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学分校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满足当时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广大学生迫切求学的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办学形式,在北京高等教育历史上是一个突破,创了一条新路。实际上,这也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条改革新路。这段历史在北京高教史上,是很精彩的一笔,非常值得记述。
|
內容簡介: |
该书以北京地区大学分校(1978-1985)为特定历史阶段,以北京联合大学分校创建、发展与整合为背景,通过对陈大白、庞文弟、罗林、邱隔法、张奇生、孙煜、赵宗英、徐永利、梁怡、王利亮等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高教局老领导、北京联合大学分校的老领导、教师、校友等18位老同志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北京地区大学分校创立的过程,调整与合并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分享了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老领导、在建立大学分校期间亲历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书中所均人称讲述,他们多为重大事件亲历者、决策者。
|
關於作者: |
张楠,女,1963年5月生,北京联合大学原纪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高校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出版《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研究(1978-1985)》等专著、编著及教材6部,在CSSCI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多个研究成果获奖。
孙晓鲲,男,1974年1月生,吉林梅河口人,副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
目錄:
|
目录
北京的大学分校:北京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1
历史的选择 集体智慧的结晶29
我记忆中的清华大学分校43
我到分校(联合大学)办教育54
肩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竭力办好大学分校63
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创建奋斗发展的前前后后76
北京邮电学院分院的那些事儿93
我深爱的袖珍大学116
大学分校与改革开放同行137
教师梦联大梦157
我们的家——旅游学院172
挺直我们的腰板183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工作的那些年203
我的幸福大学时光223
孜孜以求率性人生237
分校时光——难忘的大学生活250
北京大学分校的当年记忆263
我在清华二分校的求学岁月280
后记286
|
內容試閱:
|
序
对1978—1985年北京地区大学分校进行口述史研究,缘于《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研究(1978—1985)》这项课题研究,前者既是后者的补充,也是后者的印证,如果将两者称作“姊妹篇”,也未尝不可。
2014年,在《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研究(1978—1985)》开题答辩会上专家提出,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历史不长,但很重要。课题组仅针对文献开展研究,可能还是有些欠缺,建议课题组同时开展口述史研究,这样既可以丰富、补充史料,还可以抢救一些历史,内容也会很鲜活。由此,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启动了1978—1985年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口述史研究。
本口述史研究确定了三组访谈对象,上级部门领导、分校领导和教师及毕业生,试图从这三个视角对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创办背景、演进过程、办学情况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补充、丰富和印证史料,并通过不同层面的个体经历映衬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回溯独特生动的个体画卷,也为抢救这段历史做一点尝试。
拜访专家、制定研究访谈计划、准备必要的设备后,2014年完成对陈大白、庞文弟两位上级领导,王惠连、赵宗英两位分校领导及贡文清、诸天寅、牛志民和王常基四位分校教师的现场访谈;2015年完成对罗林、邱嗣法、孙煜三位分校领导,和一位分校老师魏庆芳的现场访谈;2017年完成对分校校友梁怡的现场访谈;2018年完成对分校领导张奇生,以及四位分校校友徐永利、王岗、陈志刚和王立亮的现场访谈。
被访谈的老领导、老教师和校友,当时年龄的是91岁,80岁以上的有8位,75岁以上的有11位,70岁以上的有12位,59~66岁的有6位。他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他们对本次口述史研究倾注了极大热忱,给予了莫大支持。有的提前按访谈提纲做了书面准备,有的打好了腹稿出口成章,有的一边展示历史资料和实物一边讲述。令访谈者印象深刻和尤为感动的是,这些被访谈者,每个人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对那段历史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个人的头脑都非同寻常的清楚,记忆力也都超乎想象的好。所有的这一切,对于口述史研究来说,弥足珍贵,又何其幸运。所有的这一切,也都被一一记述在每篇访谈后的“访谈手记”中。
由于初次做口述史研究,加上没有专门的力量,2014年和2015年进行的现场访谈,动用了《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研究(1978—1985)》课题组成员,以及学校党校办、离退休干部处、宣传部、档案校史馆等部门的十几个人的力量。他们都兼职做研究,主要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做现场访谈。2016年和2017年主要进行访谈录音的文字录入。由于多数参与口述史研究人员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后期的文字整理和研究,有的是访谈者完成的,有的是后来参加口述史研究的人员完成的,为真实全面记录所有参与口述史研究人员,在访谈篇首的体例上列出了被访谈者、访谈者、文字整理三组人员。为力求访谈稿与被访谈者表述的内容尽可能相吻合,后期文字整理和研究过程中的沟通、考据、确认,也耗时不少。
原计划2019年出版该书,但是这年春季我得了严重的流感,三月余才痊愈,影响了出书的进度。9月份我把改过第二遍的书稿发给宋秦,请她再帮助解决其中需核准的若干问题。不料年底我又做了一次手术,再次耽搁了出书的进度,内心深感歉疚。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我们的研究工作却未停歇。截至6月,我把全部书稿又看了一遍。需要考据、核准的内容,有的通过能查阅资料核准,有的直接联系被访谈者进行核定,有的请孙晓鲲、宋秦、王利荣想办法核实,查漏补缺和图片处理等工作一并交由孙晓鲲和宋秦共同推动。希望本书年内能够如愿付印。
在此,特别感谢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校长李学伟,以及时任校领导徐永利、卢振洋等对此项研究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所有参与此项研究的人员,他们放弃了许多周末和寒暑假本该休息的时间来投入这项工作!感谢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的王育红等同志,在联系老领导和老校友过程中,做了很多不可替代的工作!感谢学校宣传部的王维国和那日松等同志,在访谈现场的影像摄录中提供了全力支持!感谢学校档案校史馆的姜素兰和闫龑、张宇,图书馆的翟金忠、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白琦等同志,在后期资料考证、补缺和照片查找中给予了热诚帮助!感谢宋秦、郭鹏在本书稿后期付印中做出的诸多努力!
后,谨向接受我们访谈的所有老领导、老教师和校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谢忱!
张楠
2020年7月于巴库
对1978—1985年北京地区大学分校进行口述史研究,缘于《北京地区大
学分校研究(1978—1985)》这项课题研究,前者既是后者的补充,也是后
者的印证,如果将两者称作“姊妹篇”,也未尝不可。
2014年,在《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研究(1978—1985)》开题答辩会上专
家提出,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历史不长,但很重要。课题组仅
针对文献开展研究,可能还是有些欠缺,建议课题组同时开展口述史研究,
这样既可以丰富、补充史料,还可以抢救一些历史,内容也会很鲜活。由
此,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启动了1978—1985年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口述史
研究。
本口述史研究确定了三组访谈对象,上级部门领导、分校领导和教师及
毕业生,试图从这三个视角对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创办背景、演进过程、办
学情况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补充、丰富和印证史料,并通过不同层面的个体
经历映衬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回溯独特生动的个体画卷,也为抢救这段历
史做一点尝试。
拜访专家、制定研究访谈计划、准备必要的设备后,2014年完成对陈大
白、庞文弟两位上级领导,王惠连、赵宗英两位分校领导及贡文清、诸天
寅、牛志民和王常基四位分校教师的现场访谈;2015年完成对罗林、邱嗣
法、孙煜三位分校领导,和一位分校老师魏庆芳的现场访谈;2017年完成对
分校校友梁怡的现场访谈;2018年完成对分校领导张奇生,以及四位分校校
友徐永利、王岗、陈志刚和王立亮的现场访谈。
被访谈的老领导、老教师和校友,当时年龄的是91岁,80岁以上的
有8位,75岁以上的有11位,70岁以上的有12位,59~66岁的有6位。他们是
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他们对本次口述史研究
倾注了极大热忱,给予了莫大支持。有的提前按访谈提纲做了书面准备,有
的打好了腹稿出口成章,有的一边展示历史资料和实物一边讲述。令访谈者
印象深刻和尤为感动的是,这些被访谈者,每个人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特
征,都对那段历史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个人的头脑都非同寻常的清楚,
记忆力也都超乎想象的好。所有的这一切,对于口述史研究来说,弥足珍
贵,又何其幸运。所有的这一切,也都被一一记述在每篇访谈后的“访谈
手记”中。
由于初次做口述史研究,加上没有专门的力量,2014年和2015年进行的
现场访谈,动用了《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研究(1978—1985)》课题组成员,
以及学校党校办、离退休干部处、宣传部、档案校史馆等部门的十几个人
的力量。他们都兼职做研究,主要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做现场访谈。2016年和
2017年主要进行访谈录音的文字录入。由于多数参与口述史研究人员的工作
岗位发生变化,后期的文字整理和研究,有的是访谈者完成的,有的是后来
参加口述史研究的人员完成的,为真实全面记录所有参与口述史研究人员,
在访谈篇首的体例上列出了被访谈者、访谈者、文字整理三组人员。为力求
访谈稿与被访谈者表述的内容尽可能相吻合,后期文字整理和研究过程中的
沟通、考据、确认,也耗时不少。
原计划2019年出版该书,但是这年春季我得了严重的流感,三月余才痊
愈,影响了出书的进度。9月份我把改过第二遍的书稿发给宋秦,请她再帮助
解决其中需核准的若干问题。不料年底我又做了一次手术,再次耽搁了出书
的进度,内心深感歉疚。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我们的研究工作却未停歇。截至6月,
我把全部书稿又看了一遍。需要考据、核准的内容,有的通过能查阅资料核
准,有的直接联系被访谈者进行核定,有的请孙晓鲲、宋秦、王利荣想办法
核实,查漏补缺和图片处理等工作一并交由孙晓鲲和宋秦共同推动。希望本
书年内能够如愿付印。
在此,特别感谢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校长李学伟,以及时任
校领导徐永利、卢振洋等对此项研究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所有参与此项研究
的人员,他们放弃了许多周末和寒暑假本该休息的时间来投入这项工作!感
谢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的王育红等同志,在联系老领导和老校友过程中,做了
很多不可替代的工作!感谢学校宣传部的王维国和那日松等同志,在访谈现
场的影像摄录中提供了全力支持!感谢学校档案校史馆的姜素兰和闫龑、张
宇,图书馆的翟金忠、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白琦等同志,在后期资料考证、补
缺和照片查找中给予了热诚帮助!感谢宋秦、郭鹏在本书稿后期付印中做出
的诸多努力!
后,谨向接受我们访谈的所有老领导、老教师和校友致以崇高敬意和
诚挚谢忱!
张 楠
2020年7月于巴库
北京的大学分校:
北京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
时??间:2014年9月12日
地??点:北京联合大学办公楼三层会议室
被访谈者:陈大白(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教育工委原书记)
访 谈 者:王文杰(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
研究员)
???????孙晓鲲(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朱科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应用文科综合实
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文字整理:孙晓鲲
陈大白,女,1955年9月参加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9
月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北京市教育工
委原书记。
陈大白受邀参加北京地区大学分校口述史访谈
王文杰、孙晓鲲等(以下简称“访”):陈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
百忙之中接受我们课题组的访谈。首先向您介绍一下我们访谈的背景。2013
年,由分管档案校史工作校领导张楠书记领衔,申报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室的重点课题——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研究,把北京联合大学的前
身——1978年建立的30多所大学分校的历史进行研究,包括经过多次调整进
入北京联合大学的24所分校,也包括没有进来的和后来撤并的。我们的访谈
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创建大学分校的背景;二是大学分校的调整、
整合;三是大学分校时期的教学情况;四是后勤保障。关于访谈对象,包括
上级领导、分校领导小组成员、分校任课教师和毕业生。上级领导这部分,
我们计划对您和庞文弟a局长做访谈。今天对您的访谈,主要想了解当时建立
分校的背景、遇到的困难,还有调整、整合的过程。您当时在大学部工作,
是大学分校办学的亲历者,您可能比较熟悉这段历史。
1庞文弟,时任北京市高教局局长。
陈大白(以下简称“陈”):我接到这个提纲之后,因为我还在小汤山
疗养,就没有马上准备,是回来以后才开始准备的。我力图按照你们四个题
目a的要求,根据资料给你们讲历史的事实。我觉得好介绍点史实。
整个北京地区大学分校的成立,分三个阶段。谭元堃b同志有一篇文章
里讲,大概分三个阶段。是创建阶段,第二是调整阶段,第三是联合
阶段。
我觉得北京的大学分校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满足当时人才
1 四个题目是指为访谈需要,课题组设计的访谈提纲。四个题目分别为:1. 北京地区大学分
校创建是北京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对北京市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大学
分校创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创建大学分校的一些背景? 2. 您认为创建
大学分校面临着哪些困难,终是如何协调解决的? 3. 大学分校规划制定与调整的一些情
况。4. 关于大学分校调整合并前学校的状况、调整的过程和对调整的看法。
2 谭元堃(1924—1996),男,汉族,云南墨江人。1941 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 年毕
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学系。北京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历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共北
京市委大学工作部副部长、教育工作部副部长、北京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委员会
主任等职。1978 年起,在市委倡议领导下创办一批走读制的大学分校,随后又主持了大学
分校的调整,创办了北京联合大学,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
显著效果。张楠主编:《谭元堃文集》,北京出版社,2013 年版,封二。
的迫切需求和广大学生迫切求学的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办学形式,在北京高等
教育历史上是一个突破,创了一条新路。实际上,这也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是条改革新路。我们早就强调,这段历史在北京高教史上,是很精彩的一
笔,非常值得记述。所以我们写高教史,对这一段比较重视,做过不少了
解,也讨论过。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这一段很重要,因为在办学过程
中,采用、吸取了它的很多经验,也总结了它的不少教训。大学分校有成功
的地方,也有不成功的地方。为研究这段历史,成立这样的课题组非常必
要,很需要把这些史料保存下来。但当时经历这个事情的人,一个个地都去
八宝山了,都走了。我在找相关材料的时候,打电话找了几个人,有的人已
经年纪很大了,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当时筹备小组a那几个人,现在只有黄宗
煊一个人在,另外三个人都已经不在了。当时成立了筹备办公室,叫大学分
校筹备办,就只有一个黄宗煊在。他电话里的声音已经很苍老了,而且记不
太清了,说得非常简单。我们很有必要现在抢救一下这段历史,并研究一下
它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
访:您说得非常对,我们课题组研究这段历史,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就是
抢救历史。
陈:那我就按你们的题目来说吧。个是创建大学分校的背景。我觉
得背景包括当时全国的大背景和北京的背景。这一段建议你们看看《邓小平
年谱》,1975到1997的上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你看我插着条的这
些(陈书记手指着桌上一本文献——编者注),小平同志曾多次讲到大学招
生的改革,就是恢复统一考试,扩大招生,先扩大招生,然后办大学分校,
都有批示。天津办大学分校小平同志就有批示,要创点经验。后来扩大招生
办大学分校的那个文件也是他批的。所以你们研究大学分校离不开小平同志
1筹备小组,指大学分校筹备小组。主任为谭元堃,成员有王金瀚、黄宗煊、李茂林和赵英斌。
参见陈大白:《忆北京联合大学的奠基人——谭元堃同志》,载《谭元堃文集》(张楠主编),
北京出版社,2013 年版,第 261 页。
当时这些批示。然后建议你们看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我现
在手里用的是金铁宽同志编的这本,因为我觉得这本写得比较好。它把当时
的恢复高考和扩大招生记述得很清楚,先扩招,因为扩招还不能解决问题,
就办了大学分校,北京的报告,1好像是1978年的9月20号提交了一个关于办大学分校和扩 大招生的报告。这个报告引起的重视,开了一次全国会议,同意了北
京的报告,并建议几个重点省市,按照天津办大学分校的办法来招生。这都
是历史背景。
据谭元堃同志说:北京办大学分校的报告得到了华国锋主席和中央教育
部批准,这就态度明确了,是根据北京的报告开的会,希望全国有条件就办
大学分校。我不知道这里面说的“华国锋主席批准”是口头还是文字,现在
老谭也不在了,没法查。但大背景一定要了解。
我觉得这两本书你们可以很容易去图书馆找到。因为我经常用,所以这
两本书不能给你们用。这一摞我都留给你们,希望你们用完了都还给我,因
为我很需要。
我觉得需要研究一下全国的大背景和北京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情况大家
都很熟悉,而且现在正在演《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其中招生考
试的篇幅很大,中间一连好几集都是这个,会更助于大家理解。1976年粉碎
“四人帮”以后,十年“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了,当时国家面临的是“拨
乱反正、整顿恢复”的繁重任务,小平同志当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他就自
告奋勇抓教育和科研。小平同志搞全国的拨乱反正,是从教育和科研入手
的,这是他们拨乱反正的突破口。这其中突出的有三点,是推翻了
“两个估计”,第二是恢复了高考,第三是以北大、清华两校作为重点,亲
1指北京市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大学扩大招生问题的请示报告》。具体参见陈大白主编:《北
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90 页。
自指挥北大、清华的拨乱反正,这三点和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大。小平同志抓
教育的拨乱反正,先推翻了“两个估计”,恢复了高考,然后抓了两个点,
就把整个的教育口的“拨乱反正”推开了,把蒋南翔调去当长。这三
点都影响比较大。
恢复高考对全国的影响是特别大的,当时我在北医附中当副校长,叫革
委会副主任,然后是支部副书记。我们市委的人都下放了,都下放到家里附
近的中学去工作,下放劳动以后收回来。我先在北医附中,之后在北航附
中,1979年因参与刘仁a同志的追悼会又调回到机关。所以大学分校开始的酝
酿、创建的那个阶段,我1979年回去才知道。开始我只能查资料。恢复高考
以后,我在中学教书。“黄帅事件”以后,学生都不念书、不上课,课堂秩
序没法维持,老师们气得都哭。欲教不能、欲罢不忍,说的就是这种场面。
你看着这群孩子,要教没法教,学生心都没在这;但又不忍不教、不管孩
子。后来恢复高考,“读书无用论”在学校里没了踪迹,所有孩子都回到课
堂念书了。我当时在北医附中,给大家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因为家长的力量
很重要。北医附中都是北医三院的子弟,北医子弟的家长们力量很大。然后
我们就请把关教师全部开课,开大课、补课,学校和教师一起把孩子们都发
动起来,结果年我们学校考上大学的就特别多。我觉得恢复高考太重要
了,当时感触特别深。
恢复高考来源于这个会议,在1977年8月4日到8月8日,小平同志召开了
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座谈会。在这个会议上,大家强烈呼吁恢复高考,实
际上当年的高考已经定了,但还是招生,不是考试入学。所以后,小
平同志有一个讲话,说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把原来写的招生报
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涉及下乡的几百万青年,要想出一个
1刘仁: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原华北局书记、北京市委第二书记。1973 年 10 月 26 日不
幸病逝,终年 64 岁。参见:《刘仁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1979 年 2 月 22 日《光明日报》,
头版。
办法,既可以把优秀人才选拔上来,又不引起波动。从此,当时的
长——刘西尧同志就开始重新研究恢复高考招生的问题。这次会议把“两个
估计”推翻,然后恢复了高考。我们这有一本纪事的送审稿、未定稿,还在
修改中,但只能供你们参考,因为它修改的地方非常多。我们现在的稿子修
改的地方比初的还要多。这里写到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邀请了30多位著
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北大、清华、农大都有人参加。北大校长是周培
源1,沈克琦2是副校长,清华的是何东昌3和很有名的教授潘际銮4,农大的
是副校长沈其益5。关于小平同志在后讲的几个问题,你们也可以参考上面
写的内容,大事记给你们提供了一个历史发展的线索。这上面提到很多关于
分校的信息,后来我们去掉了一部分。这是8月8日的讲话,是小平同志
次这样斩钉截铁而明确的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