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定向培养”“教师交流”“县管校聘”为政策案例,对乡村教师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本书理论篇反思了定向培养政策的前提与可能风险,论证了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嵌入的三种关系,分析了教师交流四种机制的特征,建构了编制银行模型;实践篇总结提炼了教师交流的六种实践类型,描述了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两地化的职业样态,考察了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形成机制,总结了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四种实践策略;研究趋势篇建议加强乡村教师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和综合交叉融合研究,开展乡村教师素质结构量表的开发与实证研究,关注乡村定向大学生在校社会化过程研究,进行教师交流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回归研究,探索“县管校聘”政策改革绩效实验研究。
本书主要适合从事乡村教师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职研究人员、在读研究生,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以及在基层一线直接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乡村校长和教师使用。
|
目錄:
|
导论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
一、基于政策焦点的理论回应 2
二、基于文献留白的学术对话 7
三、研究意义 17
理论篇
章 政策前提可靠性: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前提评价 21
一、反思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前提的价值 21
二、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背景与目标 22
三、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前提与风险 24
四、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风险规避建议 28
第二章 政策背景结构性: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嵌入性研究 31
一、教师交流政策执行遭遇阻滞 31
二、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田野案例 32
三、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嵌入的三种关系 32
四、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优化建议 42
第三章 执行机制多样化:教师交流四种机制及其特征比较 43
一、教师交流机制话题提出 43
二、教师交流机制类型划分 45
三、教师交流机制反思评价 47
四、教师交流机制优势互补建议 49
第四章 编制管理新机制:义务教育教师编制银行模型 52
一、教师编制—教师流动困难的焦点 53
二、资源僵化—传统教师编制配置模式的缺陷 54
三、编制银行—盘活教师编制的一种市场机制 56
第五章 盘活存量新改革:“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评价 60
一、“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前提 60
二、“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风险 63
三、“县管校聘”教师制度改革风险规避建议 65
实践篇
第六章 工作生活两地化:乡村教师工作实践新样态 73
一、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两地化现状及其归因 73
二、工作生活两地化对乡村教育的积极影响 76
三、工作生活两地化对乡村教育的消极影响 77
四、工作生活两地化消极影响的破解策略 80
第七章 交流深浅类型化:教师交流的六种实践类型 83
一、教师交流实践类型研究的田野案例 83
二、从政策设计要求看有“假交流”和“真交流” 84
三、从政策目标期待看有“浅交流”和“深交流” 86
四、从政策合法性看有“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87
五、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实践优化建议 89
第八章 正视相对剥夺感: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形成机制 92
一、亚当斯公平理论及其框架适切性 92
二、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形成机制 93
三、乡村教师相对剥夺感消除策略 96
第九章 策略选择本土性: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策略及其比较 98
一、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策略提炼证据源 98
二、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策略的四种类型 99
三、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策略多维比较 105
四、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策略选择 108
第十章 微观问题样态多:基于乡村小学教师的口述资料分析 110
一、乡村学校微观问题的论据来源与方法 110
二、教师眼中的乡村学校微观问题样态 112
三、乡村学校微观问题解决策略 119
研究趋势篇
|
內容試閱:
|
“定向培养”“教师交流”“县管校聘”三项政策,是同乡村教师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举措,是破解我国乡村教师管理难题的重要政策工具。这三项政策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由于政策执行具有明显的嵌入性和本地化特点,每项政策的执行效果同该项政策所嵌入的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三项政策所涉及的政策背景、政策价值、政策前提、可能风险等理论问题,以及政策执行中的现实挑战、体制障碍、机制类型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加深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和理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行动,朝着预期的政策目标努力。
1.乡村教师政策的理论研究部分
(1)定向培养政策的价值、前提与风险研究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有助于缓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储备乡村教育发展人力资本,平衡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代价,弥补其他补充渠道的缺陷。作者对定向师范生高考志愿选择的自主性、高校乡村教师培养经验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乡村特色等重要前提条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政策风险:部分乡村定向大学生高考志愿选择的“非自主性”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也不便于学校甄选优秀乡村定向师范生;高校缺乏乡村教师培养经验,会相对拉低乡村定向师范生毕业水平,给乡村学生带来新的不公平;乡村定向师范生社会化过程的城镇化倾向,不利于培养乡村教师职业情感、树立乡村教育思维、涵养乡村教师特质。
(2)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嵌入性”研究
研究发现,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嵌入在以下三大关系中:一是体现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状况的执行环境中,地理跨度、经济状况和“科长治县”对教师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遵照一般执行环节的执行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决策主体多层化、落实过程浅表化和监督环节形式化;三是代表多方机构责任的执行部门间,主要表现为教育部门活动权的“他部门化”。
(3)教师交流四种机制研究
教师交流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奉献机制和文化机制。四种机制在运行效率、发挥作用的方向、主体的选择空间、行为的动力来源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四种机制也都存在一定反思空间:行政机制中的校长和教师能否被安排、市场机制中的校长和教师能否自由选择、奉献机制中的校长和教师是否持有服务信念、文化机制中的校长和教师能否取得组织文化认同。
(4)编制银行模型研究
教师交流的诸多影响因素都聚焦于教师编制。传统教师编制配置的行政模式存在缺陷。教师编制市场化运作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大趋势。由“缺编地区、超编地区、存入编制、借贷编制、编制利息、编制本金”六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师“编制银行”运行模式,是对教师编制资源优化配置的有益探索。
(5)“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前提与风险评价
“县管校聘”政策暗含了以下逻辑前提:教师应该成为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突破口;依靠行政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交流;教师交流能对薄弱学校“填谷”。这些前提又存在以下政策风险:对教师作用估计过高、对行政协调困难估计不足、破坏教师原有的工作生态。为了规避这些政策风险,建议:建立县域内教师需求电子平台和教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摸清县域教师总体状况,统一安排总量结构;以市场机制为主,尊重教师自主选择;建立优秀教师的增量培育机制和交流期限累加激励制度;实施梯度教师交流模式,逐步扩大交流范围。
2.乡村教师政策的实践部分
(1)乡村教师的实践生活样态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内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两地化”成为一种新趋势。两地化程度与县域内的地理空间跨度、交通便利程度、城乡生活差异度等因素相关。两地化的生活样态,从积极方面看,有助于乡村教师及时吸收城市元素,紧跟时代步伐,可以促进城乡教师的“非正式交流”。从消极方面看,教师容易产生疲惫感,不利于提振教育教学精神;城乡两种教育思维冲突,容易扭曲教师的乡村教育观;乡村学校被压缩成单一的“生活工具”,教师缺乏教育归属感。
(2)教师交流实践类型研究
从政策设计要求角度来看,有“假交流”和“真交流”;从政策目标期待角度来看,有“浅交流”和“深交流”;从政策形式合法性角度来看,有“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每种交流类型在政策成本、政策期待、政策风险、政策弹性和政策效果等方面具有相对差异。各地应该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当地政策条件采取以下策略:协调负责人职务升级,克服部门主义问题;吸纳重要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执行话语互动;树立教师交流示范标杆,激发相关教师交流的动力。
(3)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形成机制研究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影响教师组织行为的重要变量。以亚当斯公平理论为分析框架,选择城市教师和本村村民作为参照对象,对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存在不公平感,工作满意度较低。这会对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乡村教师管理者在乡村工作实践中,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回报感和提高他人的付出感这两种策略,来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4)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实践策略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出县域内教师交流的四种执行策略:按兵不动、选择性过渡、柔性强制和刚性彻底,并从教育局局长行为动力、产生冲突大小、政策执行绩效、政策走向、教师人性假设等方面对四种策略进行了比较和反思。
(5)乡村教师眼中的乡村学校微观实践样态研究
通过对一位从教36年乡村小学高级教师的访谈发现,乡村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一些微观问题: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直接受益主体是学校和政府而非家庭;乡村学校的留人机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而非“经济性”;乡村教师管理存在“授权自主”和“加强干预”之间的选择性困境;乡村教师存在“45岁退休”现象;乡村教师收入的参照系是同村村民而非城市教师。
3.乡村教师的研究趋势部分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加强乡村教师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加强乡村教师政策研究的综合交叉融合,乡村教师素质结构量表的开发与实证,乡村定向大学生在校社会化过程研究,教师交流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回归研究,“县管校聘”政策改革绩效实验研究。
书中很多主题和观点是作者在读博期间,参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课题研究形成。感谢我的导师邬志辉教授提供参与课题研究的宝贵机会,以及他在学术风格、学术智慧和学术习惯等方面对我的积极影响。感谢在读博期间研究院老师们提供的多方关照,尤其是秦玉友教授、李伯玲教授、刘善槐教授在学术研究中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盐城师范学院戴斌荣教授、乔晖教授、汤克明教授、陈玉祥教授和柴江博士对书稿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感谢同事周丹、吴文婷对书稿文字校对提供的支持。感谢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乡村卓越教师教育基础课教学团队”成员提供的真心帮助。感谢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提供的资助。
爱人张伟娟女士通读了书稿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修改建议,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她更是一人承担了很多家务和指导儿子学习的重任,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任何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她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关于乡村教师政策的思考和书写始终在路上,恳请读者对本书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提高和完善。
姜超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21年9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