然。此例或类似案例,绝不存在所谓心- 身二元问题。对于讲话活动或类似的可观察活动,不同的意向导致不同的行动、不同的结果。我们与他人”相处”,产生一个整体关系,进一步的行动,则取决于我们的视角或意向。我们可以把人看作生物,也可以把人看作人,两种视角分别揭示不同的实在。就方法论而言,两者都可行,但两者实质却不容混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