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80.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80.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58.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74.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40.0
|
目錄:
|
●朱子学的精神与未来——《朱子学文库》序陈来 1 序肖永明 1 章 研究概述1 节 背景与意义1 一、“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命题1 二、“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3 三、“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内含朱熹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之 使命4 四、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6 五、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彰显了儒学的分化和发展8 六、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能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借鉴和 思考11 第二节 回顾与前瞻13 一、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研究13 二、对朱熹及其他宋儒“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24 三、对明清儒者“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31 四、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37 五、研究评析及前瞻42 第三节 内容与创新45 一、研究内容45 二、创新之处49 第二章 朱熹对“克己”的诠释51 节 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场与取舍52 一、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场52 二、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博采集评56 三、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批驳辨误59 四、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选择吸收61 第二节 朱熹“克己”诠释的思想内涵63 一、“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教人之定本63 二、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训“己”65 三、以“胜”而不以“治”训“克”69 四、不稳当的都要克,尽力舍死向前,久而不懈74 五、“克己”之私内含气禀之私、耳目口鼻之欲、人我之私80 第三节 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践履与影响85 一、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践履:治心修身与正心窒欲85 二、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影响:以道学之争为例88 三、余论92 第三章 朱熹对“复礼”的诠释94 节 朱熹对宋儒“复礼”诠释的采录与评论95 一、对宋儒“复礼”诠释的采录96 二、对宋儒“复礼”诠释的评论98 第二节 朱熹“复礼”诠释的思想内涵103 一、“复礼”即“复本有之礼”103 二、“复礼”即“返本复性”109 三、“复礼”即“复天理”117 四、“复礼”即“复节文”“复此身于规矩准绳之中”127 五、“复礼”即“复天理之节文”134 第三节 朱熹“复礼”诠释的内在发展与理学根源140 一、朱熹“复礼”诠释的内在发展:以不满于“复天理”之释 为例140 二、朱熹“复礼”诠释的理学根源:以“复天理之节文”为例 145 三、余论152 第四章 朱熹对“为仁”的诠释155 节 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与评论156 一、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156 二、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评论159 三、朱熹对以“人心”释仁的继承与发展163 第二节 朱熹对“为仁”的诠释:以工夫指示仁166 一、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定位仁之工夫167 二、释“为仁”为“见仁”:工夫指向仁之本体170 三、释“为仁”为“到仁”“至仁”:工夫指向仁之境界172 四、释“为仁”为以工夫指示仁:前工夫后效果174 五、“为仁”诠释彰显朱子学术工夫论倾向178 第三节 朱熹释“仁”为“本心之全德”181 一、释“仁”为“本心之全德”是通则182 二、区别于人心的本心是道心185 三、作为本心之仁是天生的、固有的192 四、作为本心之仁是性、理196 五、为何以德释仁:德和仁具有共通意涵200 六、为何以全德释仁:仁包四德204 七、朱熹以“本心之全德”释仁的理学根源214 第五章 “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与朱熹学术特征及影响231 节 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关系的诠释:以理学体系 建构为视角232 一、“克己”“复礼”既合又分232 二、“克己复礼”“为仁”系先后关系247 三、“克己复礼为仁”之“仁”“礼”为多维关系251 四、“克己”“复礼”“为仁”关系的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258 第二节 从“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 以“克己”为中心260 一、问题的提出260 二、从“克己”诠释变化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的形成261 三、向里用力:从朱熹“克己”诠释之正面阐发看其学术 内倾特征264 四、心性追求:从朱熹“克己”诠释之侧面引证看其学术 内倾特征270 五、内向超越:从朱熹“克己”诠释之总评看其学术内倾特征275 六、朱熹学术内倾特征之成因278 第三节 从“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之汉宋分野看朱熹学术影响: 以“克己”为中心281 一、汉学宋学“克己”诠释存在分野281 二、汉学家对宋学家“克己”解的批驳283 三、宋学家“克己”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288 四、汉学宋学“克己”解平议292 结 语295 主要参考文献307 后 记3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