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迄今为止部对清代刻工以及版刻字体展开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
本书立足于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学科,在大量目验原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清代刻工题名,对清代刻工的刻书情况作了比较准确、细致的甄别与梳理。同时,又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出版史、文化史、艺术史、经济史等领域,对清代刻工的题名方式、数量、地域分布、组织运作形式以及清代版刻字体风尚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
內容簡介: |
刻工研究一直是传统文献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本书则是迄今为止部对清代刻工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五章,分别对清代刻工的题名方式、数量与分布、组织运作形式、代表性刻工的刻书活动及他们与出版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写样者、刻工对清代版刻字体风尚的影响等问题展开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全书一方面立足于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文献学科,在大量目验原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清代刻工题名,从而具有比较深厚的文献基础;另一方面,又尝试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出版史、文化史、艺术史、经济史等领域,将刻工这一群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始终贯彻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既有对清代刻工整体情况的全局性把握与观照,又有对具体个案的细微分析与考述,从而使整个研究显得系统深入。总的来说,相比此前多局限于刻工名录整理等范式的简单研究,本书实际上是尝试从刻工这一群体入手,对整个清代出版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较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
關於作者: |
郑幸,女,浙江宁波人。复旦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文学文献学、清代诗学、清代出版史方面的研究。2019-2020年曾赴日本庆应义塾大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访学一年。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诗学》、《国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袁枚年谱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王昙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
目錄:
|
绪 论
一、研究范畴的明确与限定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三、提出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章 数量与分布:清代刻工的基本情况
节 清代刻工的数量及题名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清代刻工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代表性地区刻工概况
第二章 行业与组织:清代刻工组织形式的嬗变
节 官方机构的刻工组织与雇佣
第二节 民间刻字店的兴起及其经营模式
第三节 清代刻字行会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交流与协作:出版者与刻工之间的互动
节 近文为名:穆大展与乾嘉名流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良工:刘文奎局与乾嘉学人的著述出版
第四章 个性与程式:写样者与版刻字体的选择
节 写样者的分类
第二节 写样字体的选择与版刻风尚的流行
第三节 代表性职业写样者举隅
第五章 融合与分化:刻工与版刻字体的程式化进程
节 清代“宋、欧、软”三分格局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从“欧字”到“软字”:清初版刻字体的转变
第三节 从“馆阁体”到“仿宋”欧字:版刻字体的进一步演变与分化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我开始接触清代出版史这个领域,大概是在2012年,到现在差不多也有十年了。初只是为了完成课题,后来却越走越远,终成为我在“文学文献”这一本行之外的又一个方向,也是始料未及。然而一路走来,总觉得自己对“文学”悟性不够,所以被文献、版本乃至出版史所吸引,恐怕也是潜意识引导下的一种选择。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敢说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又或者我在这些领域所做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从内心的感受来说,这段旁逸斜出的研究经历,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更让我体验到别样的趣味。日本学者乔秀岩先生曾在《文献学读书记》的后记中,提到自己研究的三个目标:“要好玩,要创造,要永久。”我深以为然。此书是否能够“创造”和“永久”,或许还有待于各位读者去品评,但是“好玩”,却早已是遍布于过程之中的甜蜜馈赠,让我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不过,尽管我自认为“玩”得还算开心,但要在一个前人研究无多的新领域内开疆辟土,并努力尝试着向“创造”甚至“永久”靠拢,又难免时常会有战战兢兢、力不从心之感。如果不是众多良师益友一路上不断地扶持我、鼓励我、鞭策我,恐怕我也早早就放弃了。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陈正宏教授,尽管我的选题在他看来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但他仍然仔细审读了我的初稿,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感谢我的同门杨丽莹、石祥、郭立暄、韩进、李开升,他们现在都已成为出版史、版本学等领域的专家,我曾不止一次向他们讨教,他们也毫无保留地与我往复讨论,为我拓展思路,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材料。还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的资助,以及各位评审专家的肯定与指正,没有这些支持,本书的出版恐怕还会遥遥无期。
研究的顺利展开,也离不开国内外古籍馆藏机构的大力支持。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以及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住吉朋彦教授、佐佐木孝浩教授等诸位先生的热情邀请,使我获得赴日交流的机会,并享受到自由出入“斯道文库”、开架翻检古籍的快乐。感谢上海图书馆梁颖先生、邹晓燕女士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一直以来的热情服务,让我每次去上图都倍感亲切和愉悦。感谢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先生、眭骏先生、王亮先生的指教,以及其他老师、同学(特别是罗琴、胡媚媚两位师妹)的热情襄助。也感谢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天一阁图书馆等机构的大力协助。此外,还要感谢“高校古文献资源库”、“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读秀”等大型网络数据库,正是借助这些E时代的便利工具,才能让我在材料的获取上突破前人,为研究的展开提供良好的文献基础。
后,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为本书付出大量心力的中华书局副编审郭时羽女士。我们曾同在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求学,她又是我部书的责任编辑,专业功底深厚,所以当此书谋求出版时,我几乎不假思索就想托付给她。事实上,起初也确实是通过时羽向中华书局递交书稿,并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遗憾的是,待到结项时,由于工作方向的调整,此书无法划入她的日常工作范围;但考虑到出书时间和对书稿的熟悉程度,她确系审读的人选。因此,只能拜托她在下班后牺牲休息时间来完成书稿的审读。中华书局学术著作编辑室罗华彤主任统筹协调,妥善安排,并亲自担任责编,为此书的顺利出版出力不少。此外,北京大学陈腾博士曾专程去国家图书馆为我查阅资料,上海大学文献学研究生陈洁、秦娴也曾多次帮我查阅资料、核对引文,还有很多师长、同事、朋友、学生,或曾惠赐资料,或曾指点迷津,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时此刻,十月的阳光正好,蓝色的天空格外纯净,隔壁房间传来女儿播放故事的声音。这个才刚刚入学的小人儿,曾陪着我远赴东瀛,被迫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人群与环境,近来又常常陪我到学校、图书馆工作,即便被安排在走廊独自看书,也毫无怨言,努力适应。所以,这后一份感谢,要送给我亲爱的女儿,以及我的家人,是你们让我的生活充满温情。
2021年10月22日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