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但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本书介绍各种能源的发展历程,从煤炭、石油、天然气、电能等传统能源,到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并单独介绍了核能的开发历程以及放射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中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介绍包含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读者从对电能、核能、放射性技术的介绍中则可以看出基础研究潜在的巨大价值,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推动节能减排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作用。
|
關於作者: |
刘毅,中学物理教师,发表教学和科普文章多篇,承担市级、区级研究课,作为核心组成员参加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担任学校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负责人,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科活动,获得一等奖3次,二等奖5次。周广刚,理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物理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晶体的生长与机理、温室气体的捕集与封存,出版专著和教材6种,发表SCI论文20余篇。
|
內容試閱:
|
3 煤炭的故事——苏轼与淮北煤
汉文帝的妻弟少年时曾入山挖煤,历经苦难。据说,曹操
筑铜雀台,曾储藏了数十万斤煤炭;李时珍也曾多方考察煤炭
的性能。变法维新人物谭嗣同曾参与筹办开采煤矿;孙中山
制定《建国方略》,也专门提到煤炭工业。终身与煤炭事业打
交道的孙越崎在其暮年积极推动煤炭立法,中国部《煤炭
法》于1996 年8 月29 日通过,使煤炭工业发展步入了法制轨
道。在与煤炭有关的名人中,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他的诗文与书
画俱佳。他对于发现、开采淮北矿区及萧县(今属于安徽省,
在淮北矿务局煤田范围内)一带的煤炭有过重要贡献。北宋神
宗熙宁十年(1077 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州。他到任不久,就
遇黄河决口,水临徐州城下;是年冬又天降大雪,柴薪严重缺
乏,居民连取暖和烧饭都成了问题。面对燃料匮乏的局面,苏
轼积极组织人力寻查煤炭资源,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才在今萧
县白土镇一带发现了煤炭。他写道:“彭城(徐州)旧无石炭。
元丰元年(1078 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
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写了一
首《石炭》诗,以记找煤之事,抒发对煤炭的珍爱之情。此诗
是我国早专门以石炭为题的咏煤诗。全诗如下: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在诗中指出,这里煤炭蕴藏丰富(“浩无际”),称赞
煤炭“磊落如磐”、“烁玉流金”,可以“锻”炼“顽矿”,而且
引起了“万人鼓舞千人看”。这里的煤炭,通过诗人的观察和
吟咏,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在今天看来,也
可以为这里的煤炭增添光彩,扩大其知名度,应该为今人所
重视。
图3. 3. 1 今天的淮北矿业集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