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见证中国影视教育、影视学术和影视艺术发展脉络
打造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的生动素材
深入中国特色的影视教育和研究的鲜活经验
|
內容簡介: |
本卷以人物访谈和印象记为主,既有作者对影视教育的思考、对电影人才培养的建议、对全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探索,也有对中国影视教育新发展、传媒事业新变化、影视文化新格局的记录。这些文章汇集了中国影视教育的新智慧、影视艺术与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传达了传媒艺术、影视教育的经典力量和现代价值,可以让读者在翔实的文字中了解中国影视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把握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脉搏。
|
關於作者: |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项目四十余项,著有《立论中国影视》《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著作三十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曾赴亚、欧、美、非、澳等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
目錄:
|
对话受访
构建面向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科 003
以中国智慧推动中国艺术教育发展 011
研究生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 024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034
体验·见证·建构:对话胡智锋教授 037
综艺报采访胡智锋老师 067
中国的影视教育,我关注未来 072
电影人才如何培养 077
致求职焦虑下的中国传媒学子 081
致疫情中的学界与业界 088
新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70年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094
原创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107
全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生态认知、底层建构和方向追寻 110
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134
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在世界的腾飞助力 142
《新周刊》创刊2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十年二十人·胡智锋 147
影视产品的流通与规制:剖析境外影视剧管理新规 150
泛娱乐化时代的电视传播与公共坚守 153
齐心合力 建好交流育人平台 169
综合力量造就奇观 174
传媒人才发展论道 180
2009中国电视现象综述 184
让电视戏曲插上传播艺术的翅膀 191
为广播电视的发展献计献策 200
做当地,做当下:城市电视台的突围方略 206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 215
二十年后《再说长江》 238
记录时代 不辱使命 246
关注当前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253
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如何保持独立与互助① 258
脱口秀节目的传媒本质 266
传媒教育:塑造你美好的形象 281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引进类节目? 288
“转型期”中国影视的阵痛与出路 302
构建民族化的影视艺术理论
试论关于“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的“四个浪潮” 308
电视策划人时代的到来 315
中国电视生产与传播的新理念 323
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电视学科体系 332
名家访谈
检阅新成就,开启新起点 341
提高传播艺术水平 开创电视外宣新境界 346
艺道·艺法·艺术家 360
构建民族化的影视艺术理论 368
电视纪录片的走向和问题 371
对未来一代艺术从业者的希望 378
访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 386
广播优势访谈录 393
媒体采写
关注学校整体学风与氛围 403
知识分子要有担当 405
齐鲁风骨 智者思考 410
校友访谈:“长江学者”胡智锋 417
精研学术成绩斐然,重任在肩数责并举 420
心系电视 教书育人 430
探索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理论 435
电视知识分子——胡智锋 438
探究“本土化”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理论构建 445
后记 448
|
內容試閱:
|
后记
《胡智锋学术小品集》经过多时的酝酿筹备,终于要完工了,回望本套书稿的整理与编纂过程,感慨良多。编入本套书稿早的文字迄今已有三十五年,翻读这些过往的文字,当年写作的一幕幕场景如在眼前,许多已经淡忘的情景又在此刻浮现,众多相关联的人物和故事不断涌上心头,彼时与当下相互辉映,顿生既沧桑又亲切的百味交集之感。其实从个人来说,职业生涯还远未到需要系统梳理总结的时候,但的确如身边的师长、友人和学生们时常所念叨与敦促的那样,做这套书稿的初衷未必只限于对个人学术生涯的记录,更多也是希望从一个侧面为中国影视文化、影视学术和影视教育的历史发展留下一些“原生态”意义的素材,如能实现这一初衷的哪怕十之一二,也就不枉诸多师长、友人和学生的好意与期待。
需要说明的是,收入本书的文稿大多是已经正式在报刊发表或在相关书籍中出版过的文字,对于其他平台,如广播电视媒体的采访及非正式出版物的文字等则没有收录其中;对于已经编入本人其他著作的文字原则上不再收录;对于出版时间较长后来没有再版的书稿中符合学术小品体例要求的部分文字适当收录;涉及个案评论类的,只收录纯个案的评论,对于那些偏整体性、学理性的文字则没有收录;涉及对话访谈类的,原则上只收录个人表达的部分;涉及讲稿类的,只收录那些使用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长的讲稿,有些特殊的讲稿如英文类讲稿考虑出版整体的体例统一,也没有收录。
本套书由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老师担任总体设计与统筹。刘俊老师是我在中国传媒大学招收的传媒艺术学专业位博士生,十多年前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这位青年才俊就以他敏锐的眼光、严谨的学风和细腻的心思,尤其是博闻强识、扎实厚重的超强功力,对我那些零碎而散落在各处的诸多文字格外用心地梳理,他也是敦促我编纂这套书稿的“始作俑者”,他作为负责规划、设计和统筹的牵头人,对我而言无疑是不二人选了。两三年前,刘俊老师就已经开始着手这一整理工作,确定出版之后更是带领各位学弟日夜兼程、呕心沥血,没有他的精心组织与运作,这套书的顺利完工是不可想象的。刘俊老师与我确定大的框架之后,邀约了几位我的在读博士生组成了本书的编纂小团队,将书稿分成四大卷、五部集,具体参与每个部集整理编排的同学分工如下——卷(序跋、讲稿篇):寇正、谢霜天;第二卷(随笔、书评、致辞篇):谢霜天;第三卷(对话、访谈篇):寇正;第四卷(个案、评论篇)(上、下):胡雨晨。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这些年轻的博士生为了尽可能做到准确而到位的效果,通过线上线下查询图书馆、资料室,有的甚至跑到国家图书馆查找原始的版本进行影印,重新录入,可谓辛苦多多。在此,我要向上述参与本套书稿统筹、整理与编撰工作的老师和同学致以真挚的感谢。
在本套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向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作家出版社诸位领导、编者表达我深深的谢意。从书稿的立项到编辑,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先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先生,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先生,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怀、关心与支持、指导。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及各位编辑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让这套书以好的姿态呈现,他们的付出令人感动,在此我要向上述各位领导和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由于本套书的文字跨越年代较长,有些还存在多种版本,其中表述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欠缺、不足和问题,还望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胡智锋
2022年3月3日
于北京
后 记
构建面向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
一、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新环境与新需求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胡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在您看来,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新局面?
胡智锋:从新的环境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代表建立的旧全球化秩序已经引发了世界各国的诟病,因为它是美国至上、美国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妨碍世界发展的一个阻力。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些年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事实上已经开启了新的全球化征程,这种征程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金砖五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的主张上。新全球化和旧全球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军事、经济和政治领域,也体现在文化、传播、影视等领域。如何应对这样的冲突、寻找恰当和理想的通途,是我们面向未来所处的新环境的个问题。当下,单边主义的思路实际上已经很难为继,但是新全球化的引领也是困难重重,毕竟世界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西方文明主导的过程。中国影视教育不得不考虑新的环境。
另外,融合发展也影响着时代。今天这个时代是高科技发展影响世界的新时代。在我看来,这种融合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技术融合,二是媒介融合,三是文化融合。技术融合是指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包括原来处于不同领域的新技术也在融合,如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电影和新媒体的融合、三网融合、台网融合等。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术,如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入,打破了传统的技术边界。原先由于技术原因分割出来的不同工种和门类也在新的环境中融合,这对影视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介质、不同的平台打破边界。原先的报纸是纸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天所有的报业都已经数字化,也都处于新的融合中,把音视频和纸质文字打通,变成了全媒介的平台。原来的广播和电视只做广播电视,而今也在向文字和新媒体领域拓展。新兴互联网媒体更是如此,它会吸纳各种传统媒介变成更新的介质,这种媒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也是我们影视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文化融合是指多元文化的融合。过去,由于年龄、国家和地区、种族等原因,不同的文化难以融合。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四川的李子柒,竟然可以跨越数百个国家,跨越不同的语言、种族、文化,打造一个的景观。这种融合使我们看到,影视教育以往面对的是传统的技术;而在今天,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给影视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出了新的命题。
《世界教育信息》:新的情况对于戏剧与影视教育有哪些新需求?
胡智锋:从我们面临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三种需求是显性的:一是国家需求,二是行业需求,三是影视教育自身的需求。
从国家需求来讲,中国现在正在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但是大家会发现我们非常被动。我们在很多方面跟西方的文化取向不同,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舆论格局上的“西强我弱”。妖魔化中国现状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西方依然会觉得中国是一个与它们不同的“怪物”。我国有打破这种格局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意识形态的博弈也是个问题。无论是政党制度,还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都是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这种意识形态之争也将面临长期博弈。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打了一场翻身仗,我们通过强有力的治理有效地遏制了疫情,让西方不得不信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得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力量。这些事实都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争执和博弈当中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化价值方面,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大不相同,中国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话语体系,这和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因此,在舆论、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格局上,东西方的冲突将长期存在,而这也是国家层面打破已有的僵化格局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需求。
从行业需求来看,戏剧行业在逐渐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城镇化的大规模拓展,城镇生活、小区生活逐渐成为主流,戏剧将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戏剧人才在未来也将会有大量的需求。以电影为例,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拥有多的银幕数和观影人数,二是拥有超高的票房,三是创作能力日渐突出。中国的银幕数和观影人数位居全球,票房位居全球第二,生产电影数量位居全球第三——一年产出在800—1000部。这个“一、二、三”的体量使得我国的电影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和需求。再看电视行业,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尽管大家都不看好电视,但未来的电视行业应该还有很好的前景。当然,电视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对于新型电视人才也有迫切的需求。
回过头再看教育本身的需求。以“双一流”和新文科为例,“双一流”是新时代教育的“指挥棒”,这是我国教育部主导的新的评价体系;而新文科有两个要点——强调中国价值、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当今时代,新文科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专业学科面临调整,刚刚确定的国家第14个学科门类也明确将交叉学科变成一个独立的门类,在新文科也体现着同样的理念。未来的专业学科发展应该是融合的状态,特别是在影视专业、影视教育中,传统的工种(包括电视的采编播、电影的编导演摄美)未来都面临着重新调整。当然,如何进行调整是一个难题。因此,在这个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我们的学科、专业都面临着全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新的模式。
二、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谈到了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胡智锋:我们必须要看到,截至目前我国影视学术和学科对于行业和国家的各种新需求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度还是不足的。
除了贡献度以外,从师资来看,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待提升。现在我国开设戏剧与影视专业学科的约有1000所高等院校,但无论是应用型高校还是学术型高校师资都远远不足,我国影视教育学师资队伍还远远不够,这是我们的一个现状,需要慢慢改变。从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除了传统的工种类型,我们特别需要国际型、复合型和各种新工种的精专型人才。国际型指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国际化,而且需要熟悉国际规则;复合型指的是一专多能;新工种的精专型是指在新兴工种中的某一方面有极强的优势。比如,近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开发一套预演系统,该预演系统的作用在于将电影电视创作的未来景观做一个预设,这种预设将大大降低成本,因此这一预演系统未来的工程师、设计师一定是热门的工种和专业。现在我们还没有针对这种人才类型成熟的培养经验。
在科研方面,电影电视的学术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学术影响力薄弱且标志性重要成果还不足。
在社会服务方面,其实影视行业迫切需要学界为其提供到位的社会服务,但现在看来仍存在着不全面和不充分的问题。不全面体现在对于一些新工种,我们完全不懂,也无法提供相应的人才;不充分体现于我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深入,面对行业深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还很难完全提供咨询服务。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的问题在于:文化传播力从总体上说是否能够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影视和影视教育能对中国的影视文化,对整个国家文化竞争力、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提升贡献多少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