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中国现代文学与都市文化关系密切而复杂。都市一方面是现代文学的物质基础,为现代作家提供生活资源和出版市场;另一方面都市也是现代文学的审美对象,为现代文学提供各类题材内容。中国现代作家的都市体验各不相同,既有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也因个人化的经历使然。本书主要以鲁迅、老舍、张爱玲、茅盾、沈从文、徐訏、新感觉派、象征派、现代诗派、九叶派、王安忆、方方、池莉、方方、池莉、叶兆言、苏童、贾平凹、叶广芩、王朔等的都市体验和都市书写为对象,探讨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关联。
|
關於作者: |
李洪华(1971- ),江西瑞昌人,文学博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5人才“赣江特聘教授”、中国现当文学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博士后、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专著《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中国左翼文化思潮与现代主义文学嬗变》《古典韵致与现代焦虑的变奏》《文化启蒙与生命意识》等多部,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等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20余项,先后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南昌大学中兴奖、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社会科学奖等。
|
目錄:
|
导言
章都市文化表征与现代文学生成
节都市的历史衍变
第二节都市的文化表征
第三节现代文学的都市成因
第二章鲁迅的都市体验与书写
节“爱恨交织”的北平
第二节“虽烦扰,但也别有生气”的上海
第三节“静悄悄”的厦门与“大热闹”的广州
第三章老舍的北京情结与重庆印象
节融在“血里”的北京
第二节小说里的“京味”
第三节战时的重庆书写
第四章张爱玲的上海身份与沪港“传奇”
节上海身份与都市体验
第二节新旧杂糅的上海想象
第三节殖民统治视域下的“香港传奇”
第五章沈从文、茅盾与徐的都市书写
节沈从文:“乡下人”的都市体验
第二节茅盾:左翼作家的都市书写
第三节徐訏:“自由主义”的都市想象
第六章新感觉派的文化身份与都市想象
节新感觉派的文化身份
第二节新感觉派的都市“新感觉”
第三节半殖民地文化语境中的都市想象
第七章象征派、现代诗派与九叶派的都市审美
节象征派转型后的都市书写
第二节现代诗派的都市审美
第三节九叶派的上海想象
第八章王安忆的上海书写
节女性视域的繁华旧梦
第二节上海精神的历史溯源
第三节都市书写的新视域
第九章冯骥才与池莉的市井书写
节“五方杂处”的津门与“九省通衢”的江城
第二节冯骥才的“津门”传奇
第三节池莉的“生活秀”
第十章陆文夫与范小青的苏州书写
节精巧的“园林”与温婉的“姑苏”
第二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
第三节范小青的“闾巷风情”
第十一章叶兆言与苏童的古城怀旧
节“帝王州”与“佳丽地”
第二节叶兆言的“秦淮人家”
第三节苏童的“南方想象”
第十二章贾平凹、叶广芩和王朔的都市书写
节贾平凹的西安书写
第二节叶广芩的北京想象
第三节王朔的京城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
內容試閱:
|
序
城市古已有之,而且历史悠久绵长。城市文学,则是晚近的事。中世纪历史学家在描述“城市文学”的时候,用了“fabliaux”(粗俗幽默故事诗)这个词,并解释为“充满活力、纯朴幽默且篇幅短小的讽刺诗。中国翻译家王佐良将它译为“中古欧洲大陆市井故事”。俄罗斯理论家巴赫金认为,直到中世纪中后期(13世纪前后),城市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城市获得发展,并且在城市里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巴赫金所说的“Фабльо”(fabliaux,故事短诗),就是新兴的“城市文学”的代表,它以滑稽、讽刺、戏仿的方式“对付一切陋习和虚伪”。城市文学的主角,就是中世纪城市底层文学中三个重要的角色类型:“傻瓜”“小丑”“骗子”。这种说法有些,其实就是“普通市民”的意思。这些普通市民的活动背景,不再是宫廷和城堡要塞,不再是乡村和田野山川,更不是教堂和墓地,而是集市、街道、广场、剧场、工场、居室。这些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的人民群众,甚至比普通的人还要“低”一点,属于加拿大文论家弗莱所说的“低模仿人物”和“讽刺性人物”。弗莱指出,正是城市的市民新文化,把“低模仿人物”引进了文学,使得欧洲虚构文学的重心不断下移(从神移向英雄和首领,再移向普通的市民),经过文艺复兴,直到今天,这些人物形象一直主宰着文学。
中国古典城市,按照年鉴学派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分类,属于“东方型帝王都城”。它带有“政治城堡”或“军事要塞”性质,它不是有机发展的“城市”,也没有“市民阶级”这个说法。就局部形态学的特征而言,有些古典小说也不乏“城市文化”特质,比如反农耕价值、违背封建礼教、商业气息浓厚、风格艳俗等;也有一定的“城市文学”的属性,比如沈既济的《任氏传》中,就充满了市民生活的细节和情感。但毫无疑问,这类古典小说中的城市故事,都带有局部性和偶然性特征。故事的主角与其说是市民,不如说是臣民。借用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