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所有的哲学都在人生里(诺奖得主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罗素诞辰150周年纪念,周国平序 赠笔记本)

書城自編碼: 374039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外国随笔
作者: [英]伯特兰·罗素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1161022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瘦肝
《 瘦肝 》

售價:NT$ 454.0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編輯推薦:
★诺贝尔奖得主罗素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
★罗素诞辰150周年纪念版。
★哲学家如何思考人生?影响20世纪人类社会、全球格局的思想和眼界。
★王小波、毛姆推崇的幸福观、金钱观和世界观。
★完整收录罗素的三种激情论,教你学会用清醒的眼光看世界。
★周国平序。
★瑞士画家瓦尔德马·芬克插画,图文并茂。
★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随书附赠“为什么读点哲学”笔记本。
內容簡介: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
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彻底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關於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作品包括《数学原理》《西方哲学史》《我所理解的幸福》(一译《幸福之路》)等,对20世纪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琳子,新锐译者,一名琳中展羽,译作包括《孤独的力量》等。
目錄
序言 寻求智慧的人生
前言 我为什么而活
辑一 求爱
爱情、亲情与共情
理性与情感
我的婚姻观
我的家庭观
关于离婚
我所理解的幸福
如何追求自由和幸福
辑二 求知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工作的本质和内涵
比奋斗更重要的
现行教育的本末倒置
论金钱崇拜
辑三 共情
如果我们想要幸免于黑暗时代
克服畏惧,世界更美好
经济所有权的背后
愿世界和平里没有原子弹
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
內容試閱
【序言】
寻求智慧的人生
周国平
在现代哲学家中,罗素是个精神出奇得健全平衡的人。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山鼻祖,却不像别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偏于学术的一隅,活得枯燥乏味。他喜欢沉思人生问题,却又不像存在哲学家那样限于绝望的深渊,活得痛苦不堪。他的一生足以令人羡慕,可说应有尽有:一流的学问,卓越的社会活动和声誉,丰富的爱情经历,后再加上长寿,命运居然选中这个现代逻辑宗师充当西方“性革命”的首席辩护人,让他在大英帝国的保守法庭上经受了一番戏剧性的折磨,也算是一奇。科学理性与情欲冲动在他身上并行不悖,以至于我的一位专门研究罗素的朋友揶揄地说:“罗素精彩的哲学思想一定是在他五个情人的怀里孕育的。”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大哲内心多半充斥一种紧张的危机感,这原是时代危机的反映。罗素对这类哲人不抱好感,例如,对于尼采、弗洛伊德均有微词。一个哲学家在病态的时代居然能保持心理平衡,我就不免要怀疑他的真诚。不过,罗素也许是个例外。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道现代西方人的病痛来自基督信仰的崩溃,始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但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坠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以一种坚忍的观点,从容而又冷静地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性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尤其是性爱。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有时他说,与所爱者相处靠本能,与所恨者相处靠理智。也许我们可以引申一句:对待欢乐靠本能,对待不幸靠理智。在性爱的问题上,罗素是现代西方早提倡性自由的思想家之一,不过浅薄者对他的观点颇多误解。他固然主张婚姻、爱情、性三者可以相对分开,但是他对三者的评价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他看来,,爱情高于单纯的性行为,没有爱的性行为是没有价值的;第二,“经历了多年考验,而且又有许多深切感受的伴侣生活”高于一时的迷恋和钟情,因为它包含着后者所不具有的丰富内容。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假定每一个正常的异性都是性行为的可能对象,但事实上必有选择。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假定每一个中意的异性都是爱情的可能对象,但事实上必有舍弃。热烈而持久的情侣之间有无数珍贵的共同记忆,使他们不肯轻易为了新的爱情冒险而将它们损害。
几乎所有现代大哲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是例外。他崇尚科学,但并不迷信科学。爱与科学,爱是位的。科学离开爱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爱的危险的敌人是工作即美德的信念,急于在工作和财产上取得成功的贪欲。这种过分膨胀的“事业心”耗尽了人的活动力量,使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趋于消极的和团体的。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他相信,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中便能生出智慧。确实,在匆忙的现代生活的激流冲击下,能够恬然沉思和温柔爱人的心灵愈来愈少了。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语重心长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启发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前言】
我为什么而活
伯特兰·罗素
我的一生,常伴三种单纯却又浓郁的执着,分别是执着求爱、执着求知、执着共情。这三种执着于我有些苛责,每每像自海面扶摇上九霄的龙卷风一般,随意地扯弄着我,将我高高抛起,又重重砸下。
但我却欣然接受它们。我执着求爱,向往爱情赐予我的灼热,为了品尝爱情的甜蜜,我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我执着求爱,还因为爱是一剂治疗寂寞的猛药,这药非常神奇,可以把人从阿鼻地狱中拉起;我执着求爱,更是因为爱情是人世间神秘的美妙,它就是一种值得众人追逐的天堂,而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已经到达了天堂。
如同执着求爱,求知一样让我不可自拔,痴迷其中。我渴望洞悉人们的内心,希冀自己能够了解天体奥秘,甚至妄图比肩古希腊的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征服数学世界……
执着求爱与执着求知,让我有机会聆听圣语,然而我不担心自己跳脱俗世,因为我执着共情。共情会时间把我拽回俗世。我不是行走世间的天使,只是在我的眼中,总是能看到挨饿受冻的孩子,也能看到惨遭上层阶级剥削的下层者,还能看到被子女遗弃的可怜老人。这些人世间的苦难一丝不苟地撬开我的眼睑,在我的心头割上一刀又一刀。
我对这些苦难者感同身受,可深感乏力。
实际上,我自己不也是在苦难中伛偻前行吗?
不过这便是我,我的一生,无怨无悔。

爱情、亲情与共情(节选)
大爱不应该是一种义务,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友善。

当父母次向孩子讲述人间疾苦的时候,应该选择讲述那些能让孩子代入受害者而不是代入到加害者的故事。事实上,孩子若是经常听到主角为加害者的故事,他们身上的野蛮因子会被点燃,时间长了,很容易培养出暴力者。
我们不妨拿《圣经》中的两个故事来具体分析,其一是“亚伯拉罕献祭以撒”,其二是“以利沙咒杀四十二童子”。拿我个人为例,当我听到亚伯拉罕为了彰显自己对于上帝的虔诚,准备献祭自己的孩子以撒的时候,我不觉得这份虔诚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地方,反倒同情以撒;当我听到四十二名童子因为嘲笑以利沙而遭到诅咒,后被两只母熊撕裂咬杀的时候,我怎么都不觉得以利沙的行为是正确的,反倒认为这四十二名童子可怜。
这也就是历史教学中涉及战争教学时,应该教导孩子首先同情战败者的原因。若我是一名英国历史教师,给孩子们讲述黑斯廷斯战役的时候,我不会强调这场战役是欧洲中世纪盛期开始的标志,而是会强调这始终是一场战争,只会给平民带来创伤与苦难。简单来说,我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剖析战争的意义,而是彻底的反战。在我看来,战争的双方都是发情的傻驴,应该让鞭子落在他们自己身上,狠狠地抽他们,直到双方变好、变乖。我相信只有基于这种目的的教学,才能让孩子看清战争的真实意义,让他们领悟战争是一种愚蠢的放肆行为。
更深一步,我不会主动向孩子谈起战争带来的残酷迫害,直到他们自己注意到那些罪恶行径。而在那个时候,我会让孩子们了解到罪恶是何等的反人类、反社会。在那之后,我再告诉孩子们罪恶始终会受到正义的惩罚。
归根结底,保持共情能力的基础是保持客观。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总有美化之处,关于战争的历史更是如此。就拿1805年拿破仑指挥法国军队跟俄国和奥地利联军之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来说,大部分的史书都在强调法军以少胜多,突出拿破仑的统帅才能。只有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情景。托尔斯泰并没有隐瞒事实,而是客观地阐述了战争的残忍。其实教育就该如此,客观讲述事实即可,不要进行道德绑架,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领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