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取能体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100个问题进行阐释,每一个问题基本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该问题的阐释,二是阐释所依据的相关经典。内容上分为概念正名、阴阳之道、气血阴阳、法于阴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百病生于气10个部分;阐释方法上,以训诂学的方法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思维为依据来探寻经典的奥旨。在行文上尽可能通俗易懂,不作繁琐的考证。
|
目錄:
|
一 正名/1
1.气 /1
2.血、脉 /3
3.阴阳 /6
4.五行 /10
5.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11
6.治病者,必明六化 /14
7.地化奈何 /17
8.阴阳离合 /19
9.人参天地而应阴阳 /22
10.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24
11.天地阴阳,以象求之 /26
12.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 /30
13.承则制,亢则害 /32
14.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35
二 阴阳之道/38
15.阴阳者,天地之道 /38
1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
17.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44
18.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46
19.阴者,藏精而起亟 /49
20.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50
21.气从太阴出 /51
22.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52
23.肺朝百脉 /53
24.阳道实,阴道虚 /55
25.阳气者,卫外而为固 /56
26.卫气之行,与天地同纪 /60
27.阴阳之要,阴平阳秘 /62
三 法于阴阳/65
28.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65
29.生之本,本于阴阳 /67
30.春夏养阳 /68
31.秋冬养阴 /70
3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72
四 厥阴风木/74
33.肝者,将军之官 /74
34.肝生于左 /75
35.肝足厥阴之脉 /77
36.东方生风,肝主春 /80
37.肝病者,实则怒,虚则恐 /84
38.木平曰敷和 /86
39.木太过曰发生 /87
40.木不及曰委和 /89
41.厥阴司天、在泉 /90
五 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93
42.心者,君主之官 /93
43.少阴之脉,独无腧 /95
44.南方生热,心主夏 /97
45.心主相火 /100
46.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02
47.火平曰升明 /104
48.火太过曰赫曦 /105
49.火不及曰伏明 /106
50.少阳司天、在泉 /108
六 太阴湿土/110
51.脾者,仓廪之官 /110
52.脾足太阴之脉 / 111
53.足之阳明,因何而动 /113
54.脾不主时 /117
55.中央生湿,脾主长夏 /119
56.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122
57.土平曰备化 /124
58.土太过曰敦阜 /125
59.土不及曰卑监 /126
60.太阴司天、在泉 /127
七 阳明燥金/129
61.肺者,相傅之官 /129
62.肺藏于右 /131
63.肺手太阴之脉 /133
64.手太阴动不休 /137
65.西方生燥,肺主秋 /138
66.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140
67.金平曰审平 /143
68.金太过曰坚成 /144
69.金不及曰从革 /145
70.阳明司天、在泉 /146
八 太阳寒水/148
71.肾者,作强之官 /148
72.少阴何以主肾 /150
73.肾足少阴之脉 /152
74.北方生寒,肾主冬 /154
75.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157
76.水平曰静顺 /159
77.水太过曰流衍 /160
78.水不及曰涸流 /161
79.太阳司天、在泉 /162
九 百病生于气/165
80.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165
81.风为百病之长 /168
82.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172
83.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174
84.寒气入经,故卒然而痛 /176
85.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180
86.百病生于气 /182
87.五脏藏精舍神,神伤则精亡 /184
88.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186
89.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187
90.病机如何 /189
十 司外揣内/193
91.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193
92.五脏应四时 /195
93.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197
94.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199
95.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202
96.邪生虚实 /203
97.阳胜则热 /205
98.阴胜则寒 /206
99.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208
100.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210
|
內容試閱:
|
学习、研究《黄帝内经》是我进入中医院校大门就有的志向,但是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早期读王冰注《素问》,对书中很多概念不解其义,往往不能卒读。后来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有所悟就以批注的形式留下来,形成了《<黄帝内经太素>撷要》一书。近几年不断有学生和同事问《素问》七篇大论的问题,就开始学习和研究。2019年,学校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选择一批学科作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医史文献学科有幸入选,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了完成学科建设目标,就提前把学习中的批注进行整理,以问题的形式写成本书。
中外医学的核心都是阐述人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治疗的方法。中医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利用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对人的生理和病理的阐释,早期对五脏功能的认识体现在五脏的得名,如肝取义于干,脾取义于卑,肺取义于巿等。后来进一步用帝王的职官来比况五脏的功能,如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为仓廪之官等,但是仅此并不能全面地阐释五脏的生理、病理及病因,也无法系统地指导医家的临床实践。秦汉之际引进了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比况说明五脏的生理和病理,比如用草木的正常特性解释肝的生理,用草木生长过程中的太过与不及阐释肝的病理。中医理论体系的后完善,其标志应该是《素问》七篇大论的出现,也就是五运六气学说的诞生。古人用词忌讳重复,五行又写作五运。“行”作为动词,由行走衍生出运行、变动之义,《易?乾》:“云行雨施。”唐代孔颖达疏:“云气流行,雨泽施布。”《论语?阳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行者,谓春夏秋冬四时相运行也。” 运,也是变动的意思,《尔雅?释诂下》:“运,行也。”《易?系辞上》:“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以五行阐释五脏的生理与病理,缺少对影响五脏六腑系统重要的致病病因——六气的阐释。《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五行)。”张仲景《金匮要略》:“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他们都认识到了天之六气的太过与不及对五行(五脏)的重要影响。随着医疗实践的丰富,又逐渐认识到了六气中特定的气候特征对不同脏器的特殊影响,如春风对肝的影响,夏天暑热对心的影响,夏秋之际雨湿对脾的影响,秋天燥气对肺的影响,冬天寒气对肾的影响。
张景岳指出:“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天与地是古人发现的的阴阳,中医理论讲天地阴阳是为了阐述人的阴阳。人的阴阳是五脏与六腑,六腑的功能取象于天,天阳化气,六腑出阳气,阳气温热,躁动不居,走经脉之外的肌肤腠理,功能是温煦肌肤,抵御病邪;五脏的功能取象于地,地阴成形,五脏出营血阴气,阴气静寒,走经络之内,在阳气的温煦下流注于经脉之内以长养人的四肢百骸。天阳有六:风、热、暑、湿、燥、寒,下应人的六腑;地阴有五:木、火、土、金、水,内应肝、心、肝、脾、肺、肾,五脏与六腑相表里。中医用天地阴阳之理来阐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病因,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春风生,夏热长,长夏湿,秋燥收,冬寒藏,四时之气和顺则万物无灾病,所以天阳气即既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又是人类疾病的外因。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有互相滋生与制约关系,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其次,可以用五行来比况说明五脏的生理与病理,如肝足厥阴风木:足,揭示肝气所发的路径;厥阴,揭示肝的功能强弱;风,为天之六气之一,既是肝木生长的必要条件,又是重要的致病外因;木,揭示肝的生理与病理。天有六气,六气有多少;地有五行,形有盛衰。太过为实,实则泻之;不及为虚,虚则补之。这样就把天、地、人三者紧密联系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天地之气相召感,阴阳和谐则万物生长收藏守其序,阴阳乖戾则百病丛生的五运六气或者说五行六气理论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中医理论可以用阴阳二字概括,具体一点就是天六气、地五行(五脏)的五六之学。
对《黄帝内经》中七篇大论的释读分歧歧岐很大,原因较多,主要的是以下几个因素:,是古今文化的巨大差异。古今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用代沟来比喻的话,我们和《黄帝内经》的作者无疑有巨大的文化代沟。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医学文章是严谨的科学论文,但是古人把阐述医学理论的文章当做当作文学作品精雕细作,不仅托先圣之名以广为流传,而且穷尽各种写作技巧,同一概念竭力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以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今人不谙熟古代的文化及叙事特点,用今天的思维去解释古人,往往穿凿附会。第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古人只能用取类比象的方法阐述医学理论。《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天阳化气,气有六,风、热、暑、湿、燥、寒,此为天之本。地阴成形,形有五,木、火、土、金、水,合于四方,上应天气,东方木应风温,南方火应热暑,中央土应湿,西方金应燥,北方水应寒,此为地气五行之位。天地之气相召感,气有多少,则形有盛衰,人有虚实之疾,故善言天地者,必明天地之气相交,对于人的影响之变。阴阳、五行、天文、历法都是借天地之象来阐释人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而今人往往把中医经典中用来说理的象当成中医理论的本体释读,未免本末倒置。第三,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序》指出:“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训诂知识是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门径,就像行走必须经过道路,外出必须经过门一样。宋代戴侗《六书故序》指出:“夫不明于文而欲通于辞,不通于辞而欲得于意,是聋于律而议乐,盲于度而议器也。”如果不明白文字的含义而想通晓词义,不通晓词义而想明白句义与文义,这就像完全听不见音乐而奢谈音律,看不见容器而谈论度量衡啊!中医基本的概念“阳气”取象于天气,它出自法天为阳的六腑,活动的区域是经络之外的肌肤腠理,所以叫阳气。阳气的功能是温煦肌肤,抵御病邪,又叫卫气。天阳之气躁动不居,人的阳气也是如此,温暖之气能迅速到达肌肤,经典言其滑悍慓疾,又叫悍气;阳气浮行脉外,又叫浮气。中医教科书释“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这是用现代思维解释古人的概念,以此类推,阳气、卫气、浮气、悍气、腑气等等,会推论出各种各样不知名的精微物质,如此多不知名的精微物质构成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社会很难让人信服。没有训诂学知识,对古代文化、古人思维特点认识不深刻,读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往往望文生义,把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附会成预测疾病流行的玄学。
本书编排体例,选取《黄帝内经》中100个问题进行释读,原则上每一问后面都附有【相关经典选读】。由于古今远隔,语言文化不同,理解经典必须站在前人的肩上,以前人的阐释为桥梁,故附录的原文选择隋唐代时期代杨上善、唐代王冰、,明代张介宾、明代马莳、,清代高士宗等人的注。《黄帝内经》原文以黑体字排列,后代医家的注文以宋体字排列。这样安排,一方面提供了本书阐释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中医爱好者提供简要的《黄帝内经》阅读文选,读者可以只看本书的分析,也可以把文章与文选对照阅读。由于本书的性质与字数的限制,对《黄帝内经太素》中萧延平按语、《黄帝内经素问》中新校正按语予以删除。在文字上,原来繁体字改为简体,文中保留了原来的通假字、和古字、,异体字、俗体字原则上直接改为规范简体字。同时,为了便于今人阅读,个别段落的文字略有调整或者省略,恕不能一一交代。
以问题为主的书稿可以不分章节,为了彰显本书的结构及《黄帝内经》的理论框架,本书按内容进行了大致分类。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或者学说要想深入进去并掌握的话都有门槛,这个门槛就是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概念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同,那么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理论就会各说其是,所以首章是《正名》,交代本书对《黄帝内经》基本概念的解读。其次是阴阳关系、五脏,后是病因与诊断。
在阐释方法上,以训诂学的方法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思维为依据来探寻经典的奥旨。在行文上尽可能通俗易懂,不做繁琐的考证。100个问题旨在揭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概要,并不能概括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全部,希望本书抛出的这块砖,能引出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理论方方面面的瑰玉。限于本人的知识结构及学术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达者批评指正,共襄弘扬中医之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