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和东南亚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書城自編碼: 373437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研究
作者: 万辅彬、韦丹芳、徐昕、吕文涵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693754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81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该书是我国铜鼓科技考古与铜鼓文化的著名学者、广西民族大学资深教授万辅彬等人的新著作,也是 2017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子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Z终成果。该研究成果是基于对国内外广泛的实地调研而做的,可谓是研究扎实、资料翔实,具有很多创新点,值得一阅。
內容簡介: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由铜釜演化而来的,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在古代,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与神的祭器,类似于中原的铜鼎。中国是铜鼓的发祥地,是铜鼓文化的源头,出土的铜鼓数量Z多、类型Z全,也是当今活态铜鼓文化Z兴盛的国度。
  国际上很多学者对铜鼓有研究。1901年,荷兰汉学家狄葛乐(De Groot)次介绍了中国南部少数民族的铜鼓;1902年,奥地利学者弗朗茨?黑格尔(Franz Heger)完成了铜鼓研究的集大成的专著《东南亚古代金属鼓》,其中对中国铜鼓和铸造情况没有提及;几位日本学者对中国南方和越南的铜鼓进行了较浅的调查研究。
  本书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子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Z终成果。该书不仅全景式地、多层面地介绍了中国铜鼓研究的历史和状况,也对全世界铜鼓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经验,通过对中国和东南亚7个国家铜鼓文化的历史考察和重点田野调查,阐述了保护铜鼓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作者参与的铜鼓文化保护活动,提出以“四化”(数字化、活化、进化和符号化)为核心的铜鼓文化保护理论,为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鲜活的、比较成功的样本。
關於作者:
万辅彬(1942~),安徽繁昌人,中共党员,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广西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研究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韦丹芳(1979~),女,壮族,广西宜州人,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社会人类学博士后,贵州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技术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专著1部,合著4部,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二十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
徐昕(1979~),安徽省安庆市人,博士学位。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历史与文化。
吕文涵(1977~),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人,硕士学位。现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历史与文化。
目錄
前言
章 绪论
节 铜鼓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的铜鼓研究
二、国内的铜鼓研究_x005f
第二节选题的意义及创新
一、研究意义_x005f_x0008_
二、基本思路和创新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铜鼓文化的重要性
节 铜鼓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一、铜鼓的起源_x0008_
二、铜鼓文化的传播
三、铜鼓的分期与分类_x005f
第二节铜鼓与稻作文化
一、孕育铜鼓文化的那文化
二、铜鼓艺术与那文化_x0008_
第三节铜鼓与铜鼎
一、铜鼎和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铜鼎与铜鼓社会文化功能比较
第四节铜鼓与东南亚铜鼓文化圈
第三章铜鼓文化现状调查
节铜鼓文化曾经遇到的摧残
第二节从活态铜鼓文化看铜鼓文化现状
一、文献资料中的广西铜鼓_x005f_x0008_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村寨铜鼓文化的复兴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活态的铜鼓文化_x005f
四、贵州省活态铜鼓文化概览_x0008_
五、活态铜鼓文化的困境_x005f
第三节东南亚的铜鼓文化
一、铜鼓在东南亚各国的分布
二、越南铜鼓概况
三、老挝铜鼓调查
四、印度尼西亚铜鼓调查
五、泰国铜鼓调查_x0008_
六、缅甸铜鼓调查_x0008_
七、柬埔寨铜鼓调查_x0008_
第四节铜鼓文化是亟须保护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铜鼓文化是活态文化_x0008_
二、铜鼓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_x0008_
第四章铜鼓文化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化里村白裤瑶铜鼓的田野考察
二、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二节贵州省布依族铜鼓文化与“十二则”的传承
一、布依族铜鼓习俗_x005f_x0008_
二、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鼓乐
三、布依族铜鼓的传承和保护_x0008_
第三节铜鼓铸造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一、铜鼓的铸造工艺
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间复兴的铜鼓铸造工艺
三、南宁市张焕秋师傅用失蜡法铸造铜鼓
第五章铜鼓文化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节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与基本措施
一、保护的理念
二、保护的基本措施
第二节铜鼓文化的保护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实现
一、政府部门主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二、发挥博物馆保护和宣传铜鼓文化的特殊作用
三、营造宽松的文化生态,引导民众自觉保护、传承铜鼓文化
四、组织并鼓励铜鼓艺人传、帮、带
五、发挥学者和研究部门的智库作用
六、鼓励企业开发与赞助
七、推动媒体积极宣传 34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纸文章
內容試閱
前 言
  本书是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子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Z终成果。自 2017年 11月立项以来,课题承担者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对中国南方的调研先后到了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对东南亚的考察则分别到了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不但走访了各地博物馆、文化生态博物馆和铸造铜鼓的作坊,还访问了研究铜鼓文化的学者、参与铜鼓文化保护的工作者、民间铜鼓收藏家,以及使用铜鼓的普通民众。在深入研究之后形成了本书。
  除了前言和结束语,全书分为五章。
  章绪论。介绍了铜鼓研究的现状、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铜鼓文化的重要性。这章首先阐述了铜鼓的起源、发展及传播。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铜鼓与稻作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铜鼓与铜鼎的文化功能,认为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并形成了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圈,铜鼓文化则是亟须保护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铜鼓文化现状调查,分别从铜鼓文化曾经遇到的摧残、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活态铜鼓文化和东南亚的铜鼓文化 3方面介绍铜鼓文化的现状。
  第四章铜鼓文化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分别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贵州省布依族铜鼓文化与“十二则”的传承和铜鼓铸造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3个案例。
  第五章铜鼓文化保护的建议和对策。指出了铜鼓文化保护的理念和基本措施,并指出保护、继承和发展铜鼓文化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互动,形成合力。一要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乃至法律、法规,制定保护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二要发挥博物馆对保护与宣传铜鼓文化的特殊作用;三要营造宽松的文化生态,引导民众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四要组织铜鼓艺人传、帮、带,确保铜鼓铸造工艺、铜鼓打击乐谱、铜鼓舞蹈得以传承;五要发挥研究部门和学者智库作用;六要鼓励企业开发与赞助铜鼓文化建设;七要推动媒体积极宣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