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精准揭示了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性质,生动还原了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推演出社区建设路径的选择机制,用“分形理论”剖析了宏观国家治理体系对微观社区建设在“自相似”意义上的形塑作用,揭示了社区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创新空间等。本书逻辑建构新颖,论述具有启发性,有助于丰富社区共同体的理论观点,对现实中社区共同体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關於作者: |
景朝亮,男,1976年2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近年来,主持课题1项,参与其他课题多项。
|
目錄:
|
导论
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问题与任务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结构
章文献综述
节社区共同体的基本研究
第二节社区共同体建设模式回顾
第三节社区秩序的理论考察
第四节对社区建设路径的“拿来与送来”两分法
第二章社区共同体建设的理论研究
节社区共同体建设的目标管理视角
第二节中国社区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内涵
第三节社区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物理学视角
第四节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分形理论框架
第三章社区中的“不同体”分析
节社区中的政府职能体现
第二节社区治理中街居体系的行政职能
第三节社区治理中市场力量的职能
第四节社区治理结构中业主的角色和职能
第四章现代社区共同体的“区隔化”倾向
节导致社区“区隔化”的因素
第二节社区包容性与排他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社区共同体面对的约束
第四节社区共同体的民情因素
第五章中国社区管理的历史惯性
节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两套秩序
第二节中国的现代社区政策回顾
第三节基层社会管理历史经验对社区建设的影响
第六章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公办”路径
节社区资源的“公办”属性
第二节“公办”社区服务供给端的实地调查
第三节“公办”社区服务接收端的实地调查
第七章构建社区共同体的“民办”路径
节江苏省盐城市浦江名苑的业主自管路径
第二节其他地区业主自管的典型经验
第三节业主自治的“民办”路径的意蕴
第八章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实证调查
节社区公共服务调查
第二节社区共同体建设机制调查
第九章中国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逻辑与路径选择
节中国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逻辑
第二节社区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结束语社区共同体建设何以圆融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高度组织化,城市里基本上都是单位办社会,所以社区基本上都是单位制小区。农村社区则是生产队,也是高度组织化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高速发展,在原来的单位制社会基础上发展出大量的商业小区。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原来的单位制社区也开始实施社会化管理。在农村,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及大量人口迁往城市,高度组织化的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社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城市社区来说,现在基本的功能就是居住小区。大家买了房,房子往往不在单位里,甚至不和单位在一个城区;有些人还有好几套房,分散在不同的社区;有些人没有房,在城市的不同地方租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和事业发展,以及挣钱养家糊口,都是在工作单位完成的事情。居住小区,现在基本上都是以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项目为单位,一个楼盘一个小区,大的小区有几千户,小的也有上百户。小区公共服务,基本上都是商业化管理,也就是由物业公司管理。所以,现在的城市小区基本上都是商业小区,是房地产市场发展起来后通过资本运作形成的“资本品”小区。
这样的资本品小区,前期有大量的投入,所以小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绿化等设施也经过精心设计和开发。所以,就商业小区的人居物理环境来说,是高度发展的。其基本的挑战是,如何爱护和维持这种环境,并在一段时间的运营后如何及时维修和进一步改善的问题。当然,这也与小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直接相关。一般来说,一个小区运营十年后,人居物理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小区治理体系健全,治理能力水平比较高,维护和修复能力就比较强;有些小区则因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问题,维护不佳,修复不及时,人居物理环境存在退化的问题。
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角度来说,现在的城市商业小区的居民,基本上是因为大家买房而住在一起的,而且小区规模都比较大,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